小鹏汽车高架撞人致死,辅助驾驶失灵,车主能否甩锅成功

小鹏汽车高架撞人致死,辅助驾驶失灵,车主能否甩锅成功

日前,有网友曝出一小鹏P7车主在高架桥上开辅助驾驶功能与道路前方故障车辆相撞,前车车主被撞受伤。对此,8月11日,小鹏汽车方面表示,8月10日下午,宁波一车主驾驶车辆与前方检查车辆故障人员发生碰撞,发生人员伤亡。目前交警部门已经立案处理,门店已第一时间已前往现场协助处理。小鹏汽车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持续跟进后续结果,并协助客户处理后续相关事宜。

下午看到的,原文是“据网友投稿。。。”,不知道是不是网络报道有问题,还是我接收的信息有偏差,我是先看的博文,看内容以为是小鹏汽车又跟特斯拉、蔚来啥的一样出了个技术故障。后来看的视频一下就震惊了,这尼玛跟汽车辅助驾驶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明明是司机的操作失误导致的一起惨烈车祸,结果是撞死了一个人啊。 小鹏车主淡定简直不像一个撞死人的车主,比起死了个人,似乎小鹏汽车的辅助驾驶失灵才是他最关注的点,面对造成一人死亡的事故,车主的态度似乎过于轻佻了。

看了原视频,小鹏车主绝对应该负主要责任。感觉现在这些把车当玩物的车主已经魔怔了,不说80公里时速下使用辅助驾驶完全放任,就那面对一人死亡的结果,所谓的反思就是“不要过度信任辅助驾驶呀”? 你说交规会不会因为他所谓的“辅助驾驶失灵”而放他一马呢?而车主能否甩锅成功呢?

当然这起车祸小鹏锅不大,但也有责任。 本次车祸车主开启的是LCC,非NGP。 我们先看一下ACC/LCC/NGP都是什么。 ACC – 自动巡航系统:开启后车自动保持车速,会和前车保持相同的距离。前车慢减速,前车快加速。 LCC – 车道居中辅助:顾名思义,就是把车保持在车道中间,严格意义讲并不具备前后识别的能力。 NGP – 智能导航辅助驾驶: 是优于前面两者的智能驾驶。前面两个功能顶多算辅助驾驶。 具网上流传的照片,这次车祸中车主使用的是LCC。

在开启LCC后,ACC应该是同步开启,所以原则上是LCC + ACC的模式。 但是ACC有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能识别静止的物体。 具体原理不细说,简单说就是车载激光和人眼不一样,在行驶中激光能“看到”非常多静止的物体,难以识别出哪些才是对自己产生干扰的。而行动的物体则有固定的特征,比较好识别。 这次事故中车主盲目开着LCC + ACC,就敢开80在高架行驶,可以说他完全就没考虑过前面车抛锚在马路、有障碍物等问题,也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在网上看到一则小鹏的新闻,声称其推出的ACC-L可以识别障碍物。不知道这个车主是旧版的ACC,还是新的ACC-L,如果是ACC-L那就是大丑闻了。

这次事故中小鹏的责任肯定是很少的。 然而我们还是要谈谈现在基本上所有车企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都在盲目鼓吹自己的“智能驾驶”,而不去警告用户当前的辅助驾驶的局限性。 他们不会公开表示“我们这就是自动驾驶”,但是都会暗搓搓地宣传一个又一个智能的场景。 一部分“有勇气”的用户胆量就会去放手一搏,很多酿成了惨案。

说白了,辅助驾驶就像是骑自行车撒把。 辅助驾驶能在部分时候替驾驶员驾驭车辆,让驾驶员获得一定休息。休息,是辅助驾驶的目的。 撒把也能在部分时候让自行车正常行驶,骑手胳膊获得一定休息。休息是撒把的目的。 撒把时,谁也不知道危险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到来。 辅助驾驶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功能在什么时候会突然决策错误。

撒把,如果又不想出意外,想跟不撒把一样安全,你的手就必须时刻放在离别把最近的位置准备着。这样的结果是,比不撒把还累。 辅助驾驶,要想规避机器决策错误,你的手和脑也得不仅需要像自己驾驶时一样时刻准备着,而且因为意外来临时有个接管的过程,所以你的反应时间会变长,要想规避这加长的反应时间带来的危险,你必须比自己驾驶更加努力的时刻准备着。这样的结果是,比自己驾驶更累。 所以要撒把,就必须在安全和休息之间做选择,要安全,撒把就达不到休息目标,要注意,撒把就是玩命。 辅助驾驶也一样。

要想辅助驾驶,就必须在安全和休息间做选择,要安全,辅助驾驶比自己驾驶还累,要休息,辅助驾驶就是玩命。 逻辑很清晰,辅助驾驶就是个伪命题,如果你要安全,辅助驾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休息作用,那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如果不要安全,就要辅助驾驶,就要休息,请问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适合上路吗?符合交通安全法规吗? 只有等有一天,辅助驾驶进化为真正的自动驾驶,车企敢于为自动驾驶的肇事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给驾驶员,自动驾驶才真正有意义。 如今的驾驶辅助功能,只有定速巡航能够保证完全不损失安全的情况下减轻司机负担,主动刹车功能在不加重司机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了安全性,其他的所有驾驶辅助类功能都没啥用,都只是在安全和舒适之间人为帮你做了个选择罢了。

对标特斯拉2016年邯郸撞的清扫车事件,当时清扫车也是一半在车道线内,一半在标线外靠着中央分隔带停着。事故造成特斯拉车主死亡。 对于物体探测感知,现在基本采用毫米波雷达,对动态物体敏感,对静态低矮、间隙大些的物体一般逻辑都是过滤,BSD就对周围的静态物体基本过滤,对于车道线内的视觉识别无特征的也大概率过,这样的策略开发逻辑简单,也注重了体验,符合高速工况的车速、平顺的驾车特点,而且安全性也能达到99.99以上。毕竟高速情况下可疑物很多,一块钢板,一个塑料袋。。一根树叶、龙门架、F型标志牌+各种可疑非潜在非实质伤害的物体,难道都给紧急刹停吗?只要车道线清晰,跟着走,动态灵敏响应,大概率不会出什么事情。

但是0.001%的问题出现了,出现了就是致命的。 主要问题应该是感知到决策的融合分析出现的问题,但这也是安全和乘坐体验的博弈的问题,如果要安全,那么自动驾驶应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姿态面对任何可疑的物体,如果要乘坐平顺舒适,那么就应疑罪从无,自动驾驶只有“是或不是”两种选择,没有第三种选择。目前,自动驾驶在城市、园区低速条件下一般的策略是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旦物体可疑,马上减速确保安全。 但是高速工况下遇到可疑物就马上减速是要承担很大的被追尾的风险的,要保障车辆一定的速度和一定的急减速频率是基础条件,这就要求自动驾驶对绝大多数非实质伤害的可疑物体进行准确过滤,达到现实中跟人一样的可疑物筛查率才能确保车辆安全。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3日 09:18
下一篇 2022年8月13日 09:1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