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沙峰绿谷,危地马拉网红博主塞莉娅大呼:“太不可思议了!这里这么多绿色植被,完全不像是在沙漠里!”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开展沙漠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作为“三北”防护林的西北要塞,东西全长约400公里,占“三北”防护林东西长近10%;二是京津冀的风沙源要塞,它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仅约800公里,沙尘一夜之间就可直抵北京,被称作“北京上空的一盆沙”;三是黄河几字湾流沙源要塞,2000年以前年均向黄河输沙约2400万吨,造成黄河数次断流。其中有9次集中输沙,每次输沙量达1.44亿吨,造成下游包头市断水断电,大量人畜伤亡,严重威胁黄河生态安全。
30多年前,库布其是黄沙蔽日的不毛之地,是人们不愿提及和想要逃离的地方;如今,库布其成为人们向往的绿色氧吧和国内外游客来内蒙古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库布其沙漠“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也描绘了一条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之路。
格鲁吉亚网红博主桃漫与治沙工人一起为栽种的树苗浇水。人民网记者 吴思萱摄
治沙技术集约化
生态治理必须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要“集中连片”搞生态。亿利库布其绿土地公司副总经济常朝辉介绍说:“1988年以来,亿利集团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整体治理。治沙伊始,企业就制定了库布其‘一带三区’发展规划,即‘治沙护河绿化带,生态保护区、过渡区和开发区’。”
常朝辉指出,发展区以工业为主,过渡区以人文旅游、农业、牧业的为主,生态保护区就是以生态建设为主。
按照“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的治沙策略进行治理,以1000平方公里为一个生态单元,集中攻坚绿化,让生态区减少人为破坏,自然休养生息,并辅以规模化、机械化人工种植和飞播造林。使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系统能力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实现了生态投资递减、生态系统效益递增的“二元效应”。
“随着治沙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经验,治沙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从最原始的种植,到规模化种植,再到科技化种植。以先进的技术为指导,才使今天的库布其沙漠能呈现给大家一个一望无际的绿洲。”常朝辉在这片沙漠中工作10余年,感触颇深。
治沙技术创新化
“库布其坚持治沙三十多年的核心能力就是创新,从理念创新,到技术创新。通过科技治沙,库布其沙丘高度整体降低了1/3以上。”常朝辉在采访中强调。
一是强化种质资源创新。种质资源是治沙之本、治沙利器。在国家林业局的重点支持下,库布其建设了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为库布其沙漠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治沙工人使用微创气流植树法栽种。人民网记者 吴思萱摄
二是加快种植技术创新。治沙工人和亿利的治沙专家一起研发了300多项技术。常朝辉讲述了最具代表性的四种领先技术:微创气流植树法、风向数据植树法、生物土壤改良剂治沙改土技术、甘草平移种植技术。以微创气流植树法为例,10秒就能种活一棵树。曾经依靠人工种植,成活率不足50%,保存率仅30%。如今通过这种方法成活率直接提高到90%,保存率提高到80%。
来自泰国的网红博主爱玲亲自体验10秒钟种下一棵沙柳后,激动地说:“这一切太神奇了,没想到在中国的沙漠中竟然可以这样种树。”
“人们利用无人机植树、飞机飞播等科技手段对沙漠主动进行生态修复,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认为这一切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的重视,多年来持之以恒在努力改善环境。”来自巴西的网红博主塞米说。
危地马拉网红博主塞莉娅向记者展示其栽种的树苗。人民网记者 吴思萱摄
治沙技术国际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库布其治沙给予肯定,并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向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充分肯定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在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治沙方案,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荒漠化土地逆转的国家,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
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如积极参与巴基斯坦100亿棵树海啸计划、乌兹别克斯坦咸海治理工程、沙特“2030愿景”百亿棵树绿色计划等国际工程,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
突尼斯网红博主萨法对记者说:“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沙漠,中国治理沙漠和保护环境的举措对世界很多国家和沙漠地区都有借鉴意义。”
“我在这也栽种了一棵小树,给它取名叫‘小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还要和我的粉丝们分享这里的故事,让他们看到中国治沙的壮举。”韩国网红博主郑智恩兴奋地说。
突尼斯网红博主萨法在体验栽种树苗后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吴思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