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一日看了丰台和房山的三座塔,先去丰台云岗的镇岗塔、然后去密檐塔,在塔下吃点东西,看看才12.30分,时间还早,去姚广孝墓塔吧,地图导航要绕到南边刚才过来的民族苑路再往西北才能到,共3.7公里且只能步行,我看这密檐塔往西都是小树林,所谓民族团结林,想要直接往西穿过树林应该近不少路。就这样走。
出来往西穿树林,看来是这些年人工栽的。树林里一个人都没有,都是小土路,倒不难走。
走了近15分钟穿到西边的路上,然后沿路往北,前面是大富庄,从村南边转向西
路到头是一段红墙,从墙上一个豁口进去继续往西,可能这就进了房山地界了。可是怎么这地方都是小树林子,不见农田,看来老百姓已经不种地了。
从那红墙进来走大约5分钟,沿北边墙出来。抬头西北边,哇,远远看见了那塔,好秀气。
走到塔南边,路边有一块近5米高的墓道碑,碑额上书——御制荣国公墓道碑,立于明永乐十六年。碑文是明永乐皇帝的亲自撰写的,可见这姚广孝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幼为僧,法号道衍,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前后一直为其所用,出了不少主意,有些是朱棣最后取胜,一登大统的关键性意见。但他一直以僧人自居,所以可以说是永乐帝的隐形国师,后世有 “缁衣宰相”之称。成祖继位后,姚广孝负责从南京迁都北京的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要说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担任了主编撰官,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 。他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后世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如顾炎武:“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塔离路边不远,背衬远山,地势开阔,真是好风水。一条百十米的甬道直到塔前。
塔通高33米,比刚才看过的两个高一倍,视觉感非常好,玲珑剔透,清秀雅致,比之前看的镇岗塔和密檐塔强多了,不愧为皇家水平。
四周也围着铁栅栏。看介绍:其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
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
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
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说是其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但我看了半天,方石看见,回家放大照片也没看出来字来。
塔后面是一片小树林,姚广孝的墓应该就在那里。但只是平畴一片。
从姚广孝墓塔出来,往西不远就是常乐寺村,穿过去到村南再往西是西石府村,这里有房36路公交车可以直到良乡西潞园站,下车就是901路公交,901走高速半个多小时就进城到六里桥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