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七:排云殿佛香阁(下)

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七:排云殿佛香阁(下)

当年的大报恩延寿寺实际上是一座喇嘛寺。满人在关外的时候建了一些喇嘛寺,里面念经的都是藏蒙喇嘛,没有满族喇嘛。入关以后,逐渐有满族人进寺念经。清代京城新建的佛寺差不多都是喇嘛寺,光是有记载的大寺就有三十多座。原来的汉寺重修、恢复也有,朝廷并不禁止。大报恩延寿寺也是乾隆建了派喇嘛进去念经的,这些喇嘛都是满人。

清代喇嘛寺住持是分等的,最高的是札萨克达喇嘛,坐在高等佛寺里;低等寺里住的是达喇嘛。大报恩延寿寺里住的是达喇嘛,等级不高。这位达喇嘛是理藩院派来的,主要就是负责管理,估计没有什么讲经的功力。喇嘛也是理藩院在其它寺里培训完了调过来的,念的是乾隆让章嘉国师组织翻译的满文经。不知道这些喇嘛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是被理藩院收走派往别处,还是遁入江湖。反正本寺达喇嘛不是佛界名人,没见记载了。

排云殿有院子里的殿堂,还有德晖殿以上的佛香阁和智慧海,这都算是中路建筑。从云辉玉宇牌楼到万寿山顶的琉璃大殿,中路这条轴线并不是笔直的,恐怕是受山势影响。除了中路建筑之外,它还有一些附属建筑,上下排列在东西两侧。德晖殿后东侧有一条礓磋步道,下去之后有一座小门。

出了这座小门,那里是一座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就是转轮藏。过去可以进去参观,里面的转经筒虽然垮了,但是骨架还在,殿内满目疮痍,一片破败景象。前些年修缮了一下,之后封闭不让进去了。他们说上次修缮只是重修了外观,内部瓤子没修复,所以仅能远观。现在只能站在佛香阁大爬梯折返处平台上,从转轮藏西侧打量它。

从德辉殿后过去,可以直接走到转轮藏前面的八字爬梯下平台。从前我去转轮藏是走佛香阁外面叠石假山上下去,钻过一系列山洞可以走到转轮藏最上层后面,在院子里面走一圈再从这座八字爬梯出来。

转轮藏也是顺着山势搭建上去的,八字爬梯下算是第一座平台,周边有墙管着。上去之后又是一圈围墙,围墙中间是一座二冲天柱一楼木牌楼。其实这是一座仪门,算是转轮藏的正面大门。你别看这就是一座仪门,可是装饰得却是非常华丽。柱子上有贴金团龙彩绘,还是绿色琉璃瓦硬山顶,垂脊上居然还有仙人骑鸡和一只脊兽,非常夸张。

过了这座仪门,再上一座爬梯,才是转轮藏院子。院子中间是一座石碑,转轮藏在佛香阁左右非常显眼,就是因为这座石碑。白色的石碑在万寿山衬托下是最吸引注意力的,在昆明湖上可以直视。

这座碑是清漪园的标志之一,因此规格非常高。它下面有一丈高青砖台基,前后出阶。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出阶踏跺也有这样的扶手栏杆。石碑坐在台基中间,下面碑座是六尺高汉白玉须弥座,束腰上都是神仙浮雕,不是菩萨金刚。碑身是一整块白色花岗岩,碑帽上布满云龙浮雕。白石碑顶是四角攒尖顶,出涩和坡面上都是缠枝莲浮雕,上面是莲座上的覆钵塔刹。最奇妙的是在四条垂脊上各有一条行龙骑背石雕,让你立即想起故宫里的雨花阁屋顶。雨花阁是一座坛城殿,建筑年代和清漪园基本同期,稍早一、二年。

石碑正面是乾隆手书金漆“万寿山昆明湖”,碑帽上是“御制”玺印。背面是御撰“万寿山昆明湖记”,落款是乾隆十六年长治月,就是公元1751年12月。按照老乾此“记”中所说,他是在这儿兴修水利,造福京城万民。顺便“建延寿寺于山之阳”,那是因为“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故尔”。其实他当年是要盖庙,顺便挖了湖。他这么反着说,并不是因为担心朝中起哄,而是害怕后世遭人唾弃。不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保留下来的唯一。若没有老乾初建此园,大家现在就没有皇家园林可逛,只能去苏、扬那些官宦小院里盘桓。而我也就没有这么好的帖子可写了,呜呼。所以,这么看来,老乾给自己在这里立一块功德碑还是得其所的哈?而且他还让人从他的万寿山昆明湖御诗中挑了几首好听的,刻在石碑两侧。

这座碑类似于寺庙里立在大雄宝殿前的纪事碑,也就是清漪园的功德碑,意义非凡。乾隆二十六年,清漪园基本完工;二十九年全部落成。老乾又专门做了一枚青白玉“万寿山清漪园”御玺,以志纪念。玉玺四面刻着老乾御书《万寿山清漪园记》,其中提到“《万寿山昆明湖记》作于辛未,记治水之由,与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万寿山清漪园,成于辛巳,而今始作记者,以建置题额,间或缓待,而亦有所难于措辞也。…以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于心。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老乾扩建圆明园后曾说以后不再劳民伤财建园,清漪园有违前言,因此“难于措辞”。从此只好早餐后进园,午餐后回家,表示不在园中过夜,指望大家“或亦有以谅予矣”。

其实老乾没少逛清漪园,否则哪里有那五、七、八首昆明湖万寿山小诗?上面说的“万寿山清漪园”这枚印被英法联军掳走,现在大英博物馆。我去那里两次都没见到这枚印,他们藏得很深,不敢让中国游客看见。但是它在《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载。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后面就是转轮藏的三座建筑环绕。正殿是转轮藏,二层楼阁式,二明二暗共四层。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层四周有檐廊,二层出平座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廊柱之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楣子,二层是扶手栏杆。三层屋顶都是斗拱抬梁,绿色琉璃瓦。正殿屋顶非常奇特,叫做三券勾连搭四角攒尖顶,脊刹是彩色琉璃做“福”、“禄”、“寿”三仙立像。转轮藏是藏经楼的一种形式,佛寺建筑也。藏经楼顶上站着中华神祇(念神奇),很神奇。

正殿屋顶还有奇妙处,檐下斗拱之外有一圈垂花悬柱,柱间有楣子,上面还有一层套环。这个不是遮椽板,应该是撩檐枋下的装饰,专门挡在斗拱之外,可以叫“斗拱遮板”。二层平座下也有这样的装饰件挡住一层斗拱。南方多雨地区大屋檐下,都有一块遮椽板,把椽头挡在里面,那是为了避雨,防止椽子很快从端头腐烂。

你别看正殿层数挺多,其实都是伪楼。如果你有机会进去参观,就会发现里面是一通到顶的,为的是内部空间足够大。里面的八角转经轮非常大,只剩框架了。上面的佛龛和经屉都没了,好像还有像磨盘上的推杆,还能转?我N多年前曾进去过,记忆里就是这样。北京东城禄米仓那里的智化寺中有一座相当完好的明代转轮藏,虽然没有颐和园的这座大,但是保存得相当完好,非常精美。正定隆兴寺有一座转轮藏,规模大概相当于颐和园的这座。那是宋代的,就剩框架了。

转轮藏的东西配殿是两座二层八角阁,和正殿的装饰一样,两座八角阁和正殿之间在二层有连廊相通。

咸丰十年,转轮藏侥幸逃过外寇之火,幸存下来。但是内部文物却没能逃过劫难,好东西都被盗走。现在看见的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大修后的建筑,光绪二十八年又修过一次。说是大修,其实没能恢复到清漪园时期水平,大概就是抹灰刷油表面光。新中国重油过几次,上世纪末才下架真正大修了一次。这次大修的时候,把正殿上的彩色琉璃福禄寿换下来,原件存库房了,换了一个仿品上去。像德晖殿里展览的排云殿正脊鸱吻一样,这一套福禄寿原件也曾在展览上出现过。

德晖殿后西侧也有一条礓磋步道,下去之后也有一座小门。

出了这座小门,那里是另一座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就是五方阁。

新冠疫情之前,这座五方阁还可以参观,现在关板儿封闭了。

五方阁没能逃过咸丰十年的那场劫难,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按原样重建了五方阁。五方阁前面也有像转轮藏那样的八字爬梯,但是爬梯前比转轮藏稍宽敞,是一个小广场,从德晖殿后礓磋步道下来就是这个小广场。你别看这个广场很小,它也是很正规的,南面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影壁,上面原有彩绘,现已被岁月那把杀猪刀刮尽。影壁对面是一座四柱三楼白石牌坊,石牌坊的横枋立柱上都是老乾原创诗词节选,与佛无关,却又稍露禅锋。

从八字爬梯上去就是五方阁院子。这个院子地面和转轮藏持平,面积也差不多,这是成心的,后面再说。正南爬梯之上是一座面阔五间山门殿,院子有一圈封闭围廊,四角是四座角楼,重檐四角攒尖顶。山门殿挂“浮岚暖翠”门匾,语出欧阳修庐山赋中“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之句。浮岚是山中飘浮的雾气,暖翠当然就是青翠的山色。别怪欧阳修把青翠说成暖色,他不是画家,对冷暖色调没有概念。

五方阁面阔五间的正殿在院北的峭壁上,要从围廊爬山上去。峭壁之下东西围廊上有面阔三间的配殿。这些门殿、角楼、正殿、配殿都是斗拱抬梁黄绿杂色琉璃瓦屋顶,门殿、正殿和配殿是单檐歇山顶,所有的屋顶戗脊或垂脊上都有仙人骑鸡领着三只脊兽。角楼上是黄色琉璃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和绿色屋顶形成色调对比,很显眼。

五方阁院子中央是六尺高白石须弥座台基上的核心建筑宝云阁,类似于东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四面出汉白玉扶手踏跺。宝云阁是一座全铜铸造的仿木方殿,面阔三间,仿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戗脊上没有脊兽,但是下面挂着风铎,就是铜铃。清式覆钵藏塔脊刹,非常逼真,九层相轮、华盖、仰月宝珠全都有,连前面的壶门都有,壶门里还有佛像。这座方殿非常精致,可以和故宫乾清宫月台两边的江山社稷小金殿媲美,那是顺治朝作品。这座铸铜方殿就是著名的“颐和园铜亭”,五方阁中唯一劫后余生者。此铜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铸铜建筑,重二百吨,恐怕也是世界之最。圣彼得大教堂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重六十吨。

正殿挂“五方阁”门匾。中国古代称东西南北中为五方,汉传佛教密宗供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颐和园的这座五方阁含义和古代方位或五智如来都没关系,它是取意自藏传密宗的“曼陀罗”概念。曼陀罗在梵语中是坛城的意思,曼陀罗花就是茶花,佛教吉祥花。说佛祖手持曼陀罗讲经时,拈动那曼陀罗,天上便降下曼陀罗花瓣雨,代表吉祥如意。

五方阁院子相当于一座坛城,中间铜亭是须弥山,周围的门殿、东西配殿和正殿按方位象征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有人说五方是“五方色”,就是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和中黄五个颜色,五方色概念出自《论语》,被佛家借去用了。《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南北朝时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注曰“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朱是正色,紫是间色,就是一正一邪的意思。孔子说的“紫夺朱”就是邪压正。

铜亭挂一块铸铜“大光明藏”门匾,乾隆手迹。《大光明藏》是记述佛家各传灯祖师悟法机缘的著作,就是佛家名师成道故事集,南宋宝昙法师编纂。门柱上挂一副铸铜楹联:慧日扬辉千界晓,慈云垂润万方春。慧日就是我佛如来,千界是佛语大千世界;慈云是如来慈心,万方是俗语大千世界。

你要是走到这座铜亭下,一定不要忘了仔细观赏它正面挂的额匾,那是一块铸铜九龙斗匾,上面是满汉藏蒙文“宝云阁”。清顺治十三年之前,皇家建筑额匾多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并列,其后都改成满汉双语了。到乾隆朝还用满汉藏蒙文的额匾已经极为罕见,特别是这样的九龙斗匾更是凤毛麟角。我在库伦三大寺曾经见过满汉藏蒙四文斗匾,那是清早期的,而且是木制,很有可能是新近重制的。宝云阁这块匾可是乾隆年间原装的,非常难得。我还见过一处乾隆年间原装的满汉藏蒙四文匾,那是香山昭庙前琉璃牌楼的额匾,额枋石。

五方阁在清漪园时供哪些佛像?我估计正殿应该是供密宗五方佛,就是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东配殿供文殊菩萨,西配殿供普贤菩萨,或者这两位菩萨的化身。宝云阁是坛城的中心,应该是有一尊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

排云殿两侧半山腰上有转轮藏和五方阁两座建筑,都是过去大报恩延寿寺的附属建筑。在两侧山下也有两片建筑。东侧是现在的介寿堂,我不记得它曾经开放参观。坐北朝南,它外面是带有漏窗的一带粉墙。

正门是一座垂花门。

门前近年新搭了一座紫藤花架。

这座垂花门看上去是一殿一券,那就是院内有一圈抄手游廊呗。

介寿堂在清漪园时期是一座藏经楼,叫做慈福楼。从当年老画上看,外墙是刷红的,正门是一座三间壶门壶窗灰瓦单檐歇山顶山门。这样的壶门壶窗山门现在并不多见,城里的清代寺庙多是拱券门窗。壶门壶窗可以参见京西戒台寺的明王殿,那是戒台寺中戒坛院的山门。介寿堂过去院内中间是带有前檐廊的二层楼,就是慈福楼,绿色琉璃瓦单檐悬山顶。楼后有三间后殿。进门至慈福楼是有月台甬道的。慈福楼内有很多藏经柜,存放了各种经卷差不多一千册。慈福楼内存放的经卷应该是在大报恩延寿寺内常念的,山上转轮藏内存放的经卷可能是用于山上各殿念经。

咸丰十年劫后,慈福楼全毁。光绪年间重建时,因为延寿寺已改变用途,山下已无喇嘛念经,慈福楼废墟上建起了改作他用的介寿堂。“介寿”出自《诗经》,其中的《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收了稻谷就酿酒,至来年春天方熟,是为春酒。介:助也。老头眉毛长,长寿便称眉寿。

介寿堂改成了二进四合院,前院有一边带二间耳房的五间正房介寿堂,东西厢房各五间。后院也是带耳房的五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后院各房前有檐廊,院内抄手游廊连接前后院各房前檐廊。介寿堂院子东西还有二座非常狭窄的小跨院,各有东西向的十三间房。光绪建了介寿堂,因为它的二进四合院布局,非常适合住宿。民国时期,鬼子六奕訢的孙子溥心畲曾在介寿堂住过些年,新中国刚成立就暗度到海峡以东去了。其后,政府征用了介寿堂。现在,常见有工人和公人出入那座垂花门,但没见建筑材料进出。

排云殿西侧五方阁之下也有一片建筑,清漪园时期这里是罗汉堂。从当年老画上看,外墙和正门是和慈福楼一样的红墙、山门,山门也是壶门壶窗灰瓦单檐歇山顶。院子里先有一座八角放生池,过了池子上的小石桥就是五百罗汉堂。这是一座“田”字形方殿,相当大,面阔七间,四面明间开门,也是壶门。次间、稍间和尽间都是落地的隔扇窗,是那种叫做“落地明造二抹隔扇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重檐盝顶,绿色琉璃瓦黄剪边。“田”字中间的十字是单檐顶,十字交叉处上面是一座重檐十字歇山顶四角亭做脊刹。这样的罗汉堂很经典,可以参见香山碧云寺罗汉堂,它那个是灰瓦,而且四面出厦。罗汉堂采用这种平面布局是为了采光更好,田字的每一笔画都前后有窗,阳光可以自由出入。国内各地的五百罗汉堂差不多都是这种布局,只是多数都是单檐盝顶。

他们说清漪园罗汉堂內有五百尊罗汉像,不知道房梁上有没有传说中那位罗汉评职称来晚的济公?据说这五百座罗汉像是“香面彩绘”,所谓的香面彩绘就是用香灰塑成像,然后涂上颜色。当然不能用纯香灰,肯定还要加入其它粘合剂等等,否则难以塑形固化。香面彩绘这种工艺现在已经没有了,新庙立新神都是用现代工艺了。

五百罗汉指的是佛祖涅槃前的弟子们,有五百之众。这个“五百”就是形容,没人真数过。这些弟子们称作比丘,他们“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每日听如来讲法,然后出去化缘找饭辙。佛祖涅槃后,迦叶和阿难二位大徒弟召集五百比丘,大家把佛祖语录汇集成经。佛经有不同的版本,那就是不同的弟子记述的佛祖语录不同。佛家故事里并没有五百罗汉的记载,汉传大乘佛教却有五百位有名有姓的罗汉坐在堂内享受香火和供果。所以这五百罗汉是佛家故事的中文版。

按照正路从佛地传入中国的罗汉一共有十六位,唐代末期时,中国佛界又给增加了二位,这二位到底是谁?说法不一。藏传增加的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达摩多罗即法增居士,贺兰山人;布袋和尚是唐末奉化人,传说为弥勒佛化身。寺庙天王殿中常有佛以布袋和尚形象受供,就是那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布袋和尚很常见,达摩多罗可不常见。北京西黄寺的天王殿里却是他们俩一前一后,弥勒佛身后站的不是韦陀,而是达摩多罗,极为罕见。达摩多罗的形象是右手拿禅杖,左手拿掸子,背着小筐,头顶华盖,身边有老虎警卫。北京黄寺天王殿的达摩多罗像与此稍有出入。达摩多罗不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印度人,来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圆寂,是汉传佛教禅宗初世祖。

清漪园的这座五百罗汉堂也是毁于咸丰十年那场劫难。光绪年间重建时,和介寿堂一样改变了用途,也成了一座二进四合院,叫做清华轩。不能去看介寿堂,我就看看这座清华轩吧,它们的布局、构造是一样的。

清华轩外也是有漏窗的一带粉墙,正门也是一殿一券垂花门。

看看它的垂花门楼,清代原装,虽是风华不再,却也风韵犹存。

这座垂花门内的门殿也有一座屏门,也接院内一圈抄手游廊。

门内即是一座八角池,池上有一座白石桥。

这是清漪园罗汉堂既有的放生池, 池周围和桥两边有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现在的介寿堂內应无此物,因为那里过去是藏经楼。

过了池上的白石桥,正对着的就是正房。正房下面是二尺高灰砖台基,只比贯穿全院的抄手游廊高一块砖。正房面阔五间,明间开穿堂门,次间和稍间槛墙玻璃窗,四周有檐廊。正房每边有二间耳房,游廊绕过耳房去后院。正房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现在的这座正房已经油漆斑驳,看上去几近地主家旧宅。但是你仔细看,红柱红门窗,枋梁布满官样苏式彩绘,这都是皇家风范。这座院子一旦大修重油,必定风华绝代。

上前一步,看看明间挂的匾联。

檐下挂“清华轩”额匾。

“清华”一词出自东晋谢混《游西池》诗中“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句。昃(念则)乃日西下,湛乃清澈透明。谢混是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丞相谢安之孙,颇有才。他说的西池是当年健康城(现在的南京)皇宫西的皇家园林。廊柱挂楹联“梅花古春柏叶长寿,云霞异彩山水清音”,风光祝寿片。都是慈禧所题,匾上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很常见,联上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很少见。

前院建筑围绕八角池布置,非常紧凑。正房左手是五间东厢房。

东厢房居然和正房一模一样,都是面阔五间,明间开门,前有檐廊,抬梁结构单檐灰瓦卷棚硬山顶。因为没有耳房,东厢房前檐廊和抄手游廊的连接更顺畅,也更顺眼。东厢房下面的基座和正房一样高,这是民房习惯,宫房正殿台基是要高于配殿和围廊的。

东厢房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环抱同欣兰幽竹静,觞咏所会日永风和”。“觞咏”意为举觞饮酒提笔赋诗,文人的勾当。曹休曾孙曹摅(念书)曾有“对宾颂有客,举觞咏露斯”诗句,后人便将酗酒做醉诗叫做“觞咏”。白居易自称“醉吟先生”,他在自传中说“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东厢房这副楹联是慈禧手书,又是竹兰,又是觞咏,看上去很有情调。其实此院中并无幽竹静兰,要说这慈禧比乾隆还是情怀不够,人家乾隆在玉澜堂咏竹就会种二畦竹。

东西厢房卖东西。现在关张了,准备迎接清华轩大修。

八角池之西便是西厢房,建筑形式和东厢房完全一致,相对而憩,互为镜像。

明间廊柱也挂了一副楹联,“玉韫珠怀山川辉媚,琼滋芝秀花草精神”。上联取意自南宋朱熹“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晖”,韫:蕴藏;怀:怀藏。这是朱熹被罢官后斋居蛰伏时的怀才不遇心有不甘诗。琼滋芝秀:琼芝,玉芝,仙饭,凡人食之益寿。下联隐含祝寿之意。东西厢房楹联芝兰竞秀,慈禧是套用李清照的”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意境。想象着排云殿芝兰相辉映、簪笏聚盈庭的祝寿场景,笏就是命官们,簪就是命妇们。她还不禁又回想起当初在咸丰帝前举案齐眉捧觞灌君酒的那份婀娜娇羞状,妇人之酸。

从正房两边的耳房绕过去,后面还有一进院。前院的抄手游廊一直抄到后院,后院也是五间正房,东西各有二间耳房;东西厢房比前院小,只有三间。因为没有水池,后院肯定要比前院显得宽敞一些。

前院东西厢房南端,游廊上都有一座小随墙门,此门出去是东西小跨院。

后院也有东西跨院,东跨院中还有一处乾隆年间遗物,就是“准格尔碑”。据说这块碑是在一座碑亭里,那碑亭肯定不是原物了。准格尔碑是一座卧碑,卧碑很少见,皇家建筑里只有两座。一座在故宫南薰殿,是乾隆所立,叫做“南薰殿藏图记”卧碣,藏的是历代帝王及皇后画像。还有一座就是这座准格尔碑。北京现存的卧碑都是清代的,乾隆不是首创,第一座卧碑是顺治所立,在皇城东南角的普胜寺。乾隆重修普胜寺时,在那里又立了一座卧碑。普胜寺后来改作欧美同学会,两座碑被挪走,现在动物园后面的五塔寺。看看那两座碑,清华轩的准格尔碑类似这样的卧碑。

上面是顺治建寺碑,下面是乾隆重修碑。

清华轩准格尔碑上最著名的文字是乾隆的弘批《西师》诗。这首诗现在两处,一是这里的碑上;还有一处是故宫內宁寿宫颐和轩东墙上。康熙朝既有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朝廷平又反;雍正再平再反。乾隆二十二年最终将其彻底平定,解决了西北问题,凡七十多年。平乱后,乾隆还纳一回部和卓氏女子为容妃,就是传说的香妃。容妃的兄长在乾隆平叛期间做了朝廷的内应,获功得奖进京做了辅国公。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把大报恩延寿寺改成了排云殿,把延寿寺配套的罗汉堂改成了排云殿配套的清华轩。遇有重大活动时,清华轩和介寿堂一样,都可以做招待所供远方的客人留宿。慈禧没在清华轩种竹兰,却种了几棵丁香。春季赏花时,北京市民都来看。

你看这丁香花开很欢乐吧?可它要是被婉约派阿愁看见的话,他一定会生出一阙断肠文。听听这个:自从回步百花桥。便独处清宵。凤衾鸳枕,何事等闲抛。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

和清漪园时期慈福楼、罗汉堂不同,颐和园的清华轩和介寿堂建筑形式和布局完全一致,在排云殿东西两侧是对称的。和清漪园时期的另一个不同是这两处建筑高度降低了,介寿堂内的原慈福楼是二层楼,清华轩内的原罗汉堂四角亭脊刹也是相当于二层楼,这两座建筑都高于树梢。光绪重建后,两处高楼没有了,两处建筑都淹没在树梢下了。

光绪重建时,还在介寿堂东墙外坐西朝东盖了九间值房,叫做东九间房,现在是快餐店。

对称地,在清华轩西墙外坐东朝西也盖了九间库房,叫做西九间房。西九间房曾做过商店,后来是贵寿无极小院茶馆迁来。

这两座九间房建筑也是一模一样,东西对称。三间一组,明间开门出阶,次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它的皇家风格也是表现在红柱红门窗,还有檐下枋梁上的官样苏式彩绘。

清漪园时期,这一片都是佛寺建筑。中路下层是念经的殿堂,和上层高高的佛楼,东路是藏经的宝库,上层是转轮藏,下层是藏经楼。西路上层五方阁是佛坛,下层是五百罗汉堂。光绪年间重建时做了大改动,中路下层的寺庙殿堂改成了宫殿,东西两路的下层都改成了寝院。

到此,万寿山前山的中心建筑就都看了;那座长廊连接的所有建筑也都看了。前山这一片建筑非常有气势,而且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顶级水平,非江南众园可比,也非诸山名刹能望。即使圆明园和香山都没有这样的气势,圆明园没有这样的山,香山没有这样的水。

看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之景,一定要远距离从正面观赏一下。

有山有水,而且那山在水阴,即可在山上坐北朝南置景。前山这片建筑的体量充满万寿山,冲破起伏的山顶轮廓线。特别是佛香阁,连同高台,顶天立地。那座高台也不空荡,有八字爬梯的琉璃扶手墙,在立面上勾出菱形图案填充。还有德晖殿两边爬山廊的线条配合。中路建筑从排云殿层叠向上,下面最宽,越往上越窄,最后是佛香阁的攒尖顶。这是一个三角形,给人一种结构稳定的感觉。

从佛香阁平台往下,两侧对称地向下展开。相同水平面上的转轮藏和五方阁建筑群坐在佛香阁平台两侧,“敷华”、“撷芳”两座配殿又把转轮藏、五方阁和佛香阁斜线连在一起,这是中路三角形之外的另一个大三角。如果慈福楼和罗汉堂还在的话,它们是露出树梢的,也就是说东路转轮藏下有慈福楼,视觉上是稳定地坐在水边岸上的。西路五方阁也是通过罗汉堂坐在水边岸上的。这样一来,中路直上直下,东西两边斜线向下,这是置景建筑形成的万寿山中山,气势磅礴。现在的介寿堂和清华轩根本不出现在上面这张万寿山正视图中,东西两路下面就显得没有根基,失去了几何稳定感,破坏了清漪园的视觉效果。

除了自然之山和人造之山在几何形状上的对比,前山建筑的红墙金瓦暖色调和背景万寿山以及昆明湖水的冷色调又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更突出了前山建筑的气势磅礴。

因此,如果要彻底欣赏颐和园前山景色之美,除了要走进殿堂馆舍亭台画廊,还要站在远处览其大势。虽然现在的颐和园比过去的清漪园略有欠缺,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气势最大的园林建筑。

看完前朝后寝和山前宫殿,就可以放松心情去各处小路上蹒跚逶迤,深浅高低都不会蹉跎了你的时光。

(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10日 12:10
下一篇 2022年8月10日 12:1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