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回忆录-草原放牧

我们队里约有大小二百多头散牲口(就是未经过训练、还不能拉套干活的牛马),每到夏天草原上水草茂盛的时候,队里要把这些牲口赶到离村很远的草原上去放牧。有一年夏天,队长派我去科尔沁草原南驼子放牲口,说是在草原要几个月时间,到天凉草原上牧草枯黄才能回来。从村里到南驼子草原骑马大约要一天的路程。我们住地处于蒙汉民族混居的地区,到远一点的地方大多是骑马,所以刚来不久跟村民学会了骑马,也学会了骑骆驼。第二天早晨天刚亮,我和队里的放牧的社员老李就骑上马赶上牲口出发了,傍晚就到了南驼子。那里是一个很广阔的草原,草已经绿了一望无边,远处有成群的马牛,草原上还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景色很美,真有“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情景。草原上有我们队建的一个小窝棚,即用土坯垒起来的小房子,窝棚里有一铺土炕和一个锅台,非常简陋。

放牧的工作很是单调,每天早上天一亮把牲口赶出去,晚上再把它们圈回来,牲口吃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反正别把牲口弄丢了就行。我们两个人换班放每人半天。草原上几乎见不到其他人,放牧时就是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就是不穿衣服也没关系,反正牛马见了也不怪,都彼此彼此。平时广袤的草原总是静悄悄的,有时真感到静得有点害怕,放牧时只能听到牛马的喘气声和吃草发出的沙沙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其它声音。在那里没有人跟你说话,要想说话那只能跟牛马吆喝几声。在窝棚休班时也就是做做饭,或骑马出去到草原上闲遛,一直到晚上把牛马圈回来,我们两人才能见面说说话。有时候老李回家取吃的东西,就剩下我一个人了,也就几天都别说话了,实在想说话就对着大草原喊叫几声。草原上的蚊子特多特大,特别是晚上,蚊子就象轰炸机一样“嗡嗡”响,咬人不要命,轰也轰不走。所以睡觉前我们就在窝棚点燃艾草薰蚊子,薰完后再把门窗关好睡觉,晚上出去时戴上草帽,帽檐下蒙上一块毛巾,脑袋晃来晃去转动,这样蚊子不易叮着脸,就象在电影里看到的的日本鬼子那样,帽下蒙上一块布一样。

到了草原好像与世隔绝似的,根本无法与外界联系,消息一概不通。好的我有台半导体收音机能收到广播节目。那时在那里国内电台好像只能收到当地的哲里木台人民广播电台,有时说汉语有时说蒙语,广播的时间也不长,只有莫斯科广播电台(那时称敌台)24小时都广播,电波很强很清楚,播的主要是新闻和评论,批评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评论当时中国的生活如何不好,另外也播一些当时国内禁止播放的音乐、戏曲等节目,诸如梅兰芳等名人的京戏,洪湖水浪打浪之类的歌曲,反正都是当时国内禁止播放的一些文艺节目。

在草原上吃饭比较单调,就是高粱米饭和咸菜疙瘩都是自己带来的,但喝牛奶方便。老李会挤牛奶,挤奶时把母牛牵过来,先让牛犊撞几下母牛,小牛先吃几口奶,然后把牛犊再牵走,这时奶就容易挤出,挤一头牛的奶就有一小桶,足够我们吃一天了。牛奶质量很好,倒锅里煮开,牛奶里有一块一块的疙瘩,有点象白色的面疙瘩汤,和现在超市上买的牛奶不一样,估计现在的牛奶加工时兑水了。开始牛奶都是煮开了喝,后来习惯了喝生牛奶后,对煮熟的牛奶就不再感兴趣了。

老李认识当地的一个蒙族牧民姓包,叫什么名记不住了,他让我们去他家吃炒米喝奶茶。他也在附近放牧,我们骑马很快就到了他的蒙古包。那是我是第一次到蒙族人家,吃的是炒米拌酸奶。酸奶是他家自己做的,就是每天把挤出来的牛奶倒入酸奶缸里,隔一晚就牛奶就变酸了。盛出来一看就象水豆腐,白亮白亮的,再拌上掺盐的炒米。吃起来又酸又咸,真是无法下咽,我强忍着就吃了一小碗。然后喝奶茶,就是牛奶煮红茶,也是咸的还有些苦。后来又吃了奶豆腐(把酸奶放在锅里将水分熬干成白色块状),也就是奶酪,奶豆腐有点酸但很好吃。还有“乌鲁木”,就是酸奶上面的奶油,也很好吃。后来,与蒙族人交往过程中我也学了几句蒙语,可惜现在都忘记了,只记得吃饭叫“巴嗒依嘀”。

随着秋天到来天渐渐地凉了,草原也开始变黄,放牧的生活随之结束了。再见了美丽的草原……(待续)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9日 15:16
下一篇 2022年8月9日 15:1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