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被官宣,居民主动降低消费,这两大冲击会带来什么后果

人口负增长被官宣,居民主动降低消费,这两大冲击会带来什么后果

八月,卫健委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由于人口长期积累的负向发展势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剧,我国人口的增长率会显著降低,“十四五”时期将会出现一个负值。

尽管人口下降的势头很难扭转,但这是政府第一次向公众证实,说明了目前的出生率有多低。

而“提早还款”的情况不断加剧,也导致了银行业的忧虑与惊慌:

根据8月2号的《交通银行公告》,关于提前还款补偿金的费率将会有所变化。

在这次的改革之后,个人住房贷款包括商用贷款和公积金贷款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按照协议上的规定,支付的补偿金是提前还款的金额的1%。

大多数人看到这一幕,都会认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大多数的银行,都是要支付补偿金的。

不同的是,一般的银行,都是半年、一年、三年内的提前还款进度才会要求支付补偿金,超过这些时间之后再提前还款是不用支付补偿金的。

但是,最近的规则是,无论何时你提前还,你都要支付1%的补偿金。

尽管在舆论的压力下,这条公告很快就被删除了,但银行对利润的担忧,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倒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而是这种事情放在国有银行身上的话,那就太丢人了。

这两种迹象都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有直接关系,一个是人口负增长的冲击,一个是居民主动发起“缩表”。

两者结合,中国的经济将在2022年面临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人口增长与居民负债,会不会产生双向共鸣?中国的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1、人口负增长的影响

关于人口与经济问题,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有点陈词滥调。

但是这关系到整个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大部分人都是着眼于眼前的,不会去想太多太远。

但到了2022年,一切都变了。

上面的数字是2022年上半年,中国的新生总人口是523万,而死亡的人口是532万。

现在的人口下降,不再是“还有多远”,更像是在谈论着已经到达什么地步了。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数字,而是一个非常接近真实的数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到明年一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分水岭。

这将是自中国建国后,自1960年起,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公开表示,到“十四五”中国将步入人口负增长时期。

政府宣布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话题,也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没有什么比“人口红利”这个词,更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当然,这是大势所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曾遭遇过人口衰退,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中国正经历着由“人口红利”向“负增长”转变的过程。

时代不同了,需要提前认识和应对某些不可避免的变化。

1、人口下降,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问题,降低生育,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想要靠有形之力来改变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并不是束手无策,是因为中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2、人口红利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新增生产力红利,二是婴儿的消费需要红利。

但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因为缺乏劳动力,而是因为缺乏新生儿。

中国的经济转型、工业转型、社会财富分配等体制改革,正处于紧要关头。

3、有一种看法:目前中国的人口仍然很多,导致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减少一些人会更好。

人口减少,中国的内卷状况能否得到缓解和改善?

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赞同这个看法的人,都是很草率的。

其实,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人口减少,需求下降,就业机会减少,为了争夺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是更卷。

在没有解决社会财富分配和贫富差距之前,人口减少,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激烈。

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的造价是一亿,每一辆车都要一百块钱,而现在汽车越来越少,为了维持收入,还有什么办法?

很简单,就是增加通过费用,从一百块钱一辆,变成了两百块钱,但是这样很多人都会选择更便宜的路线。

这将使由于高速公路的存在而缓解的省道再次拥堵。

交通也会回到从前,人口不能盲目减少的根本逻辑。

总体来说,人口负增长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工业状况,都不是好结果。随着人口的下降,许多行业和就业机会都会被压缩,甚至消亡。

而且,当人口继续下降,中国的经济状况恶化得将会越来越显著。

这一现象,决定了“人口红利”时代的许多价值逻辑与经济模式,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现状。

2、居民端消费信心不足,主动缩表

在中国,资产负债表的下滑已成事实:居民支出大幅缩减,并提前还款。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警觉和担忧的经济转向信号。

紧缩开支,是由于人们对收入增长的不乐观,以及对维持收入稳定的信心不足的一种自然反映。

而提前还款,就是因为在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人都负担不起贷款,自己的收入也堪忧,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付。

到了2022年,中国的居民消费市场已经开始收缩。

收缩的表现就是不愿花钱,减少债务,只是想节省。

前几年中国人攒了一笔钱,就开始考虑要往哪儿投资,甚至还会从银行贷款,用来投资。

这是一个典型的财务状况下降的迹象。

储蓄越来越多,贷款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中国居民的财产以不动产为主。

不仅是居民,就连企业也出现了明显的紧缩,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PMI数据显示该数据再次跌破50%,创下三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因此,信贷市场全面萎缩,就算是银行,也要为盈利而担忧!

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中国的银行在利润和利率管理方面,与当前的实际状况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动有着很大的差距。

1、市场上没有比房贷利率更高的投资方向和资产业绩,势必造成负债规模的萎缩;

2、金融市场不具备信贷扩张的能力,加上市场表现软弱,根本不可能吸引到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本。

实际上,资产负债表的萎缩,就是利率的压力,如果政府不把利率降下来,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继续萎缩,这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经济衰退。

或许,银行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这两件事情,分别是人口和资产负债表,实际上都与中国的经济息息相关,甚至包括了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

就经济发展来说,既要有规律,又要有创新。

当前中国经济环境所呈现的种种现象与挑战,实质上就是现状不能适应变革。

事实上,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负增长与资产负债表萎缩双重打击的原因,其核心逻辑仍然是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在经济社会中,所有问题的源头都是从经济层面上来的。

抛开外部的压力,不谈外部的影响,单从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在2022年下半年的一个多月里,已经有了不少异乎寻常的迹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国家已经从根本上,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这里是主战场。

但就发展趋势来说,不管是从人口角度来看,还是从市场平衡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一个持续性的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的深层博弈与调整,是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但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必要悲观。

本文的结尾,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谈一些战略和认识,可能不是很正确,但可以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1、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正处在一个风险释放、去杠杆化的过渡时期,这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来说最重要的是,如果货币的信贷通道被暂时切断,那么无论有多少钱,都不可能顺利地流入到经济和市场中。

金融体系通货膨胀与经济环境通货膨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在的情况是,金融体系的通货膨胀,让金融机构获取利润变得更加困难,而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会让利率下降。

到了2022年下半年,通货膨胀就不用担心了,而通缩则要事先做好心理准备。

2、实际上,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降低货币投放的速度,防止通货膨胀,抑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3、未来就不用说了,现在大部分的房地产都失去了财产属性,尤其是在高利率的时候买房的人,大部分的房地产都会丧失资产的性质。从短期看,连解套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获利了。

4、提前还贷,最优贷款利率调整,是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一种举措。至于合适不合适,因人而异,不能给出明确的建议。

5、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强大的财政政策,对于一个国家走出经济不景气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宽松的货币政策能为经济恢复提供资本,有力的财政刺激措施能够支持整体的经济需求。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中期和长期经济前景仍然值得乐观,但在衰退的痛苦和风险清理尚未完成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6、要警惕人口与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双重共振。我不是在危言耸听,也不是在嘲讽,那些懂得经济学原理,真正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人,都会理解我的话。

经济数据可以证明我的逻辑,考验还在继续。

因此,要有足够的警惕,理智地、客观地看待经济行为和有关的决定。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8日 10:23
下一篇 2022年8月8日 10:24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