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除了买买买,还可以拍拍拍。
全文35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数年前,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朕知道了”字样的纸质胶带作为纪念品在售卖,收获了大量年轻人的追捧和喜欢。
传统文化并非意味着墨守陈规,年轻人也可以成为艺术、文化的新参与者和热情“买手”。这一发现,为单霁翔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牵手一众中华老字号共同举办的“紫禁城杯”文创大赛,并一举“破圈”。
时至今日,推广和传承艺术、文化的接力棒已传递到了更多新经济体手中,体现在国潮创业的兴起,以及阿里拍卖双11艺术品大促的举办等一系列新鲜血脉当中……
艺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焕发着新的光芒,而推动这一切的,是时代的变迁、新技术的迭代和新商业主体的摸索,以及,新时代下人们对一件件国货珍品背后价值、美好、传承的体悟。
01
从徐悲鸿到达利:
阿里拍卖的“艺术品盛宴”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文艺创作大多与其背后作者所处的国度、年代、人文、哲学修养等因素相关,这也造就了东、西方艺术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两种风格各具底蕴,并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
这种鲜明的文化差异,人们可以从今年阿里拍卖双11艺术品专场中的三个“重量级”拍品身上非常直观地观察出来。
11月1日,阿里拍卖上线的三幅徐悲鸿的传世真迹:两幅画马的作品《往前》、《追风》,一副画鸟的作品《雀栖》,三幅拍品都将于11月11日零时开拍。
徐悲鸿:《往前》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幅作品中有两幅是徐悲鸿创作生涯中较为少见的水墨小品,特别是创作以来首次面世的《往前》,由于阿里拍卖在参与机制上设定为“1元起拍”,因此该拍品一上线便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目前已有1.7万余人围观,并有1500多人报名缴纳了保证金。
另一个拍品则是范曾的书画原作《我今欲书赤壁赋》。
范曾:《我今欲书赤壁赋》
范曾的这副《我今欲书赤壁赋》完美体现了其一贯的创作风格:潇洒飘逸,风骨独具。为了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范曾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尤其精于白描,这也是他的作品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升值预期的原因。
还有就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作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代表作品青铜雕塑《时间的高贵》。
从阿里拍卖的拍品专页来看,这一曾在列日、米兰、伦敦、深圳、厦门等世界各地展出过的雕塑作品,形似融化的时钟,钟顶冠以皇冠,表达时间的尊贵性。时钟挂在枝芽萌发的树干上,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树根部牢牢抓住地下的岩石,象征奠基于大地屹立不摇。
萨尔瓦多·达利:《时间的高贵》
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混合在一起。达利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当然这三件拍品并非是今年阿里拍卖艺术品专场的全部,除此之外还包含了“顶流”周杰伦亲笔签名丝网版画《幻想Fantasy》。
据阿里拍卖方面消息,《幻想Fantasy》是周杰伦唯一一组版画作品,一共三款,分别为天蓝、朱红、浅紫灰,版画左下角为作品编号,右下角则是周杰伦的亲笔签名,全球限量200件。该拍品将于11月9日至11日的上午10点陆续开拍,每款起拍价同样也是1元。
从艺术品拍卖也加入到双11的阵营可以看出,如今,人们已不需要再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少数线下的观赏、学习的“入口”,线上拍卖模式正以新的文化通道的“身份”走向普罗大众,并在一些头部平台的推动下渐成风气。
无论是拍卖模式的线上化,还是所谓“艺术品”范畴的丰富化,对于一件件“传世宝”的文化延续,不仅直接镌刻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品之中,更源自于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当中。同时借由越来越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打动着更多年轻人。
02
从线下到线上:
艺术品拍卖成功“破圈”
多年以前,就有画廊、拍卖行人士对将艺术品“陈列”到网络世界当中持怀疑态度。他们的担心主要体现于这样两个方面——
一来,传统拍卖主要针对的是珍藏艺术品、限量版商品、高端奢侈品等高附加值、低流通性的稀缺性物品,且发生场地多以小众、封闭环境为主,因此,线下艺术品拍卖所带来的“身份感”,是网上拍卖模式不能复制的;
二来,艺术作品的价值通常与市场的稀缺性相挂钩,一旦将作品的电子版放置于公开环境中,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神秘感”和“高级感”。
但随着国内新中产人群的快速崛起,购买收藏艺术品逐渐走入到他们的视野当中,成为投资的一个新选择。面对这样一个门槛较高的新领域,他们拥有极为高涨的参与热情,因此更呼唤的是信息透明和竞价公平。
正因如此,以阿里拍卖为代表的网络拍卖模式的出现,不仅纾解了这一蓄势待发的新消费需求,同时也将艺术品交易,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带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上。
无论网络拍卖目前的接受度如何,但必须要承认的是,网络艺术品交易的高效性始终是传统拍卖无法比拟的,这正符合了新收藏客群的使用习惯:
首先,随着通讯新基建的大力铺设,人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完成交易,快捷且零成本。线上拍卖最大的优势便体现在信息源——全面、充分的信息披露极大缩短了买家对拍品资料的掌握;
其次,实现更敏捷的响应,效率更高。一般情况下,传统拍卖需要先制作图录,再将拍品运送到集中地点展示,只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举办拍卖;但线上拍卖可以避开这些中间环节直接进入正题,在成交后邮寄拍品。
第三,可以减少额外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对于卖方而言,线上拍卖可以绕开传统拍卖过程中一笔不小的支出,如纸质版的图录印刷费用、运输费用、展厅租金等等。
跳开此次阿里双11艺术品拍卖活动,站在更大的市场环境来看,大多数人对阿里拍卖的认知,似乎仍停留在法拍房产、土地、股权、厂房等那些与我们普通人生活较远的领域。
但事实上,从2007年在阿里大生态内孕育孵化,到今年9月正式推出独立APP,在这十四个成长年头里,阿里拍卖的业务“触角”早已延伸至商业社会中更丰富的维度和空间当中。
随着平台品类的快速扩容,以及拍卖业务对整个社会诚信的有效推动,阿里大生态也在有意识地加大对这一具有公益属性业务布局的资源倾斜。令人欣慰的是,从相对显现的趋势来看,一个新的“拍卖秩序”正在市场需求与服务供应的交织下,逐步建立起来。
03
当艺术品遇到互联网:
新估值,新传承,新守护
作为一个典型的聚合平台,阿里拍卖所做的不仅仅是拍品的展示与交易,在更深一层的含义里,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价值重估者的“角色”。
而它所重估的对象,正是在自身平台上呈现的商品;重估的维度,是商品主体在流通环节中的溢价。
巴菲特曾将资产划分为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货币的资产。如债券和银行存款,特点是波动率极低(安全)、收益率明确,但长期而言可能失去购买力。
第二类是无法生产出任何东西的资产。典型代表就是黄金,一公斤黄金持有一万年仍然只是一公斤黄金,购买这种资产的收益往往来自下一个出价更高的投资人,但最大的优点是保值,硬通货,抗通胀。
第三类是生产性资产。包括企业、房地产、农场等。企业生产产品,房屋供人居住,农场产出粮食,它们能够持续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永远会被人们所需要。
阿里拍卖所涉及到的艺术品、高端消费品显然属于第二类资产。但与黄金不同的是,艺术品是人类社会在特定时空、特定审美意识下的艺术品,因此,每一件艺术品自然也离不开人本价值的依附,反映了时代的印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阿里拍卖便是以这般守护、流通、传承的形式,对平台拍品进行着一次次的价值重估和文化传播、传承。
从拍品中来,到传承中去,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对于艺术品的向往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在当下的审美眼光下,让艺术融入更多的时代潮流。
汉服、国风的兴起,诠释的就是这样一番理念:艺术与互联网并非互不相容,而是可以互利共生。
左手连接着千万级用户,右手支持着国宝级文物、艺术品推广的阿里拍卖,通过国画大师徐悲鸿原作一元起拍、范曾原作线上首发、海外千万级巨匠名作的线上拍卖等动作,打通的是高阶艺术到普罗大众之间的鸿沟和距离,召唤这个时代年轻人对艺术品背后那份敬仰、传业、继世的延续。
历史更迭,国人对艺术、文化的欣赏能力和投资意识已今非昔比,延续数千年来对“美”的追求,正在不断创新的拍卖行业的“守护”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