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关于头部明星基金经理的吐槽越来越汹涌,不管过去享有怎样的美誉,业绩持续跑输基准,当下总是要被奚落的。倒也并不能简单地将舆论质疑,归因于投资者等不了时间玫瑰的盛开,从2020年末以来,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确实衰减得厉害。这背后既有市场风格的问题,也有管理规模带来的桎梏。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从市场风格上来看,由于核心资产风格的颓唐,明星基金经理们无论是倾向于消费龙头的高质量证券流派,还是扎根于景气赛道的边际追踪流派,都在2021年显露出挣扎和踟蹰。
茅指数在2021年1月的高点后,就一路向南,张坤成为全市场的流量靶子。宁组合尽管轰轰烈烈,但其实从2021年5月以来也难言走势流畅,新能源赛道至今都没一个众望所归的江湖带头大哥。
2021年公募市场环境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大型宴会的后半段,有的人已经兴尽意阑、鸣金收兵了;有的人却还在让服务员抓紧上酒,试图再度把场子暖起来。酒桌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新开一个场子,重新聚一波人,气氛才能真正地再high起来。
年中,以所谓画线派为代表的新一代基金经理开始走入市场的眼帘。刘畅畅、杨金金等管理规模相对较小,持仓风格偏向中小盘,投资上带着交易色彩的基金经理们,划出了流畅且毫无凝滞感的净值曲线,吸引了全市场的目光。
背后的市场风格背景是中小盘经过漫长的估值消化,不管是从总量估值上,还是从结构机会上,都呈现出极强的投资价值。与此同时,周期资源股也开始崛起,通胀魅影的来袭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灰犀牛冲击。
过去几年明星基金经理推崇的自下而上深挖赛道和个股方法论,在新市场风格面前显得相当无力。2019年以来的公募牛市,资金汹涌,基金经理们的管理规模骤增,百亿规模只等闲,千亿规模不是梦。很多有着成熟框架的基金经理大放异彩,引领一时风骚。
但当风格不在这一边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无力,很多高位发行产品的明星基金经理,给投资者亏了太多太多的钱,规模成了诅咒。
200亿是规模的一道坎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应波和崔莹相继出走公募,就格外令人唏嘘。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章节的落幕和另一个章节的序幕。
这两位正值职业生涯的盛年,而且都在管理规模突破200亿之后,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的超额收益水平。
特别是周应波,曾在饭局上听一位相当资深的基金研究大佬谈论周应波。对方表示,公募行业二十年,能在规模问题上想得比较清楚且有前瞻性的,周应波是独一档。
在最近周应波接受《读数一帜》采访的文章里,他自己对此也有所解释:管理规模的扩张非线性,而且不规则,再遇上波动较大的A股,保护投资者利益就相当困难。“从中长期来说,规模的增长需要比较良性的,并且需要和团队的能力、特别是和传递函数相匹配。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位置、不同的产品形式可承载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
这篇文章里,周应波比较深度地谈了规模在投资上给他带来的约束和影响。在管理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周应波在行业间的轮动也是切换很六的,但规模上升到150亿~200亿时,他开始给自己上枷锁,不在单个行业上做过于集中的暴露。周应波谈到,当管理规模上了几百亿之后,越早放弃行业轮动越好,否则一次失败就可能前功尽弃。
200亿显然是规模的一道坎,在这个规模之下,基金经理还能够通过个人能力在行业轮动、个股精选上创造明显的阿尔法。当规模跨过这个级别,很多辗转腾挪的操作就施展不开了,这个时候,创造阿尔法的手段就主要来自于对行业基本面的深度研究了。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超额收益的回归。
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动辄四五百亿,走向beta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市场应该接受这个事情。明星基金经理们本身并没有错,很多时候是渠道和投资者给的期待过高了。
公募的阿尔法依然廉价,但想驾驭却需要专业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围猎公募阿尔法》:优秀的基金经理一旦被挖掘,会快速地被资金填补至其管理规模的上限。洼地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暂。
现在看来,200亿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常规的规模上限了,丘栋荣、孙彬、刘晓等一批基金经理,一旦被市场认可,规模很快就会冲向200亿。而在两百亿管理规模之上的业绩,其实决定着这批基金经理真正的高度和格局。
某种意义上,管理两百亿的同时还能够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其私募创业可能是最终的归宿。而公募基金的未来,可能依然会有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涌现,在管理规模没达到200亿之前,提供廉价的超额收益。
如何把握并抓住这种超额收益,就需要相对专业的基金投研实力了,窗口期越来越短,意味着行业越来越内卷。
公募的未来毫无疑问是提供最廉价的贝塔,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在当下直接配置beta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宽基指数还处于估值不太贵的时候多买一些,可能要比费劲去寻找超额基金经理更实际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