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怎么办”:用足政策工具箱,财政“蛋糕”越做越大

本报记者 | 潘晓娟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而财政支出也折射政府的执政理念。

7月14日,我国财政收支“半年报”出炉。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稳回升。从后期走势看,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预计财政收入将逐步回升。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直达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税收改革全面发力,财政“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时专门强调,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各财政供养单位要勤俭办一切事业,腾出资金优先保障基本民生。

近年来,为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先手棋”,减税降费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万亿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应该说,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并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有业内专家点评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继续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举措中,减税降费政策最有利于市场主体的成长,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助企纾困,让众多企业收获到更多的“真金白银”。

从今年实施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来看,优先用于支持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增长后劲。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已超3万亿元,中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在享受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方面,4月以来,已经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7%。在退税金额上,小微企业共计退税7951亿元,中型企业退税4176亿元,合计退税金额达到总金额的64.6%。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比5月份提高3.2个百分点。

“今年退税减税降费规模之大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稳定宏观经济作用也大大超过四平八稳的常规政策。其中,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是主要内容,其涉及到的纳税人数量较多,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获得感也相对更强。”杨志勇坦言,总体来看,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大,可以大大增加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特别有利,其他行业企业也可以从中受益。

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部分,减税降费是政府逆周期调节和发挥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告诉本报记者:“对企业来说,减税降费能够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的红利,企业运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减税降费释放了一种信号,让企业更加明晰地了解政府在支持什么。财政支出的环节是先把钱收上来,然后再通过支出安排到达相应的支持主体。相对于支出而言,来自收入环节的这种退税减税降费则更为直接,能够直接触达企业,有助于缓解企业短期的资金周转困难,增加企业现金流,从而进一步修复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扩大税源:“放水养鱼”实现“水多鱼多”

“十年来,税务部门办理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组织税收收入超过110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减税降费等宏观政策综合作用下,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激发,“放水养鱼”效果持续显现。

对于减税降费,业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其形容为“放水养鱼”。“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企业发展了,未来整体经济实力也会得到增强,税基自然也就会随之扩大,长期看财政收入就会增长。”石英华告诉本报记者,判断财政收入是不是充足,实际上要相对看政府未来承担的支出责任和偿付责任有多大。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财政收支的矛盾,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实现财源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我们要看到这种长期的宏观效益。”

“风物长宜放眼量。减税降费肯定直接减少政府收入,但是评价减税降费的政策效果,不能有短视行为,而要把眼光放长远。”杨志勇谈到,减税降费是政府在帮助市场主体克服困难,在此过程中政府肯定要克服种种困难,包括过紧日子,但最终会换来更多的收入。事实上,新增市场主体所纳的税收收入已经超过所减的税,这让减税降费政策有了充足的底气。

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放水养鱼”,就是要最终实现“水多鱼多”的局面,扩大税源,这也是大家所乐见和希望看到的。在供给学派有一个著名的“拉弗曲线”理论,指的是税收有一个理论上的“平衡区域”,既刺激生产又能保证财政收入。其倡导的“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伴随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的实施,“拉弗曲线”理论带来的政策效果也将进一步显现。

伴随着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从重点地区看,积极变化不断增多,经济大盘保持稳定。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专项督查的12个省份,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3。从目前看,大多数省份保持正增长、增速有望快于全国。比如,福建、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份较好发挥了支撑拉动作用。

规范管理: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需要有机协调

当下,需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更好地统筹政府财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这是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二年财政赤字规模下降。通过统筹财政资源,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2021年会有较大的提高。

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今年财政赤字率比2021年的3.2%有所降低,但由于政府统筹可支配财力,保障了财政支出强度,今年减税降费力度反而更大。

在财政政策的工具箱里,减税更多是结构性政策,赤字管理才是更主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石英华谈到,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保持合理适度的财政赤字率水平,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也有相关业内专家建议,除了研究如何更好减税、更好使用专项债,更应把财政前门开得更大一些,更好利用政府信用在融资层面的优势,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率,才能真正发挥中央政府在稳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杨志勇表示,只有不断优化减税降费内容,才可能让减税降费政策效力更好地得到释放。减税降费不仅仅是政策,而且还有许多属于税费改革的内容,体现了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的有机协调。例如,增值税留抵退税,一方面,它是减税降费的重要内容,属于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现代增值税制度的完善,属于税制改革,充分体现财政政策与财税改革的有机协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也在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从而保障了退税减税政策的落地生效。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19:36
下一篇 2022年8月4日 19:3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