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一所省重点高中任教多年,看到这个问题,很尴尬,但出奇的有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我当初在高中语文成绩怎么样,怎么学的。每当这时候我就异常别扭,不知道是该撒谎还是实话实话——我高考语文126分,但我在高中的时候,上课从来不听老师讲课的。——此时我是老师,这么说的话以后谁还听我讲课呢?
后来,我找到了一种折中的说法,我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自觉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比在课堂上听我讲课更有效果,可以和我交流,我会答应给你一段时间来验证,这段时间里,你可以不听课,不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但你一定得列出来比较详细的计划给我看。
事实证明,这类学生还真有,有一个学生高三告诉我他早上起不来,语文早读效率太低,而且平时上课,他一有机会就找我讨论课外书,从佛经到德国哲学,问得我心慌。对他来说,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流读书内容的人,比一个手把手教他怎么答题的老师更重要也更有效。后来这位同学考入了北京大学。
当然,讲这个事例并非是说语文不需要听老师讲课,而是说学习语文,你必须得有方法。
很多语文老师喜欢总结答题套路,我们管这叫“学院派”,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套路并不足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游刃有余。以19年的语文全国卷为例,我们最常讲的套路无非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诗歌鉴赏,那么今年高考到底有多少分的套路题呢?我们可以简单列举如下:
由图可知,全国一卷的套路分析题共6分,全国二、三卷的套路题为12分——大多数的技巧总结,只是为了应对这十多分的题目。
另外,高中语文课堂有一半时间用在了文言文上,但很遗憾,文言文的主体一定得是学生而非老师,靠老师课堂上补充文言知识是不行的,因为重点不是老师补充多少,而是学生记了多少。
这样的语文课堂,确实相当低效。
那么高中阶段,有什么具体方法能够学好语文呢?
一、古诗文多背,多背,多背!
如果你是新高三的学生,你的名句默写也许只需要背诵高中十四篇古诗文,但我强烈建议你向高一高二的学生看齐:背诵七十二篇!
这七十二篇,基本囊括了高中所有的古诗文的学习,把这些内容彻底背下来而不是简单理解,彻底能翻译而不是只记该如何默写,这样一来,不唯名句默写有用,文言文的背默足以让你的文言知识积累更进一层楼,古诗词的背诵也可在作文中大放异彩,更别说你的文化底蕴,就在背诵中奠定基础。
二、积累本坚持,坚持,坚持!
这里推荐六个“一”积累本。
1.一句格言
格言就是名言警句的积累。其功能有二:其一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启迪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成为心灵鸡汤一样的存在;其二是应用于作文的写作,不管是名言引入式的开头还是在论证过程中引用名言,或是结尾利用名言点题,都不失为一种深度。
2.一首好诗
对诗歌鉴赏,学生一向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这一积累,就是给学生热爱诗歌的勇气。左侧摘录诗歌原文,右侧摘抄对诗歌的鉴赏,或者摘录某道题及答案。这样的积累,也是兼具审美和实用,如果能够及时消化,慢慢就会对诗歌越来越有兴趣。
3.一段美文
所谓美文,满分作文的片段可,名家名作亦可,甚至同学之间有什么好的词句亦可。内容不限,在六个一中,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项。
4.一组词语
此法是应对全国卷试卷中的成语熟语的考查,这一点来不得任何懈怠,不断进行成语的积累势在必行。当然,你如果想在此进行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积累,也不无不可。但不管积累什么,都必须强调释义!
5.一篇心得
其实“心得”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这个模块可以是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可以是生活感触,或者课外练笔,唯一的要求就是原创!这个最灵活最自由的一个模块,也是学生最令老师感到惊喜的一项。有人在这里和老师交心,有人在这里尽情展现自己的文采,也有人突破文字的局限,以图画的形式挥洒智慧(偶尔为之)。
个人建议,这一模块以作文片段的练习为主。
6.一则素材
目前高考作文依然是以材料作文为主,侧重故事类材料和时事评论,因此学生可在这一板块进行相关的素材积累,素材来源为教师推荐、日常阅读及同学互相推荐。
三、现实要关注,关注,关注!
看一下19年各省的作文就知道,我们的作文导向,依然是回归传统和关照现实的综合。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绝对不适合语文学习。你的作文里,最好有鲜活的素材,能够展现出你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主人翁意识。
在这里,特别推荐中央电视台每周末《新闻周刊》,四十分钟,内容丰富,有叙有评,三观正,惹人思考,当是全国卷范围内考生的最爱。
总结: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它不需要像数学一样动辄几个小时刷题,而是需要你利用好每天的碎片化时间,少量多次,养成一种生活处处皆不忘语文的习惯,如此,则素养自蕴,读写功力也会在细水长流中突然爆发,产生质变!
如果朋友们有什么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欢迎留言交流。
高中语文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科目。爱它,是因为在几乎所有的科目中,上语文课最轻松,语文老师的作业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别的学科如数理化一两节课不上,你极有可能坠入无底深渊;恨它,是因为你似乎无论怎么努力,语文成绩都很难看到起色,每次语文考试后,你都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成绩一下来你会立马傻眼。
但是,高中语文又是一门极其重要的科目,如果语文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边缘,那么最后就会严重影响你的高考成绩。数理化成绩优秀可以把你送入211或者985,但是你要是冲击中国的10大名校,语文成绩必须要超过120分。
高中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坑的科目,别的科目都会有人考满分,唯独语文不行,表面是150分,但是能考到130的放眼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人物。
我们今天不讨论语文成绩考120分的问题,能考我120以上的学生的确和老师关系不大,人家的语文底蕴换成哪个老师教都差不了哪去。我的水平,到是能够指导学生从不及格考到110分以上。
在谈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哪些学生语文学习注定不好。
厌恶排斥语文的学生。有的学生特别是数理化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全都在理科上,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全都给了数理化,语文作业从来不做,做了也是敷衍应付。
丢三落四的学生。每次讲试卷或者建议,你会发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总是找不到试卷,要么发下来就丢了,要么忘家里了,无论你怎么说,下次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语文是非常需要细心的一门学科,知识点琐碎,连试卷都能丢的学生你怎么指望他的语文成绩会好。
上语文课不听课的学生。有些学生总觉得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老师讲的内容又似乎考试用不到,于是经常上语文课偷偷做数理化作业,这样语文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语文成绩自然不好。
书写极差的学生。有些学生从小书写就非常不认真,写出的字歪歪扭扭,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字就心生厌恶,每道题老师都不愿意多给你一分,更不要说作文了。
没有积累本的学生。语文知识点琐碎,涉及病句、标点、成语、鉴赏术语、素材积累等众多内容,而这些内容语文课本上往往是没有,需要老师专门补充,如此多的知识点自然需要专门的本子积累记忆,可是成绩差的同学要么没有积累本,要么积累本做得一塌糊涂。
所以,鉴于以上问题,要想学好高中语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如入手:
第一,语文课必须认真听课。无论老师讲课水平如何,作为学生必须紧跟老师思路,积极呼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语文老师讲课往往都海阔天空,似乎与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是认真听课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学习态度,输了态度,就输了一切。更何况,语文老师的信口开河中,可能包含了对一个问题的观点和他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思路。你不妨试想一下,这些问题如果让你来表达,是否能够表述得更好。
在听课的过程中,手一定不要闲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有价值的东西,要随手记在课本或者积累本上。
第二,苦练自己的背诵记忆的功夫。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东西特别多,高考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大概是74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练背诵默写,所以你要提前背诵,并且经常默写,因为高考古诗文默写是最简单却也是最拉分的一个题目。
此外,成语,标点知识,病句知识,答题技巧,鉴赏模板,名人名言,作文素材等等看过是没用的,只有背诵记忆下来才能再考试中灵活运用。
第三,每天坚持练字,一直坚持到高考。字不要求你写得多好,但是笔画一定要重,要练习正楷,确保每个字都是一笔一划地书写。我发现,所有写字好的学生都写得比较慢,写字难看的学生书写速度都比较快。开始用字帖练习,临摹必备古诗文。后来用作文格子纸练习,把每个字都写到格子之内,每天认真写100字左右,可以是古诗文,也可以是作文片段或者名人名言,总之,要坚持不懈。
第四,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左右的语文作业。可以优先考虑做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一定要先做,做完以后自己对着答案批改订正,要打出分数来,对自己有个客观公正地评价。对于做得比较差的题目,要反思总结这类题型的答题套路是什么,并总结在积累本上。
第五,狠抓选择题。高考语文11个选择题,语文成绩能不能上110分,选择题至关重要,可以说选择题只要错了三个以上,语文成绩就很难上110分。在平时的练习中,要不断总结做选择题设置错误的类型,不断纠正自己思维方面的错误。
第六,每天坚持早晨或者睡觉前熟读一篇优秀作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储备,很多学生平时从来不读作文,语言储备和素材储备长期得不到更新,在考试时就很难写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除了优秀作文,每周至少两次熟读最近一个月人民日报等大型报刊的精彩时评,了解国内外新闻,积累精彩片段。
第七,要有一个比较厚的积累本,并且时常更新内容。积累本要厚,为的是跟随自己时间更长。积累本要整理的干净漂亮,为的是能够有兴趣坚持下去。千万不要把积累本当成打草本,本子一旦涂污不堪,你就很难再坚持下去。
以上七点,只要坚持下来,我敢保证你的语文一定能够突飞猛进,超过110分。至于更高的分数,那是你今后要思考的问题了。
我是相约寒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敬请关注!
我们先列出这个高中孩子的问题点:
1,语文老师讲和不讲没差别。
作为一名20多年教龄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对孩子的这种感觉颇有些羞赧。毕竟,都是语文老师,初中学生有时候也会有这种迷茫。
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很简单,“所学非所考”。语文从小学到高中,年级越往上升,考试内容就离课本越远。中考试卷几乎已经与教材没有关系了,高中所学的课文更是与考试题目相去甚远,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为过。
试问,有哪一个科目是这样的呢?
这样的学考完全脱节,造成了学生不知道怎么学,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因为,以课本为本对其他科目可行,对语文来说就是一个笑话。
曾经有许多学生问过我:老师,既然书上的内容根本不考,我们不是正好可以不学它了吗?
是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恰好是考试完全不考的东西,你说学生还有什么心思去学?
所以说,现在有些教材编撰者整天搁那儿吹嘘,说语文教材怎么怎么好,那就是不要脸!编了那么多根本用不上的玩意儿,纯属浪费时间。
到这里,我赞同孩子的说法,但要加一个限定,就是语文老师讲课文,学生听与不听确实没多少区别。
我当年复读过一年,语文书根本都没翻过,语文课也基本不上,却比应届当年多了10几分,因为我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提高了。
2,语文老师讲和不讲还是有区别。
区别在于语文老师会不会讲?
既然语文考试如大海捞针,怎么着也捞不到,那么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跟其他内容也没什么区别,都可以当做语文学习的素材来处理和应用。
语文老师可以把课文当例子来讲,不从考试上讲,但从语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讲。
一讲输入,拿到一篇文章后,都有哪些输入方式?比如读,分朗读和默读,浏览和精读,讲这些给学生听,便是授人以渔。
二讲处理,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去?需要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把单个的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网络。
三讲输出,怎么把学到的东西拿出来用?一篇课文,讲它好在哪里,不是为了让学生背出这些来,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两样本领:一是鉴赏,二是创作。
3,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分两种:
一是提高语文素养,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一切素材皆可为我所用。在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都可以有意识地思考,这是语文之道。
二是提升考试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分专题训练,按照高考题型刷题,做到熟能生巧,符合规范。
关注我,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高一高二时候经常考年级最高分,课文下面的注释基本都熟悉,记得有一次,语文题目出难了,一个班平均不上一个及格的,第二高分65,我考了74分(当时高二测试还是百分制),结果到高三换成150分的模拟卷,很难及格,当时也很困惑,老师讲的是什么东西根本听不懂,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我觉得靠自己了,于是就拿出老师平时发的模拟卷选出十套,反复看反复看,琢磨找规律,就这样一模考了122,最有意思的是,语文老师教了我半年了,考出最高分才按名字对上我这个人。高考考了123,后来回想,以我当时的语文基础和水平都听不懂课,其他同学估计更难跟得上,我是基础好,遇到困难没有放弃,选择了自我调整。后来我的一个朋友,他考入了清华大学,语文当时他也感觉学和不学差不多,看学霸也受到语文困惑,一次通电话,我就把方法告诉他了,结果他语文成绩也没拖后腿,高考126分。
在高一高二的时候,甚至到了高三上半学期,我也是觉得语文不需要老师怎么讲,一靠平时的积累,二靠自己去感悟,追求那种与古人神交,在名著里感知作者悲欢离合的感觉,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搞不好什么时候就翻车了。
1.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基本功非常扎实,讲课也非常认真,详细,由于自己在开学前的暑假把高中三年要背诵的内容全部熟背,导致自己有些轻视老师,心里总想着你讲的这些我都会了,听不听也无所谓。记得很清楚第一个早读老师让预习《烛之武退秦师》,别人在努力的读,我坐在那无所事事,老师问我会读了吗,我说自己会背了,并且很流利的给老师背了一遍,老师有些震惊,又问了我一些字词的意思,当时很迷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些解释的比较牵强,自己没当回事,老师让好好分析分析文章。在这里劝诫一下,一定不要因为自己提前学了一些知识而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轻视,毕竟自己最多只是熟练,老师却是很精通。
2.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比较忙,印象不是很深刻,自己依然延续高一的学习方式,平时考试也能考130以上,有时候发挥的特别好的话,语文这科在整个阶段算数一数二的。
3.高三语文老师印象很深刻,人严字不多,整个人非常有威严,虽然老师字非常漂亮,但是一年在黑板上板书的次数,十个手指头能数过来。讲课的话讲的更多的是方法,阅读题该怎样做,古文该怎样分析,作文该如何立意并展开论述等等,我有些不适应,当然了老师对我那种全凭“感觉”的行为也很痛恨,后来想想,不是痛恨我,是那种追求感觉的背后隐藏着很大风险,做题找答案毫无依据,翻车是必然的。一模考试中我的作文将近满分,但是总分在班里不是很高,就是因为前面的题丢分太多,对我触动很大,开始去用老师教的方法,以前的学习模式根深蒂固,连改带学,掌握的不太好,高考语文考了120多,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但是始终难以忘怀,总会想起如果一开始就按照老师讲的来做,高考会不会发挥更好一些,毕竟对于河南的考生来说,多一分就多一丝希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时至今日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见过很多的学生像我当时一样,学习靠感觉,过于自由散漫,对老师讲的方法嗤之以鼻,觉得不听你的也能考好,想必当年我的老师心里也是又爱又恨的吧,希望看到的同学们,能够体谅老师的用心,培养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规范做题习惯。
先说个例子,再来探讨题主的话题。
我们家孩子参加中考,昨天考完语文回来,对我说,“平常找的那么多素材,硬是没有一条能用得进去。”
他们初三换了个语文老师,到了下学期,语文老师总是布置在网上“找素材”的作业,每天晚上,做完其他科的作业,就在网上找,找了还不算,还要抄下来,给老师检查,每天晚上都要搞到十一二点。我问他,“这老师多大年纪了?”我为什么这么问?我认为,找素材,是作文基础训练的时候才有必要。到了初三下学期了,还要学生去找素材,显然是不恰当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高考中考作文命题,不可能简单地让学生用素材去作文。高考中考作文,考的是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当然包括写作能力。
那种想用单纯找素材的方法,应对高考中考的观念,是陈旧的,落后的。
回到题主的话题。
语文老师为什么会认为“讲了和没讲一样”?语文教学没有效果,至少没有明显的效果?
这和语文的特点有关。
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角度看,我认为,语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可读性”(这是我自己“发明”的概念,下同)
就是说,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无论古今中外的,学生读了以后,总能理解一些。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语文没必要听老师讲课,反正我“读懂了”。
这就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很多内容,如果老师不讲,学生还真的懂不了。
二是“不可重复性”。
其他任何学科,老师讲的某一章节的内容,可以在专门的习题中得到呈现,得到巩固。可语文不能。
语文老师讲了某一篇文章,某一首诗歌,其中涉及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方面,不可能找到相同的,甚至相似的文章或诗歌加以巩固。如果真能找到,那不是剽窃就是抄袭。
语文的这个特点,也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即使认真听了老师的课,也没用,因为他不能通过课后的练习,获得“成就感”。
语文的这两个特点,都让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考试的时候,常常凭的是学生平时积累起来的,在他成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感觉。
三,不可操作性。
语文的“不可操作性”,指的是,同一篇课文,可以讲得比较深,也可以讲得很浅。到底深到什么程度,浅到什么程度,多半由老师自己去把握。
此其一。
其二,一篇课文讲到什么程度,是由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来决定的。但是,语文老师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像其他学科,教材客观上能有个大体的难度控制。
其三,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球体。那么,一篇课文该从哪里切入?也得靠老师自己去琢磨。
我说“不可操作性”,实际上是说“不容易把握好”。
语文的这个特点,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一说,问题就来了。
语文到底该讲什么?作为语文老师,到底该怎么讲?
我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曾向我的实习老师问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初中毕业,当了十四年农民后才参加高考上大学的,对怎么当语文老师完全没有概念。老师给了我一句话,“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老师的这句话,我可以说琢磨了一辈子,一篇课文,读“懂”之后,就琢磨,“该怎么教呢”?我在想清楚之前,决不翻看教学参考书!
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语文老师要讲“自己的”东西——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包括内容(主题,情感,内容要素等)和表达(语言,思路——表现为结构,层次等),教学参考书最多只能作“参考”。
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抓“出其不意”,一是学生即使读了好多遍,也不会想到的问题。二是学生以为读读懂了,却没有仔细思考的那些地方。
找出这些地方后,再来设计教案。
比如《荷塘月色》,学生读了几遍了,课堂上我问学生,这篇课文写得美不美?学生自然说“美”,再问,美有许多种,优美的,清新的,亮丽的,朴素的,华丽的,忧郁的,等等,课文的美,是哪一种?
这是学生即使读一百遍也不会去思考,去感受的。那么,如果说课文中的美,是忧郁的,景色是幽暗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忧郁,幽暗?这又是学生没有想过的。
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思考之中。
再比如,讲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什么会脍炙人口,流传千百年?它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有异曲同工之美吗?悟性好的学生立刻便会有新发现——色彩。
又,毛泽东的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仅仅是在写景吗?课文告诉我们,这首词写在1925年,这是个什么时候?北伐战争节节胜利,革命气势如火如荼,这精彩的景物描写,不正是当时革命形式的艺术写照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学生听你的课,是挺松的艺术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就在这“不经意”中得到了提高。
学生能思考了,那么,老师的机会就来了!
讲试卷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只重视答案,只讲答案,那就势必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再由厌倦,一步一步地走向厌恶,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高考语文有150分,没人愿意听这样的老师讲课。
语文试卷的讲评,要舍得花时间。我讲一套试卷(除作文外),需要四节课,前两节课,将试卷,连同答案,一并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看,不仅仅是订正,答案看不懂的,举手提问。后两节课由老师讲解,展开分析(!),讲出答案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学生感觉到从老师那里学到“东西”了,他才会认真地,有思维地听你的课。那么,语文老师讲授的作用,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
高中语文老师讲和不讲没什么区别?!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讲和不讲当然有区别了,而且区别很大!
其实要回答好你的这个问题,我得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三个小问题来回答。
1.谁来讲?
如果你觉得老师讲与不讲没什么区别的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你对这位语文老师兴趣不大。影响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浓不浓,某种程度也取决于这个学生对这位老师喜欢的程度。
如果你对这位语文老师教课风格特别的欣赏,对这位语文老师的学识特别的佩服,那么你一定会对这位语文老师所讲的课感兴趣!你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兴趣了,那听与不听自然是不一样了!
2.讲什么?
如果你觉得老师讲与不讲没什么区别,可能是你对这位老师讲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老师讲的内容你都知道,甚至都会。
如果老师换一种讲课方式:课本上有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没有意义的不讲,这样课程上所讲的内容都比较重要,比较新颖,比较实用,比较有趣,那么我想你绝对不会有听与不听都没多大区别的想法了!
3.怎么讲?
其实,同样的一堂课,换作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这位老师的授课模式与众不同,或风趣幽默,或新颖别致,或春风化雨,或激情澎湃,又或充满智慧又极为实用,你还会觉得听与不听没区别吗?
我是@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有所收获!谢谢关注与分享!
题主感觉高中语文课,听与不听没什么差别,并为此感到迷茫。
“三味”认为,这并不奇怪!其实,越是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越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下面我从高考语文试题入手,谈谈这个问题。
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题量较大,但基本就是维持“四大模块”:
一、现代文阅读,如:
二、古诗文阅读,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如:
四、作文,如:
“三味”是一位初中政治老师,对于上高中语文课的回忆,那已是约40年前的事了,与现在的高考相比较,无论是教材还是试题,早就“面目全非”了。
但从以上高考试题看,如果让我去做,自认为,考它个100来分,也不是不可能。唯一感觉难度大的是古诗文阅读中填空背诵类题目(约5、6分)。
语文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语言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少听或不听老师几堂语文课,确实没什么影响。
“三味”曾经的几位初中学生,曾经讲过:高中语文,算是白学了。初中水平就足以应付高考。这些学生,初中语文基础本来就很好的。
高中语文该怎么学?
我认为,不管怎么学,语言文字基础是必须扎实的。字、词、句、音、义、语法等这些应过得硬。另外,写作可是一项能力活,不仅需要语文基础,平时更应注重积蓄自身的思想底蕴。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学高中语文,就象是学骑自行车。一旦学会骑了,便终身不忘;平时多骑,骑技更娴熟些。如此而已!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 此时夕阳西下 彩霞满天 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飘动着银链般的炊烟 炊烟升腾起来 舒展着,变换着——- 点缀着锦绣般的天空 —————— 这是我在一家三口散步的路上,随口背诵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我三十年前记住的, 到现在想忘都忘不了! 也多亏那时自己主动多去背诵名篇名句,得以有了素材积累,作文有的写,写出来很出彩,老师在班上当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 现在喜欢写点文字,基本功还好,主要得益于学生时期的自主学习,自主找方法。 其实,根据本人语文学习的经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就可以啦。 1、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多多阅读,大量阅读,不仅读课本,读小说,读名著,读诗歌,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浏览网络信息,所有的这些都是语言素材积累,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是自主的,不是被动的,是朴素的,而不是功利的,更不是专门为了应考而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阅读能让自己快乐,我当时就是这种心态。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选取名篇名段仔细的读,反复的读,最好背过,背熟,张口就来的那种程度。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高尔基的《海燕》等等。我们在朗读在背诵这些名篇名段的时候已经完全沉浸其中,陶醉其中了。 3、写读后感 这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读完作品后,把作品梗概写出来,仔细分析作品思想,作品风格,作者的索性所感,这是好的写作,好的作品的第一步,是写作的雏形。 4、多旅行,多体验,在真实生活中积累素材,在旅途的美景中,在大瀑布的震撼中,激发你的写作欲望,创作灵感,这是学习和写作源源不断的源泉和动力 总之,语文和写作不要搞复杂了,有时自己就可以学的很好,不是不需要老师,老师关键时刻点拨、指导,真的不需要那种沿袭已久的传统语文上课模式,我们呼唤语文教学真的需要彻底改革!开创出符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一条高效学习的路径。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欢迎留言,大家讨论。谢谢
07-20 13:09 评论 删除
我之前多年教高中语文,用我的经验,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孩子,不要迷茫,听高中语文课很重要。课堂上,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课内知识延伸课外高考语文知识点。学好高中语文,有以下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预习语文课文,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尤为重要了。不管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在老师还没讲课之前,先要打好预习基础。
怎样预习语文呢?
1、查阅疑难字音、词语;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第一步。需要在书上注音、释词,只有搞清不懂的字词,才能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课文内容发现疑难做标记;
看课文内容还有哪些不懂,或者是主题思想,或者是一个句子,甚至一边看还要联想,编入这篇文章,其意义是在让你掌握哪些高考知识点。
比如,预习古诗词,需要掌握一些规律:先看诗歌里的关键词,“孤、寒、残、空”等这些词语,感情基调是伤感的、凄清的等等。
也有一些古代常用的意象,比如杜鹃、猿、鹧鸪是悲伤的感情;柳是离别、月亮是思念等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帮你理解全文。
而且,一首词的上阕和一首诗歌前面句子,一般都是写景,后面都是抒情。让你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表达特点。
二、专注听课,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老师在讲的过程中,注意力就更集中了。高考除了默写古诗文,是语文书上规定的篇目。
其他,都考的是课外阅读、作文以及语文的综合素养能力等。
由此,一些学生误认为语文课不用听课,也能考好成绩。其实不然,高中语文老师在上课时,都是把课内知识点延伸课外的阅读练习中。
即上课时,是把高考的知识点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做题时,是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迁移到课外,一切为了高考,再加强课内知识的巩固。
比如,文言文类,一些课内的文言现象随时出现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等,只有课内巩固好了,课外答题才不难。
有人说你把高中课内文言文看三遍,统统掌握,就不难对付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了。其实,就是这样。
三、认真做题,查漏补缺;
学好高中语文,高考的语文题型,要认真对待,可以把一个类型反复找题训练,注意运用各种类型答题技巧,建立错题本,不时翻阅,查露补缺。
有疑惑,一定请教老师、同学,不要不懂装懂。考场上,才会心中有数,就不至于焦虑、担忧,能镇定答题,准确率高。
四、读书是学习语文课最好的捷径。
总有闲暇时间,让书陪你度过许多美丽的时光。
当你偶尔疲惫之极,走进书里,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点醒你想懈怠的时光;当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时,除了和好闺蜜一起倾诉,从书中找答案吧。不知不觉,书给你力量,勇气和信心。
读书就是学语文,也为各科的理解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以上就是学好高中语文课的四个方面。希望一定要认真听语文课,会听语文课,听懂老师课堂上由课内延伸课外的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的必考点。祝你学有所获,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