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问题问到实际上了。我们厂是六十年代初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支援国防建设的“三线建设”单位。在四川建设的国营大型企业,地处偏远山区。为了让附近的人民公社社员看到免费电影,(当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的要求)所以放电影就是露天放映。到了九十年代初,国家禁止露天免费放映电影了,才修建了娱乐厅。那时电视和录放相机、VcD DvD都普及了,根本就没多少人买票看电影了。我们厂最后一天露天电影放映的是两部国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和《大李小李和老李》都是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是改革开放后改良种子的故事。《大李小李和老李》描写的是六十年代,一个肉联厂发展体育运动的故事。以后就不准放映露天电影了,也许是为了安全、也许是为了经济效益。九十年代初电影票五元一张了,我是单位发的电影票,到市里电影院看的是印度电影《印度先生》。我们厂娱乐厅也不放映电影了,以后再没花钱买票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家里买了录像机,租录像带看了。
最后一次看露天电影是在上海的70年代初,那时学校组织野营拉练,打起背包走到宝山县的高境庙某部队的营地,部队请我们师生看露天电影:革命样板戏《龙江颂》。
没最后一次这个说法。我们镇上,隔一段时间,电影公司都会组织电影队到镇上来,给群众放一场电影,而且是与时俱进。我只要有空,都去看,但是观众没有以前的人山人海了,大部分除了中年以上人外,就是小孩子。
粉碎四人帮后,解禁的电影《刘三姐》,在镇上的小学操场,屏幕两边都可以看电影。有的年轻人随着县放映队在附近几个乡镇放映,反复看,倍感新鲜!那时候艰难困苦的生活,始终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