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突破了百万大关,达到100.7万辆,同比激增220.9%。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也是乘风破浪,但是在销量榜中我们看不到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北汽。
7月13日,北汽蓝谷发布了最新的销量数据。今年前6个月,北汽蓝谷累计销量6959辆,较去年上半年的14700辆下滑52.66%,月均只有1000多台,北汽蓝谷已经是边缘化的企业了。很难想象,三年前北汽新能源还是国内纯电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北汽高开低走的两个原因:
1.靠B端的销量都是自欺欺人
其实北汽蓝谷之前之所以销量高,主要是针对B端(网约车,租车、共享出行)销售,C端(直接卖给用户)本身销量占比就少。比如北汽新能源于2019年销售的15万多辆车中,有近7成是销往B端市场。随着补贴的退坡,B端市场风光不再。
2.自己砸了牌子
北汽蓝谷之前是叫北汽新能源的,用的品牌也是北汽的品牌。和今年才开始布局的东风岚图自己上汽智己相比,北汽新能源是传统车企中为数不多独立运作的新能源车企,早早就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双资质,而且在2019年成功借壳上市,可以说在电动车的布局上还是很领先的。
最早战略布局并未给北汽新能源带来有竞争的产品,曾经的销量主力主要是EX、EC和EU三大系列车型,这些车型全部来自油改电的平台,而且从整车技术和智能化程度方面乏善可陈,可以说是为补贴而生,并非为用户而生。
靠补贴和B端市场带来的高增长,让北汽新能源的业绩曾经很好看,考虑到燃油车自己并没有核心技术,而且产品竞争力不强,北汽在战略上提出了停售燃油车的口号。其实现在看,这个口号很值得反思:
北汽集团宣布,2018年8月起,北汽自主品牌在北京地区全面停止燃油车的生产。其实真实情况是2018年北汽已经按照北京市的要求把北京的工厂都搬到外地了,肯定没有在北京生产了,其实新能源车也不在北京生产。
另外一条就是,宣布从2020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停售燃油车,2025年全国全面停止销售燃油车。但实际上在2021年北汽仍然在北京销售燃油车,比如目前的主力车型X7。等于是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承诺完全落空了!
北汽也深知自己的电动车在C端竞争力不强,因此,在宣布禁售燃油车的同时设立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极狐ARCFOX,后来北汽蓝谷全力打造极狐ARCFOX把之前的电动车全部停产了。可是高昂的定价和始终摆脱不了的国企作风让极狐也是举步维艰。
由于之前北京汽车的品牌口碑并不好,极狐甚至不敢在自己的车后面打上北汽的字眼,只打了蓝谷麦格纳,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似乎是在掩耳盗铃。
北汽新能源车过度消耗它的供货商的品牌价值,北汽想利用华为自动驾驶技术在极狐上的应用打响北汽品牌可以理解,作为噱头也确实很好利用,但过了就不好了。就是双方一起合作买卖关系。后来又和百度合作了,等和百度新车型推出估计又是那套路,把那款车型当成是百度的,再消费一遍百度。一个好的车企要自信,做好自己,相信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华为汽车是华为智选SF5,很明确的和华为合作造车的车企。这种模式有别于华为手机,华为手机是完全的代工模式,但车子制造比手机复杂,所以相近的模式带不是代工而是合作生产。华为提供自己的技术进行赋能,车企负责整车硬件制造,华为负责软件系统。一起设计一起验证,一起确认售价,一起管控产品质量,最后通过华为销售渠道销售。汽车品牌属于双方共有两家公司名字都汽车品牌里(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在上面。
持续关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