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中场」反思

金融科技的「中场」反思

金融科技和传统金融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够提振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过去几年,发展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是金融行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监管部门也将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上升到更高的战略维度。

这一方面与疫情带来的特殊环境有关,用户的需求与使用习惯逐渐呈现线上化、圈层化、多元化趋势,技术革新是驱动服务优化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提振生产与消费的积极作用也在被一一证实。

在最近举行的北大光华-度小满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提到,金融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因此可以看到,在「十四五」规划中,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七大重点产业之一,金融科技正从「立柱架梁」迈入「积厚成势」的新阶段,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度小满CTO许冬亮则表示,目前金融数智化取得的进步只开发了市场的一小部分潜力,可能只有不到1%。未来,将在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加速落地。

当然,在任何行业里,新技术的应用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何况是与风险相伴而生的金融业。

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结构性的影响,从隐私保护、数据治理等「底层基础设施」重构,到操作风险、算法风险等不确定性的增加,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看到了金融科技好的一面,也看到了它带来的风险」,刘晓蕾强调。

技术改变金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客观看待其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把握市场机遇,是关乎下一个五年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 金融科技与城市的「灯光亮度

「金融科技越发达,该城市的灯光亮度越高」,这是刘晓蕾在研讨会现场展示的一组研究结果。金融科技指数每上升1%,城市的灯光亮度就会显著增加0.58%。

经济学家之所以会关注一个城市的灯光亮度,是因为特定技术下监测到的城市灯光数据覆盖面广泛且相对真实,它可以用于城市空间的动态监测、人口密度监测等,与GDP也有高度相关性。特别是在缺乏统计数据的地方,夜间灯光可以帮助绘制经济增长曲线、计量贫困规模。

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夜间不亮灯的地区通常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可能会使得一些地区在夜间监测不到任何人工光亮,而灯火通明的地区则往往是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的大都市。

基于前述研究,以2018年数据计算,当一个地级市的金融科技指数由144.56提升至302.98,大概是由青海省海东市的水平提升至浙江省杭州市的水平,该市的灯光亮度将增长63.7%。

显然,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之于一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研究进一步显示,这一相关性在商业银行比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明显。

换言之,金融科技和金融行业结合得越紧密越能够提振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这也与整个金融业所呈现的专业分工、协同合作的趋势不谋而合。

典型如小微金融,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机构的蓄力息息相关。

在「增量扩面」、提升「首贷率」等目标之下,金融机构通过线上化、数字化等方式加速小微金融服务下沉。而金融科技平台则在获客、风控、经营等不同层面,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以度小满为例,通过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平台可以将小微企业以往难以被采集和使用的非结构化文本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进而高效触达客户并精准识别需求;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抽象和解读出更多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升整体的风险识别能力。

这些都使得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体验大大提升,同时有效地控制好风险。

迄今为止,度小满已累计服务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超1200万人,其中超七成是小微企业主;小微企业中,超六成企业的雇佣人数在5人以下。

另一项以度小满平台客户为观测对象的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消费类贷款客户,平台上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更高、经营周期需求带来复贷率也更高,但整体的逾期率反而更低。

众所周知,我国小微企业有着「56789」的说法,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其拿到的信贷额度仅占银行贷款总规模的30%左右。

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之下,这种资源的「错配」与不协调将被进一步打破,进而激发小微企业的活力。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保小微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带来的业务优化与经济发展之外,对抗新风险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比如,随着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深度伪造问题给客户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而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问题也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要减少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2 未来趋势与五大「确定性」机会

金融服务市场的变革一浪高过一浪。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客户迁移至数字化渠道的速度比以往更快。其中,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增加了23%手机移动银行的使用率增加了30%。这些变化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与危机前的趋势相比,客户向数字化渠道迁移的速度快了3到4年。

眼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仍在持续,以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又一轮技术浪潮已经降临。

度小满CTO许冬亮表示,在疫情之后,他们感受到整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在提速,尤其是中小银行,端到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他认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第一,从原来的渠道线上化转向全流程线上化。过往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的重点主要在于获客,但疫情使得线下运营活动中断之后,线上全流程服务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凸显。

而这种线上全流程服务能力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比如相比线下,当业务申请、客户服务等流程全面线上化之后,客户会更加期待能够获得实时的决策结果或解决问题,这对于风控、人机交互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是从传统风控向智能化风控的迭代加速。尤其是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要对用户有更精准的识别、匹配更适合的服务。

这也是整个行业在服务广度拓展之后走向服务深度的必然结果,从服务「有没有」进化到「好不好」。

第三,是从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升维」到组织架构和战略高度。

其实从去年开始,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都在调整组织架构,以更好地落地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由「一把手」牵头在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业务执行等层面推进金融科技战略,也意味着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深水区」

在这三大趋势之下,许冬亮认为,未来金融数智化转型有五大确定性机会:

第一是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技术支撑的数据安全合规流通共享;

第二是通过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图计算、多模态等技术对于大数据的深入理解和洞察;

第三是因果推断、AutoML(自动化机器学习)等技术对于决策智能的升级;

第四是RPA、情感计算、数字人等技术引领的带有温度的智能交互;

第五是低代码、云原生等技术带来的数字化研发效率提升。

从产业链条来看,这五大机会其实是以「数据」这一智能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为核心,从最底层解决信息安全与数据孤岛等问题开始,线上探寻「加工」与「开采」、深度应用等问题,并寻求以高度的敏捷能力适应需求的快速迭代。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经进入新一轮变革的积累阶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企业既需要「向内生长」、修炼内功,也需要把握住确定性机会,打开增长的新格局。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我都该珍惜原创的价值,相信优质内容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号及作者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15:12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15:1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