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时候长大了

罗曼.罗兰: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鲁米: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

生命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着?有饭吃。吃上饭,难度大吗?不大。

可是为什么人们仍然不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内心的平静、还是银行账号上的存款数字?我们怎样才能幸福?

危机来临时

自从2020年4月关闭了经营近十年的教育公司、离开了讲台,我无比失落,经历了剧烈的焦虑和长久的抑郁,给家人和亲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负面影响(在此,真诚致歉)。所幸,上天给了我一颗慧心,我竟能警醒、悬崖勒马,从而走上了自救和探索幸福的道路,有幸从哲人们的著作中窥见幸福的一丝光亮。

马斯克说:我一直有一种危机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义何在,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于我而言,我必须找出怎样才能幸福?是什么让我们普通人困于痛苦和焦虑的泥淖之中?

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近500本儿童教育类、创业类、哲学类、脑科学类、禅修类以及名人传记书籍,发现心理认知影响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孕期开始到死亡,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无比重要,懂得一些重要的心理定律,是人们走出“无明”的开始:其中,爱是一切力量的来源。

近来,随着疫情的反扑和全球经济持续下行,人们把焦虑情绪从职场带回了家中、从社会辐射到千家万户:大企裁员、北上广深精英回流、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资本下探跟卖菜大妈抢饭碗…….导致“马斯洛需求”模型中下层的面积越来越大、人们不断被资本家、精英阶层和年轻人往下碾压,焦虑升级、恐慌日盛。

我也恐慌,直至抑郁。可是我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可以走向抑郁?那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所以我要寻找继续生活的理由,要找到幸福的“第一性原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022年4月21日,突然间明白、我们都是过客。

草履虫以为自己的生命很漫长、小鸭子以为自己的生命很漫长、我们人类以为自己的生命很漫长:可是相对于宇宙几十亿光年以及地球的年龄来说,我们不过是流星一枚。

既然如此,就率性而活吧!让自己这颗流星尽量照亮星空,在旅程结束之前,给身边人、给世人多一些幸福,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幸福在哪里?

从众,使人们困于迷雾之中——李善友《第一性原理》

比较,让人们错失了美好——彭凯平《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人们害怕无聊——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贫穷的本质》

你需要长大、负起责任——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行禅师《与自己和解》

活在爱中——亚历山大.洛伊德《幸福密码》

远离想法的灌木林——马丁.布伯《我与你》

跳出童年脚本——艾瑞克.伯恩《人生脚本》

哲人们告诉我们,幸福在爱里。

从众、比较,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是不愿意长大的“儿童”,既然没有长大,也就不懂得付出爱,一味索求、步入输家脚本。

我们都生而有爱

从出生起,婴儿就以弱小和可爱的优势获得了父母和周围人的爱,从而让自己得到哺育、保护,得以生存。长大一些之后,孩子就会通过揣摩养育者(一般是父母)的真实意图、做出让父母欢心的事情让自己继续得到照顾,以期顺利长大。

因此,爱是实现“生存”目的的手段、是向周围人索要“物质”和“关注”的前提。同样地,婴幼儿也会用自己全部的真心去爱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生而有爱。

我对幸福的定义是:内心平静,不轻视任何人,活在爱中、对万物有爱。

可是随着生活的继续、年龄的渐长,我们慢慢地丢掉了爱、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什么时候丢的?独立生活的时候丢的。怎么丢的?弄不清状况、找不到自己的时候丢的。

在丢失了爱之后,我们又不断地从外界寻找爱或其他物质,以填补内心的匮乏:普通人会生发猜忌、制造矛盾;当权者会贪污、犯罪;生意人开始泯灭良知,收割“韭菜”。他们可能会得到物质的回报,成为大家眼中的赢家,可是真相果真如此吗?

——得势者时时刻刻都在小心巩固地位——有钱人都热衷争夺C位、受访演讲时唯我独尊,可见内心之匮乏——官员们开着廉价车处处装穷,处处担心露富

自我的三种状态

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即使你是百岁老人依然如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目前的角色而合理地、正确地转换三种状态,从而适应社会。

前天晚上,我的两个宝贝儿子一直在看书、聊天,兄弟俩完全忘记了时间,我实在太困就先睡觉去了。大概11点的样子,我听到大宝大声地说:“弟弟,你要赶紧穿衣服,否则就冷到了。你后背怎么没擦干水呢?”这是我曾经对他们说过的话,也就是此时大宝处于“父母状态”、在管教弟弟;而小宝则像平常那样应答“知道了,正在穿。”,处于“儿童状态”。过了一会,可能小宝动作慢还是其他原因,大宝仍在唠唠叨叨,我听着就发笑,这跟我不耐烦的样子简直一模一样!就在我差点笑出声的时候,小宝突然大叫一句“我知道啦,人家又不是小孩子,会自己规划啦,你太啰嗦了!”5岁的孩子说这样的话,明显来到了“成人状态”,把我惊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调用不同的状态:同事间进行工作交接时处于“成人状态”、养育婴幼儿时处于“父母状态”、见到父母并感受到爱时会处于儿童状态。

如果一方处于“父母状态”、一方处于“成人状态”,或者一方处于“成人状态”、一方处于“儿童状态”,生活就会打结,没办法实现顺利的沟通。

比如在我和先生刚独立生活时(之前是婆婆在照顾我们,后来回了家乡),有一次家务活忙不过来,我就对先生说:“你可以把碗洗一下吗?我忙不过来。”“老是叫人家干活!把我当工人!”——我处于“成人状态”、而我先生处于“儿童状态”,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结婚、而且已经成为爸爸了,家庭需要我们双方一起经营的事实,所以仍处于被照顾的“儿童状态”之中,从而没能和我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

我们都留恋童年的美好

如果我们无法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就会一直处在最舒服、最让人留恋的“儿童状态”之中(主要状态),儿童的基本情感是什么?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生脚本》、《梦想密码》、《贫穷的本质》等著作中,我们知道儿童的基本情感是“痛苦、快乐”,也就是趋乐避苦,缺乏理性思考和对生活本质的认知,生活中以“索要”为主,鲜有自我反省的念头。

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想吃棒棒糖时,他会跟妈妈提出要求,如果妈妈不答应,他就会感觉到痛苦,不会去想吃糖对牙齿不好,看不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如果其他不同的要求总是被妈妈一再拒绝,孩子就会产生“愤怒”,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P75页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如何释放愤怒:

我们,是时候长大了

我们最原始的情感是“爱”,我们最需要的也是“爱”,所以我们充满了对它的渴望,当我们爱而不得时,就会生“恨”——所以,你恨某人,很可能是你在期待TA的爱。可是当你已经成年时,仍一味索求注定会失望,解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离开“儿童状态”的温床、更多地处于“成人状态”之中,给自己一双发现爱的眼睛、让自己拥有付出爱的能力,而不是恨恨地等待、期盼他人给予爱。

我们,是时候长大了

爱在哪里?在“长大的人”心中

对80%的普通人来说,没有金钱对心灵的蒙蔽,其实更有机会窥见爱的真容,从而有机会享受它带来的幸福。

一、长大,男人才能有成就

在人类整个进化过程中,男性以其“田力”的优势获得了特别照顾,在以前不会在出生后被抛弃、生病时不会被不小心耽误,在现代社会不会被“B超”PASS掉、可以在整个成长历程中被360度全方位呵护,得到的爱更纯粹、更持久。

当他们成年时,不用离开原生家庭,可以继续享受父母的爱;当他们娶妻后,妻子无依无靠,必须依仗丈夫,于是也把爱倾注在其身上,正所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是导致男性“晚成熟”的主要原因,处在“儿童状态”的时间更长,说话做事常常比同龄女性更显幼稚。

男性最大的挑战在职场,那是一个以真本事说话、凭实力获得收入的地方,没有人会无条件地爱你,你必须学会长大。

长大后的你,才能明白自己对老板的价值是“贡献利润”、对上级的价值是“巩固或提升其地位”,才能理解人会为了生存而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万一处于“儿童状态”,就悲催了。抱怨和愤恨是你的日常主要情绪状态,到处诉说上级/老板慧眼不识珠、自己没有遇到伯乐、没能晋升是同事使绊子等等,背后都有一个成因,跟孩子跟妈妈要棒棒糖是一样的:以为自己坐等别人的爱就行了,而不去思考自身的原因。

处于“儿童状态”的人,更容易对职场中的成人游戏感觉厌恶、并常常心力交瘁,也可能将一份工作看成终生的职业,以为老板和公司会像母亲一样爱自己,从而错失了在工作时努力学习新技能或提升工作能力的机会,不懂得“两手准备”,在被迫离开公司时说着“我为公司奉献了一切!公司太无情了!”之类的笑话。

如此,最终要么成为弃子、要么成为炮灰、要么不思进取混日子,一步步给自己的生存埋下隐患,当他们失业后,可能会退缩回家庭,以寻求爱和安全感,不再外出找工作。

特别是被溺爱的男性、会认为自己最重要,以为可以理所当然并且无条件地得到别人的爱,所有人都亏欠了自己,导致成年后没能顺利转换到“成人状态”,在家庭生活中不懂得付出爱,在遇到裁员或者换工作时容易高估自己的价值,生活工作处处碰壁、甚至从此躺平。

学会长大、转换到“成人状态”,才能豁然开朗、收获幸福:

1、老板开公司,自然要盈利,换作自己是老板也会如此

2、上级是自己的直接老板,和他一起努力完成目标,是本职所在

3、同事间一些小手段也可以理解,那是生活原来的样子,大家都为了生存

4、打工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当“产出比”下降时老板自然会更换更能创造利润的人,所以我要在上班时努力突破、最好能成为公司合伙人;如果不能,我就要业余时间抓紧时间学习一门技术,为创业做准备。

“长大”后的你,不再只懂得要“棒棒糖”(要求加薪)、不再愤愤不平,而是会想办法提升自己,为将来早做打算;在家庭中,你也不再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和妻子的爱,开始懂得付出。

从儿童状态下“痛苦、快乐”的角度看待人生,转而以“真相”的角度为人处事,就会少了抱怨、多了理解,心情也会大为不同——你甚至可以坦然面对裁员时刻的到来,如果除了心理准备还有技术上的准备,裁员反而可能迎来你人生的转机。

二、长大,新媳妇才能融入新家、让家庭和睦生财

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是被抛弃的人群;同时,我认为女性是最伟大、最坚强的人。

一位男性友人对我说:我就努力爱女儿,因为她以后太苦了!让人动容。

“男”字由“田、力”二字组成,是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可、是一种明码标价式的肯定;而“女”字的造字来由,却无法一眼看出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造字的人还没弄明白女性的价值是什么?“百度词条”上显示,此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字,象形字,古字形像一个屈膝、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这代表什么?无从得知。

而父母为了让自己“老有所养”、以及受到保护,选择了和儿子一起生活,把女儿“嫁”给别人。不但如此,很多地方为了阻止外嫁的女儿回家,还会制定出各种奇葩的规定,比如结婚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祭祖、离婚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丧夫的女儿不能踏入家门等等,彻底把女儿与原生家庭分开,让她们陷入无依无靠的境地——没有人为她们说话。

整个社会对女性来说,都是缺乏“关爱”、甚至是略带欺压的,用社会规范和生活伦理把女人的角色进行固化:当丈夫和利益和你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你要让步——夫妻共同创业要把光环给丈夫、绝育手术的对象是女性、家庭主妇由女人来担任。(后者直接导致了女性在职场上处于劣势,因为老板知道女性的第一要务是经营好家庭。)

当女人嫁入某个家庭时,她离开了原生家庭、小时候的玩伴也几乎终生不会再见,内心是非常渴望爱的,渴望从公公婆婆那里得到像父母一样的爱,渴望丈夫多爱自己一些,她希望公公婆婆能像亲生父母一样容忍自己的懒惰或缺点、甚至是耍脾气;希望丈夫像恋爱时一样对自己千依百顺、呵护有加,可是又不能明摆着说:“我想你们爱我。”

——怎么办?

这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走向爱和幸福、一种走向恨和痛苦。无论做何选择,以后这个女人都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第一,如果女人懂得从“儿童状态”转换为“成人状态”,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那么她很可能会用好好照顾公公婆婆、精心打理家庭、为丈夫免除后顾之忧的方式,先付出爱、从而得到爱。当然,这也取决于丈夫的赚钱能力和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如果丈夫本人对父母不厚道、甚至赚钱能力也一般,有可能会引发妻子对公公婆婆的不敬。

第二,如果婚后未能转为“成人状态”,那么她可能会用对某句话不满意、某件事不满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对“爱”的需求,这种表达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脸色”、或者是肢体语言,不断告诉新家人:我不喜欢你们这么做,你们这样做我不高兴!(“痛苦”的儿童情感)。由于处于“儿童状态”,导致性情多变、让人难以捉摸。而鉴于彼此之间的不了解,新家人并不知道这是新媳妇在索要爱和关心、常常会理解为“难相处”或“禀性不良”,从而双方矛盾升级,各方都活在痛苦之中:全部输。

当然,这也跟公公婆婆在面对儿媳妇时,采用了“成人状态”有关,没有意识到对方仍处于“儿童状态”之中、需要以“父母状态”与之相处。

大家都困于心理的沼泽中、无法抽身看清真相,于是对儿子说话时是“父母状态”、对儿媳说话时是“成人状态”、日常生活中对儿媳妇以“成人标准”看待、对儿子仍以“儿童标准”看待——却不知道他们夫妻二人,都处于“儿童状态”之中。

这种家庭矛盾,会在女性生育孩子、特别是待业在家时升级。

因为她在成为娘家客人之后、又失去了职场的依靠、也失去了容貌的保障(身材变形),就像浮萍一样没有安全感,旁边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待业时间越久、丈夫越沉默寡言,她的内心就越慌,越没安全感、对爱的渴望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如果仍未能从“儿童状态”抽离,那么将会导致对公公婆婆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更加“儿童化”:动不动就生气,期待得到棒棒糖(渴望得到亲生父母般的爱和包容)。可是公公婆婆、丈夫却无法理解:怎么生孩子后,更加不可理喻了?

这种“爱而不得”,也带动了美容行业的蓬勃发展,要么希望用美貌拴住丈夫的心、要么希望从美容服务中得到“爱”(服务人员的热情);也导致了婴儿母乳喂养率的下降,因为哺乳会导致胸部变形、丈夫不喜欢;或者母乳喂养会影响自己重回职场。

要走出焦虑,就要长大,才能从真相的角度带领家庭走向幸福。

(PS:国家用“一纸婚书”对女性进行保护,可谓用心良苦。)

三、父母的“返老还童”

由于社会养老保障还处于建设之中,我国的养老主要靠儿女,即使经济上宽裕,也可能在最后的日子需要照顾,不敢离开儿子、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怎样让儿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不抛弃自己?方法就是让他们爱自己、或者显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所以老人会不知不觉中在生活里努力表现自己的重要性,抢着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说自己吃的盐比儿女吃的米还要多……干尽量多的家务活并常常唠叨自己的辛苦、以引发儿女的“报恩”心理、获得关爱。甚至争夺孙辈的抚养权,以继续发挥自己不可或缺的家庭地位,同时也会期待儿媳关爱自己。

儿媳、老人,都是渴望爱的人,心中都充满了焦虑,都害怕自己被抛弃,怎么可能付出爱给对方?——更多的时候,双方都在争夺家中年轻男性的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从而导致了年轻已婚男性处于痛苦之中,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是被爱的代价,导致了不能对任何一方“无情”。

怎么解决父母、妻子双方对自己的争夺?

答案是给予爱、确定的爱、真实的爱。

1、跟双方普及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启发她们学会调整

2、跟妻子保证自己会爱她、跟父母承诺在他们年迈时会陪着他们:多给前者送花、说说情话;多抽时间和后者做做饭、唠唠嗑

3、让妻子和父母分开住:有时是儿子不好开口(担心父母说自己不孝),有时是父母在等待(担心儿子说自己无情),儿媳妇只能旁敲侧击(担心丈夫指责自己狠心)

诗人“鲁米”——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

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男人、女人,一切的痛苦皆源于“不认识现在的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与世界相处,也因此找不到心中“爱”的宝藏。

是时候长大了

儿童时期拥有“爱”才能得到养育、得以生存,在生活中趋乐避苦、遇到让自己感觉痛苦就发脾气,表达不满。可是长大后,你可以付出爱、不能仍一味求索,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感受爱的回馈、收获幸福。

  • 只有转换到“成人状态”,你才会拥有一双发现爱的眼睛,看见别人对自己的爱、把爱装进心里,感觉它带来的快乐
  • 只有转换到“成人状态”,你才知道自己有义务付出爱,而不是一味索取,也能意识自己何时处于“儿童状态”、是否时机恰当?
  • 只有转换到“成人状态”,你才不会抱怨公司、埋怨上级、怨恨长辈、愧对妻儿;才知道要进步、要努力。

去爱工作、爱家人,一切痛苦,都将在真爱中消融,幸福的真谛得以显露。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4月30日 21:11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21:1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