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电影《英雄》上映。
跟美国的激烈追捧相比,国内评论界也很激烈——激烈的批评。
“华丽、空洞,体现了张艺谋的宏大癖,以及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
“投机分子张艺谋模仿《卧虎藏龙》,投西方所好,透露了他匠人的小聪明和农民的狡黠”。
说来有意思,不管日后他被捧得多高,这样的批评始终伴随着他。
最近《悬崖之上》上映,国师的功底还在,热度持续不减。
每位成功的导演都有他的黄金时代,也困囿于他的时代。
1979年,“出身不好”又超龄的张艺谋,无比珍惜北影的入学机会,
追赶着北京高干子弟、电影世家精英从小耳濡目染,而他难以企及的高度和视野。
42年过去了,71岁的他还保持奔跑的姿态,追赶着年轻人的步伐。
我们又何敢不谦逊,去重拾一代老电影人的坚守,尤其在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年代。当拨开历史的迷雾,丢下舆论的枷锁,仔细观察这位洗尽铅华的老导演,会发现有一种精神至死不渝——浪漫英雄主义。
红“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群人,一批人,表达出来的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未来的思考,锋芒毕露、深沉热烈,相当震撼……”
不论我们什么时候讨论第五代,都绕不开他们辉煌的80年代。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厚积薄发的年代,那是一个锋芒毕露、热血沸腾的年代。
形容那个年代最好的色彩,无疑是张艺谋极富盛名的色彩——
红。
浓烈、热艳、张狂。
热血、反抗、杀戮、生机。
他所钦佩的“尖锐的时代性和深沉的力量”,也呈现在了他早期电影中。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
一栋栋死气沉沉、灰暗破败的院楼,象征腐朽的封建礼教。
影片里那位“老爷”,从未出现正脸,却无处不在,象征威严的父权。
画幅中,建筑常常把人挤压得只剩一角。
权力与秩序,通过不断的点灯、关灯来彰显。
死去的三姨太彻夜亮起的大红灯笼,成了最决绝的反抗。
张艺谋选中了巩俐,巩俐几乎代表了他早期作品的风格。
地母一般的女性,健康、包容、母性,掩饰不住的勃勃生机。
巩俐的角色形象,又如飞翔的鸽子,纯真、善良,代表生命真实的欲望,倔强地反抗着一切不公与压制。
《菊豆》里。
红,代表被压抑的欲望,热烈的欢愉。
红,如果被仇恨利用,便成了血腥的杀戮。
在那个年代,张扬的画面,醒目的色彩,具有强悍的穿透力,直接击中时代悲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