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对人生做加法,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做减法,看似道德经告诉我们要万事不争,但其实深刻的含义是:“以不争去争、无为而无不为”,从反面来看,不争也是争,看看太极图,什么就都有了。
曾经,听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不要去碰,第一种是佛学,第二种是《易经》,结果有人碰这两种学问,一辈子钻进去爬不出来了,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去研究它们。如果这两门学问,任何一门学问钻到底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废人。”
咋一听,可能我们不怎么理解,但深入想想后,又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要研究《易经》和佛学,都需要极其高深的智慧。而且,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努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去研究智慧高深的书籍,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自己智慧很一般,就容易误入歧途;如果自己聪明绝顶,又会钻进去了爬不出来,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更何况,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属于一般。所以说,年轻人尽量不要过早触碰智慧太高的书籍,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其实,《道德经》是帮助上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中的哲学,因此学习《道德经》也是有门槛的!
更何况,《道德经》中的有些思想,适合于强者采用,对于普通人不一定使用。搞得不好,年轻人,过早触碰了《道德经》,学偏了,还容易走入以下2个误区——无为和不争!
无为和不争,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其中,光“不争”二字就在《道德经》中出现 了8 次,分布在 7 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 2 次。
第三章:不上贤, 使民不争。
第八章 ( 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 :夫唯不争, 故无尤。
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八章:是谓不争之德。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第 八十一章: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从字面意思上看,不争就是不争不抢的意思,无为就是无所作为的意思。
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是对君王的告诫,告诫他们不要与民争利。作为领导者,要有一种“无为”的态度去管理天下,让百姓自治,不要朝令夕改,过于劳民伤财,让万物自然生长;最后就可以“事无事,为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比如,《反经》中说:圣明的君王用他的土地分封诸侯,用他的财物赏赐功臣,不和老百姓争夺利益,这就算是懂得了做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原则——与民不争,把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支配使用。
但是,一般人学了《道德经》后,很容易错误理解老子“无为和不争”思想,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帝王那样富有天下,与世无争,年纪轻轻就不思进取、不努力了,这显然就是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