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车辆正确使用保养的问题被更多人重视起来,我们在平时用车养车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细数一下这些误区。首先说第一个误区,轮胎气压越高越好,有很多人误认为轮胎气压越高越好,气压高比较省油,其实这个道理是对的,但不能超过一定值,如果超过了正常气压轮胎就容易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爆胎的问题,所以轮胎气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合适才是最好的。第二个是高号汽油比低号汽油质量更好,汽油的标号指的是汽油内辛烷值的高低,92号汽油就是表示这个汽油辛烷值在92%,95号汽油就是表示这个汽油辛烷值在95%。汽油标号需要按照厂家要求来选择,如果厂家要求使用92号汽油,你使用95或98号汽油除了多花钱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如果厂家要求使用95号汽油你也不可以低于这个标准,如果使用92号汽油会导致发动机产生爆震的问题。第三个是车辆冷启动以后需要怠速热车,有很多新手在买车以后都会听到过老司机说,车辆冷启动时需要怠速热车的说法,其实这是不对的操作方法,怠速热车是针对老款化油器发动机车型的操作流程,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电喷发动机,我们只要在启动以后等怠速恢复正常就可以慢慢上路行驶了,利用低速行驶使发动机水温尽快提升,降低发动机磨损和尾气排放。第四个是便宜的车没有必要使用全合成机油,很多车主在保养时都会听到过维修人员有这样的说法,你这车便宜没必要用全合成机油,其实需不需要用全合成机油和车辆的价格没有什么关系,需不需要用只要取决于发动机的类型和你自己对车辆保养的要求。比如就算是7万块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也必须要使用合成机油,而自吸发动机使用什么机油都可以,如果你想更好的保护发动机使用全合成机油是没有问题的。第五个是机油粘度越大对发动机保护性越好,很多人在选择机油时都会选粘度更大一点的机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现在汽车发动机加工精密度越来越高,零部件之间的间隙也越来越小,发动机需要使用低粘度的机油才能得到良好的润滑,如果一味追求使用高粘度机油除了增加发动机的油耗和噪音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在选择机油时一定要按照厂家要求的标准来使用,合适发动机的机油粘度才是最好的选择。第六个是机油保养的间隔,很多人担心发动机会磨损所以机油换的很频繁,有的人使用全合成机油5000公里就换掉了,其实这样对发动机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有点太浪费钱了,因为不同机油的使用寿命都是不同的,比如矿物油5000-7000公里或半年保养一次,半合成机油8000-10000公里或一年保养一次,全合成机油10000-15000公里或一年保养一次,如果提前更换了机油没有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第七个是刹车油是不需要更换的,我接触过很多不知道刹车油是需要更换的客户,他们都是一脸茫然的问这个还用换吗?其实刹车油是比机油使用寿命略长的一种油品,由于刹车油是醇类油品,所以比较容易被空气中的水分渗入,当刹车油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一定值,刹车油的沸点就会降低,当我们在下坡路段连续刹车时,刹车油有可能就会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沸腾气化的问题,如果刹车油沸腾了制动系统中就会有空气,导致制动失灵出现危险,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还是2-3年更换一次刹车油比较好。
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的历史并不算久远,所以在很多时候自以为开车十多年非常懂车的老司机也未必真正懂车。有些事情的真相也许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但依然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寻求一个正确的答案,加上口口相传三人成虎,时间长了,一个个错误的认知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但是有时候这些错位的认知如果不去纠正,任由其自由生长,到了一个阶段往往会到达不可纠正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纠正几个。
车皮薄不安全
这个话题经过了十几年的洗礼还是会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在早些年的时候,日系车的事故会被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意图无限放大,放任在网络平台人为人非议。我们不去深究这些做法的意图,但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个问题有更理性的认知。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车皮只是车身的外覆盖件,我们看到的车门和翼子板都只能起到覆盖的作用,就像我们人自己穿的衣服一样。真正决定了一辆车安全与否的,是这辆车的车身架构设计,车身骨架的钢材强度,设计是否足够吸能,如果这些做得不好,再厚的铁壁还是如同虚设。车身太厚太硬反而对于汽车碰撞安全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单凭钢板厚度定好坏实在没有任何说服力。
配置越多越好
很多我身边的小伙伴在买车的时候一味地追求高配置,跟我说起自己心仪的车时头头是道,却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配置在自己以后的用车生活中能否用得到。就比如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这些配置在东北等气温比较低的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方,用的机会真的不大。还有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汽车天窗, 用得上的情况不多还老爱坏,修一下还都不便宜。买车的时候可能头脑一热花了钱选装,后面可能一年也用不到几次,真的挺浪费的。
涡轮比自吸好
涡轮发动机因为多了一个涡轮增压器,构造上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同等排量的涡轮往往要比自吸发动机的动力更好,这也是我们选择带T车型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的具体性能还是要看厂家的技术,尤其是油耗和稳定性这两方面,比如日系的发动机在燃油经济性上就很不错。
当然涡轮增压也有不如自吸发动机的地方,比如由于有涡轮增压器的存在,烧机油成了一个避不开的问题,而且在平时保养时,用的机油也要比普通的自然吸气要更好一点,因为差机油可能会对涡轮增压器的转子轴承润滑不太好,会让涡轮增压器磨损更严重一点。
汽车上还有很多真实的答案与我们心中想的不一样的地方,不懂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认真做一下功课。老马乐于给大家解决各种技术上的困惑和难题,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最近有小伙伴留言给小编说,他看了抖音上的一个教程,用啤酒配可乐就能把大灯翻新,结果按照教程去做不但大灯翻新没成功,还把大灯整进水了,最后又花了好几百做大灯除水才解决。所以想问问,抖音上坑人的这种用车知识是不是还有很多啊?
哈哈哈,这位小伙伴,你胆子还真大,小编给你点个赞。其实已经不止你一个人这样问我了,我收集了一下大概有十多位小伙伴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既然有这么多人问我,咱们这次就来说说,抖音上那些坑爹的用车知识!
可乐翻新大灯
要问出镜率最高的用车小知识,那必然是这个可乐翻新大灯了。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厉害,用几块钱的可乐就能把大灯给翻新。
可乐翻新大灯的原理是简单又粗暴,只需要把可乐往发黄的大灯外壳上一浇,然后用抹布擦擦,这大灯就算翻新完成了。就这样一条视频,居然能有1.2W点赞,6000多条转发。
可能是觉得单纯的可乐不够高端,脑洞大开的创作者们又来了开天辟地的新发明。原来的可乐又升级成了下面的啤酒配可乐,要是再来点炸鸡,你说是不是就能起飞了~
这哥们的广告词也是蛮厉害,“啤酒配可乐,大灯白又亮”。这个点赞量就更高了,达到了6.4W。拙劣的演技也就骗骗那些无知观众,利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套路,来博取眼球,可乐翻新大灯可真是可乐啊!
汽车大灯变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用可乐就能解决,那些做大灯翻新的商家岂不是早就凉凉了。就这么浇可乐啥用都没有,还可能给大灯整进水了,就像上面那位小伙伴那样。
汽车大灯为啥会发黄?
现在的汽车大灯一般都是由聚碳酸酯注塑成型,说人话就是透明塑料做的。之所以选用聚碳酸酯作为灯罩材料而不用玻璃,是因为聚碳酸酯的重量更轻、可塑性更强、韧性更强、强度更高,更适合用来做灯罩。
但是塑料材质的灯罩有个弊端,就是抗氧化性能较差,耐磨性也不好,很容易变黄。所以呢就在大灯表面镀了一层抗UV层,用来延长大灯外壳的抗磨性和提高光泽度。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频繁洗车,会对这种UV层产生磨损,时间一长这层UV层就慢慢的变薄,最后消失,然后大灯就开始变黄发暗。
大灯如何翻新?
正常的大灯翻新是有严格工艺流程的,可绝不是一瓶可乐就能搞定的。为此,我特意去了一趟专做大灯翻新的工作间,让你们看看汽车大灯到底是咋翻新的!
翻新大灯需要把大灯上原来旧的发黄氧化涂层打磨掉,仅仅这个打磨的过程就需要用到至少五六种不同研磨能力的砂纸,并且对技师的手法要求很高,仅研磨的时间就要一个小时左右。
这位带着口罩的小哥就是在研磨大灯外壳,他的专业就是大灯修复。进水、划伤、甚至是外壳断裂统统都能搞定。
等待被翻新的大灯
这是已经研磨完毕的大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将修复的大灯做进一步的镀膜处理,这也是本次修复的工作核心。一般大灯修复的价格基本都在百元左右,翻新之后又能用好几年,真的不算贵。
大灯翻新在汽车后市场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维修工艺了,技术在不断进步是一定的,相信会有一些新的方法来替换掉这种传统的翻新方式,但绝对不是什么可乐配啤酒~
牙膏去除划痕
说完了可乐,我们再来说一个更厉害的,就是牙膏去除划痕了。要说牙膏去除划痕这个方法,我绝对给这个发明者满分,这哥们是不是刷牙刷来劲了,想出来的招儿。
我算是看明白了,要想学会忽悠人,这说话必须得一套一套的。你看看这哥们的文案,“毛巾配牙膏,划痕全都消”。简简单单就弄个6.4W点赞,看来叫好的人还不少呢。
你看这哥们更厉害,不但有点赞还有好几千的转发呢。其实这种视频吧,不用动脑想都能看出来漏洞。只要眼神稍微正常点的应该都能看出来,那划痕有点问题。不但划痕的方向都一样,还整齐划一呢,就这种划痕,要是不在同一个地方划个几百次都划不出这种效果。这明显就是画上去的嘛,哈哈。
划痕该怎么去除 ?
这种没露底漆的划痕,只是表皮的车漆受损,抛光就可以直接抛掉了。对于抛光的工艺其实也是有要求的。一般的抛光机要求是在800~1500转之间,转速太高会对车漆造成损伤,转速太低又起不到效果。我不信你用手来回擦,能擦出来这个转速。
况且,牙膏又不是专业的抛光蜡,硬度比抛光蜡要高多了,你自己要是拿抹布乱擦,不但划痕擦不掉,还可能会把油漆表面的亮油层给磨掉,车漆就会变得发乌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划痕都能抛掉的,更别说你用牙膏擦了。像这种漏了底漆的,能看见明显底漆色块,你咋抛都没用,只能是重新喷漆才行。
无论是牙膏还是抛光蜡,都只是把车漆表面上的脏东西清除掉了而已,并没有修复车漆的能力,只是简单的清洁作用。
抛一次光要多少钱?
专业抛光蜡
以上这样一桶普通的抛光蜡也就一百多块钱,能抛几十台车。所以抛光的成本是很低的,你抛一个划痕,认识的店,都不会跟你要钱。不认识的店,给根烟也就算了。有那多余的牙膏,还不如刷个好牙口,多吃几碗饭,它不香么~
柚子去新车异味
我算是看明白了这些创作者的套路了,必须把周围所有的用品全都折腾一遍才算是罢休。从可乐折腾到啤酒,又到牙膏,现在连水果都不放过了。这回更厉害了,柚子去新车异味。
这哥们的方法是,把柚子放到空调的出风口,密闭24个小时就能去除掉新车的异味。这招真是高啊,牛顿看了掉眼泪,爱因斯坦恨不得都得从坟堆里蹦出来。虽然点赞量不高吧,但是也有5千多了。
这就相当于厕所有异味,然后发现有人没冲厕所导致的。这哥们跟你来了句,没事儿哈,你就猛喷香水,用香水味道把厕所味盖过去,这异味就没了。
新车异味是怎么来的?
想要去除掉这种新车的异味,至少先要知道这异味是怎么来的吧。目前汽车上的异味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仪表台、座椅、以及地板散发出来的味道。
异味源大多是可挥发性有机物,基本上就是苯,还有甲醛。虽然甲醛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有很明显的刺激性,说白了就是有点呛鼻子和辣眼睛。
解决异味就是解决甲醛和苯,你觉得单凭柚子能管用么,就算有用24小时也太短了点吧。
新车异味该怎么去除?
甲醛和苯最怕的就是湿热,就是又湿又热的时候挥发的最快。所以你就夏天的时候找个最热的天气,在车里放一盆水,车窗紧闭,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它一天,这样甲醛和苯挥发的就会快很多。然后再买点那种烤串用的木炭,就是几十块钱一麻袋的那种,放车里一麻袋。
就算这样,你得连续整半个月,味道才有可能下去,还不能保证一点没有残留。在出风口放几个柚子就能除掉异味,你说是传奇还是搞笑?
写在最后
看到现在相信你也震惊了吧,那就赶快转发出去别让更多的小伙伴挨坑了。当然,坑人的用车知识远远不止这些,真要统计起来我能说上好几天。
关于车辆安全的误区时
对一部分不是很懂车的消费者来说
则会信以为真
什么日系车=不安全,脆皮鸡啊
车越重越安全之类的
我滴乖乖们
车越重怎么会越安全呢?
要知道车辆越重
它们所受到的惯性也越大啊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速度
同样的刹车能力下
重车制动后滑行距离一般都要比轻车远
这哪来的越重越安全可言呢?
除非你非要
拿大货车和小轿车对对碰
所以今天
为了能够帮助消费者
在选购车辆时拥有更谨慎的选择
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假来了
以下汽车安全的五大误区
望老铁们注意
误区一:车皮越厚越安全
车皮越厚越安全
是消费者们在购车时常见的误解
甚至有些利益当头的4S销售人员
会把它当作推销产品的理论
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就拿最近获得美国IIHS最高安全奖项的
马自达CX-5来说
CX-5的车皮摸起来相当薄
但是其车身硬度却达到了1800Mpa
这使其不仅拥有超高的车身强度
而且还让他拥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同理,起亚狮跑外形相当硬朗
车皮摸起来也是较为厚实
然而起亚狮跑在IIHS的测试中的成绩
却大不如马自达CX-5
由此可见
从车皮的厚薄程度
判断车辆的安全程度
这样的判断方式并不可取
误区二:安全配置越多越安全
在汽车安全配置方面
小编一直都是觉得安全配置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就拿在行车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
最实用的安全气囊来说
如果安全气囊在面对突发情况时
没有精确快速的弹出
这不仅不能对驾驶者起到保护作用
而且还有可能会伤害被驾驶者
同时
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更新换代
汽车安全配置也越来越多
虽然不可否认更多的安全配置
对汽车安全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
其最重要还是
需要汽车各安全配置之间
相互能够完美的匹配与优化
才能更好的
发挥汽车安全配置的最大功用
误区三:车辆发生形变越小越安全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
这样的观点
在两车发生碰撞后
发生变形越小的车型安全指数越高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
“吸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也就是发生碰撞时
车辆本身吸收的能量多了
车内乘冲击就较小
反之亦然
毕竟在发生碰撞时
比的不是车辆的损坏程度
而是对乘员的保护程度
误区四:车身越大越安全
SUV车型能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较大的车身
能给人带来较高的安全感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
所以使得不少人
都赞同车越大越安全的说法
虽然说体型较大的车辆
在发生碰撞事故中
确实能够占据一定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了
对体型较大的车型来说
有一种事故发生的几率非常高
那就是在高速急转弯时
很容易发生侧倾和翻滚问题
与此同时
美国NHTSA也为此事故
针对SUV和皮卡车型
专门添加了翻滚试验
这是因为
这些车型的底盘都比较高
在急转弯时的稳定性较差
所以我们
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
车身越大的车越安全
误区五:星级越高越安全
汽车安全测试机构
作为检测汽车安全的权威
在当今社会中
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消费者的认可
不少厂家
更是以评测所获得星级成绩
作为安全宣传
什么“五星安全保障,美国IIHS安全认证等等”
虽然说评测成绩
对车辆安全水平的最客观体现
但还是那句话不能以偏概全
毕竟
无论是中国的C-NCAP
还欧洲的E-NCAP
在对车辆进行安全评测前
都会对不同车型
进行分组,分级
从而再分别
进行不同级别车型的测试
也就是说不同级别车型的星级成绩
不能比较
以上这五个误区虽然看上去
都有其各自的理由
而且看上去相当符合常理
但是这五个误区其实都是以偏概全
或者一概而论的概念
从而绕过人们的思维盲区
各位消费者购车之时
千万别盲从!
网上关于汽车的各种知识铺天盖地,但是其中有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有些车主并不清楚,看到作者侃侃而谈就信以为真还转发分享。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跟实际用车息息相关的几个误区。
1、加什么标号汽油看压缩比
这是最大的误区,理论上来说压缩比越大在压缩冲程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越高,越容易产生爆震。但是理论终究是理论,具体选择什么标号的汽油主要看发动机实际运行情况。因为现在各种发动机技术都可以实现高压缩比使用低标号汽油,比如缸内直喷技术、带冷却的EGR系统、可变压缩比、可变正时系统,这些技术都可以降低爆震倾向从而使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使用低标号汽油。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奔驰AMG A45的2.0涡轮增压发动机,380匹马力,扭矩475牛米,性能强悍,但是压缩比只有8.6,按照理论党的观点这车加90号油都是奢侈的,但是实际情况你加93的油都不行。因为压缩比虽然低,但是它的增压压力太大了,达到了1.8Bar,也就是说气缸实际进气量非常大,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温度和压力要高得多,使用低标号汽油分分钟爆震。
另一个例子就是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压缩比13,比兰博基尼的压缩比还高,按理说这发动机加98都不保险,而实际上加92就能喂饱。因为物理压缩比虽然高但是才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在压缩冲程进气门晚关排出了一部分空气,所以压缩冲程末端实际上压缩的混合气量是减少了。因此可以用更低标号的汽油。
所以说加什么油最终取决于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的状态,不是简单看压缩比就能决定的,发动机工程师经过种种试验为爱车选择了合适的燃油标号,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反而以更加粗暴且不靠谱的方法自己去选择压缩比,难倒你比工程师还懂?
2、加速能力看扭矩而不是功率
很多人都认为扭矩决定了加速能力,功率决定了最高车速,其实决定加速能力的还是功率。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扭矩决定加速能力主要是因为扭矩比功率更加形象直观。扭矩就是驱动车轮转动的力,车轮转动有力加速就快。这个观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功率是什么呢?功率简单来说代表做功的快慢,加速不就是做功么?功率大做功快,加速肯定更快。
扭矩用来衡量加速能力并不恰当,因为光有扭矩还不够,还要看车轮转速提升的速度,如果我们说车轮转速提升的快慢决定了加速能力应该没人反对吧,这是肯定的,车轮转速提升就代表了车速提高,车轮转速提升越快说明加速越快。而扭矩再配合转速不难想到功率,功率=扭矩 转速 9550,也就是说决定加速能力的是扭矩和转速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把这个结果称为功率。
从买车到开车、养车,我们对汽车的认识都有一些误区,比如以下几点:
买车的误区
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觉得空间越大的车型越好,像周边的朋友,很多人认为SUV比轿车要好。实际上SUV虽然大一些,但是油耗也会相对高,如果只是上下班用,没有一定要选择SUV。
就SUV而言,5座和7座的争论也很多,大部分觉得七座空间好的,实际使用中会发现5座更方便一些,乘坐也更舒适。
用车的误区
加油不要加满,这样更省油?这个误会也比较有“依据”:油少自然车重轻,油耗当然就会低啦。但实际上,即便加半箱油,也不过减重十几公斤,你的家用车一般都在1.5T以上,这种减重基本起不到多大帮助。
开窗比开空调省油?这个要分情况,在市区这么跑一跑,综合下来,开窗散热确实省油,因为车速低,但是上高速后,开窗会有巨大的风阻,对降低油耗是没有帮助的。
【典典提醒】:有些车友总是长期停车不开,或者只是短途用车,这对汽车都是不好的。因为冷启动时的机件磨损最为严重,而且启动后蓄电池充电需要20分钟的补充时间,所以买车了一定要常拉出来开一开。
汽车最常见的谬误有哪些呢?教授来给大家盘点一下!
相信大家都在网上听过这两个言论。我的马力大,加速快,我的车扭矩高,加速快。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网上的话术是怎么说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力和扭矩的定义。马力是表示功率单位的一种,1马力代表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1米所做的功。如果是2马力那就可以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2米。所以马力越大,加速越快哦。
发动机的扭矩是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单位是N·m。扭矩代表力的大小。扭矩越大,加速越快。
马力决定极速,扭矩决定加速。
讲真,以前开的车少,教授也曾深深相信网上这些数据。这些话,从理论上无懈可击。但是,教授实际试过车之后,发现这个理论和实际之间有个bug。
相似马力的宝骏310W(112匹/1.24吨)和昂克赛拉1.5L(117匹/1.3吨),一个加速20.1秒,一个加速13.2秒。即使假设宝骏310W的AMT变速箱每次换挡需要1秒,宝骏310W的加速时间还是需要17秒。这跟理论还是差很多。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图)
这个bug就是发动机的最大马力和最大扭矩反映只是在某个转速下的输出值,但是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发动机达到这个输出值需要多久。换句话说,就是这款发动机从转速攀升到底有多快。
在0.2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A)和在0.5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B)在实际加速是有巨大差别的。因为这意味着A用100匹马力的时候,B只有50匹马力,从而影响加速能力。
(全新的EA211将采用APS涂层降低摩擦)
影响一台发动机转速攀升的因素很多,有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调校等因素。例如说,一台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是国四排放标准、制造工艺也比较差,调校也不合理。那么它转速攀升很有可能是非常慢的。
所以,想要知道一款车加速到底快不快,光看马力和扭矩是不够的,看实测最好。
从理论上说,变速箱的挡位是越多越好,但如果上升到唯档位数论那就不太对了。
挡位越多的产品理论上拥有更绵密的齿比和更大的齿比范围。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是我们
落到实际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难挂上9挡的自由光)
其一是齿比设定合理性。ZF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9AT的自动变速箱,2015年上市的自由光就采用了这款9AT变速箱,但是宝马至今连前驱的1系也没有用过这款变速箱。
ZF的9AT有4个超速齿比,而8AT只有2个超速齿比,这说明ZF的9AT更加注重燃油经济性,而8AT更加注重驾驶感受。表现在日常就是,ZF的9AT挂上超速挡后,再降下来的速度不如8AT来得快。而且8AT的齿比设定更加适合市区的工况。
另外,宝马8AT的齿比更密,表现在日常就是升降挡非常平顺。所以宝马宁愿用8AT也没有追9AT变速箱。奔驰的7AT和通用的9AT都是采用这种密齿比设定。这类变速箱的齿比范围不高,在燃油经济性上未必比少自己1-2个挡位的变速箱好。
其二是变速箱的结构。CVT变速箱可以实现无级变速,但是齿比范围其实并不大,市面主流的齿比范围在6-7之间。而且CVT用钢带摩擦传动,不能承受大扭矩发动机,而且动力响应也不快。双离合变速箱可以理解为两个换挡机构的AMT,传动效率高,理论上的换挡快。但是实际上因为双离合没有像液力变矩器这种缓冲装置,如果双离合调得快如闪电,变速箱容易过热,所以现在双离合变速箱都有所保留。
轴距是前轴和后轴之间的距离,前后轴中间的主要空间都是乘坐舱。以轴距看空间大小只有一个情况下可以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同平台的情况下。例如说,大众高尔夫轴距短于大众迈腾,他们同为MQB平台,所以大众高尔夫的空间小于大众迈腾。
不过,如果放在不同品牌不同平台之间的对比,那情况就不一样了。雅阁和阿特兹的轴距同为2830mm,但是雅阁的后排空间公认比阿特兹的后排空间宽敞。
其实原因很简答,因为轴距之间还有一部分的机械空间。每个平台的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所侵占的空间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像雷克萨斯LC这类跑车为了让车体前后平衡更好,采用前中置发动机,发动机严重侵占了乘客空间。所以LC即便有2870mm的轴距,它的空间跟同为2870mm轴距的ES相比,也是肉眼可见的小。
那么,为什么同平台的车型可以看轴距说话呢?因为他们前轮到方向盘的距离是一样的,这样方便节省生产成本。
虽然网上的参配库给了我们不少便利,不过根据数据来判定这款车好与不好,那就很容易买错车了。为了躲开雷区,教授建议各位选车前还是要先看实测,再去4S店试驾,这样的话,想选错车也挺难的。
我喜欢学习和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并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买车的误解
买车时,很多人认为空间越大,车型越好。像周围的朋友一样,很多人认为越野车比汽车好。事实上,虽然SUV比较大,但它的油耗会比较高。如果只是用于通勤,就没有必要选择越野车。
就运动型多功能车而言,5座和7座之间有很多争论。大多数人认为7个座位的空间是好的。在实际使用中,五人座更方便、更舒适。
对使用汽车的误解
不要加满,这样更省油?这种误解是有“基础”的:如果油少了,汽车会更轻,油耗也会更低。但事实上,即使你加半罐油,你也会减掉十几公斤,而你的家用汽车一般都在1.5T以上,这基本上帮不了什么忙。
开窗比开空调省油?这应该分为几种情况。在市区跑来跑去后,开窗散热确实省油,因为速度比较慢,但是到了高速后,开窗会有很大的风阻,不利于降低油耗。
【代码提醒】:有些车手总是不能长时间停车,或者只能短途使用汽车,这对汽车是不利的。因为机械零件在冷启动时磨损最严重,启动后需要20分钟给电池充电,所以买车时一定要把它拔出来开走。
要说误区,首先是汽油标号,不是标号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说明书的要求去加恰当标号的汽油;
然后是轮胎胎压,不是胎压高好或胎压低好,也是要看你是什么车型,比如说我的别克威朗车型,厂家要求是240,我就按照这个标志物;
第三个误区,就是热车。现在的科技,已经不要这样严格热车了,发动后慢速开一段就好,只要不暴力,对爱车还有好处。特意去热车,可能增加积碳。
开车的人或多或少都对汽车有一些认识,有些车主甚至以精通各种车型、了解很多汽车知识为谈论的资本。
但是,人在路上跑,哪能不中招,很多人对于汽车有很多的常识性误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车身钢板越厚越安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旦发生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能量通过车身传导会反作用于汽车,汽车是一个整体,这时不是汽车车身的厚度决定伤害的大小,而是由整体的车身结构决定。因此,汽车一般都会采取车身溃缩吸能设计来分散汽车碰撞的能量。
独立悬架的车比非独立悬架的更好
理论上来讲,由于独立悬挂车型四个轮子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比非独立悬挂车型有着更好的舒适性、操控性,不过由于不同厂家、不同车型间的调校不尽相同,平常家用扭力梁悬架调教好的也不比独立悬挂差,也需要具体车型具体分析。
超车一定要加档提速
超车靠的并不是单纯的换挡提速,而是瞬间提速。决定汽车瞬间提速能力的是扭矩,扭矩越大提速越快。而扭矩跟档位是呈负相关,要想获得更大的扭矩来超车就需要降档,这样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车。
排量越大越费油
通过综合数据来看,排量越大的车确实油耗要高一些,不过是因为在低速和怠速时候,大排量车型的油耗水平较高。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交通、路况等条件比较好,大排量车型在高速行驶时还是相对比较省油的。
空挡滑行更省油
现在的汽车都采用电喷了,在车辆带挡正常行驶时,松开油门,电脑也会自动判行车状态,反而车在空挡滑行的时候,发动机为了维持速度,反而要多给一些油,所以现在空挡滑行还会增加油耗。而且从安全角度看,空档滑行也是不可取的。
开暖风油耗高
汽车空调系统的暖风和冷风的原理不太一样,暖风是依靠发动机散热形成的,并不需要压缩机工作。如果你不开暖风,这些热量也会被排到车外。所以开车内暖风真的只是废物利用,不会增加任何油耗!
同款车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
油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发动机技术、车主的驾驶技术等。现在自动变速箱优化得相当成熟,其燃油经济性不比手动挡车差。再说了,如果一个驾驶习惯和驾驶技术不好的司机开车,油耗自然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