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蓓(Zhang Bei),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欧峰会将于4月1日举行。作为中国与欧盟之间最高层次的双边对话机制,中欧峰会一直是设定中欧关系基调以及促进合作前景的重要渠道。今年峰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处于关键的历史时刻,涉及相当多的利益。
重启中欧关系的行动
去年,中欧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挫折,而今年的峰会首先属于双方重启关系的行动。2021年初,双方相互施加制裁和反制裁措施,不仅导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进程停滞,同时导致双边关系遭遇挫折和紧张局面,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对于欧洲来说,需要与中国重新接触。的确,最近几年欧盟一直在调整对华战略。比如,在其2019年的一份文件中,将中国定义为“全面的对手、经济伙伴和合作伙伴”,同时加强贸易与投资措施,以“更好地应对中国”。
但是,欧洲的理性人士意识到,需要平衡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否则对抗和竞争将成为中欧关系的主流,进而挤压合作空间,破坏对话氛围。
此外,各大欧盟机构希望纠正对华策略中“不可持续的模式”,即:欧盟对华态度日益强硬,而各成员国继续强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最近一家欧洲智库的调查显示,多数欧洲居民认为欧盟已经陷入某种对华冷战之中,而他们所在国家却并未参与其中。
对于中国来说,其促使中欧关系重回正轨的行动是真诚和一贯的。虽然疫情防控措施给正常的人文交流造成巨大困难,中方一直在很多层面上与欧洲保持沟通。此次峰会将是促进双边关系更加稳定和积极的又一举措。
目前,美国在拜登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强化以往的遏制中国的政策,而中国认识到欧洲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也对欧洲拥有清晰的期望。它希望真正自主的欧洲能够独立定义自身利益,也希望统一的欧盟能够不受成员国错误政策的挟持。
乌克兰危机凸显峰会的紧迫性
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进一步体现了此次峰会的紧迫性。在这一被称作“分水岭的时刻”,欧洲各国一直共同谴责俄罗斯,并向其施加空前严厉的制裁。德国大幅强化二战以来的国防姿态,很多欧洲国家和欧盟也承诺将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欧盟的新军事策略一直在进行调整,从而夸大俄罗斯构成的威胁。可以说,乌克兰危机已经成为欧洲的主题。而中欧峰会除了管理双边分歧,也将讨论这一重要话题。冲突爆发后,欧洲迅速将中国牵涉至它的应对措施之中,并要求中国采取和它们相同的对俄措施。欧洲的部分对华鹰派对中俄关系的本质妄加猜测,甚至威胁中国不听从要求的话,将对中国进行惩罚。
更让人警觉的是,欧洲在效仿美国的做法,声称中国正考虑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3月18日,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进行视频会晤前,美方渲染这种论调,而中方在视频会晤上断然否认这种说法,称其是虚假信息。
中国需要像在其它问题上的一贯做法一样,利用此次峰会表明自己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的立场。中国理解欧洲在此时此刻因为乌克兰冲突受到的冲击,但同样需要欧洲方面倾听中方的声音。
首先,中国需要欧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因为在本已困难的时刻,此次冲突将严重威胁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复苏。所以,中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旨在结束冲突的任何和平对话。
其次,考虑到欧洲大陆的长期安全和稳定,中国并不支持使用惩罚性制裁或者军事援助以恢复和平。这些措施实际上有可能延长冲突时间,导致长期对立局势。中国认为,长期的解决办法在于开展涉及各方的对话,包括俄罗斯、北约和美国,从而解决当前的安全问题,构建“平衡、有效和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第三,中国并非唯一采取这种做法的国家。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拒绝接受美国及其盟友的态度,即“选择一方站队,否认你就是同谋”。各国对此次危机的背后原因持有不同的认识,有权形成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们应该享有政策自主性,不必担心受到恐吓或者威胁。
总之,即将举行的此次峰会对于中欧关系和整个世界而言都意义重大。它应当实现至少以下方面的目标。
首先,它应当管理乌克兰冲突对中欧关系的影响,防止此次危机损害中欧关系。双方应当展现出对彼此立场的理解,在相关领域开展真正富有合作精神的行动,比如人道主义行动和维护供应链稳定,而且这些行动也是当前特别需要的。
同时,它们应当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开展旨在缩小分歧的对话。比如,欧盟把中国看作全面对手,而中国一直把欧盟视为战略伙伴。解决《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僵局的条件也需要逐步调整。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欧洲应当坚定反对一切形式的新冷战。乌克兰危机加剧了脱钩和群体政治的风险。中欧更需要肩负起预防新冷战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