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国
杨澄甫太极拳的捋
一、两枪相接之法如同定步推手
差不多与陈王廷同时代的著名武术家吴殳著作有《手臂录》一书,是一部讲述枪法的专辑,在这篇专辑中详细介绍了一种双人对抗枪术的练习方法叫作“戳革”。
“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之后,乃教以革,革者垩地置后踵,不得移动,移动则手不熟,乃使善戳者如矢如电以戳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师父教枪,首先练戳法……掌握戳法以后,师父再教革法。革枪的人先在后脚下画条白线,不准后退,后退则手上革法不熟练,即让戳法好的人似羽箭闪电般戳刺。戳是进攻方法,革是防守方法。防守者后脚不得移动,让进攻者“如矢如电戳”的进攻,防守的方法是“捉放提拿”。
枪法的原地的“戳革”,似乎与定步推手有相似之处。
二、推手重要的方法则是枪术的演化
具体到太极拳最重要的四种技击方法找一找与枪法相似的地方。
1、棚法与枪法。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之,综合杨家梨花枪、沙家竿子、马家长枪的特点,编着六合之法并二十四势绘录。
二合云:“我掤退救护拿你枪,你扎我,我拦下,我摇花枪,乃凤点头。”
四合:“先有白拿枪,掤退枪救护,后有白拦进步,如猫捉鼠救护。闪赚是花枪,名曰铁扫帚”、“我白拿进步,上扎你,你拿枪还枪,我掤退救护拿枪。”
程冲斗编著《秘本长枪法图说》,“长枪势图目”中,有:“活掤对进枪势、活掤对退枪势、死掤对枪势、翻身掤退枪势”四势。
吴修龄《手臂录》卷二之之苍龙摆尾势云:“古诀云,乃掤退救护之法,电转风回,惊破梨花闪赚”,“彼若单杀手来,我掤起即胜。”
《手臂录》卷二之篇,吴修龄对“掤法”相关的术语作了简要的解释。“掤:揭之大者,从下而起。”,“掤靠:拖刀势。诱敌戳来,我从下掤起其枪,反戳。”
是否与太极拳“掤法”一脉相承。
杨澄甫太极拳的棚
2、捋法与枪法。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揽雀尾之捋法云:“将右足向右前迈出,曲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拗转。眼随往前看,左右手同时圆转,往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下。转至右手手心向下,左手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腕里面贴彼肘上臂部外侧,左腕外面贴彼肘下臂部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腿变实,右脚变虚,往我胸前左侧捋之,则彼之身法即随之倾斜矣。”
这两节其实只是起笔由左而右,再由右而左,两手一翻一覆,画了半个8字而已。杨澄甫将这半个8字,统称为揽雀尾之捋。
这一技法与吴殳辑编洪转的《梦绿堂枪法》之枪法八母之“掳”势的技法要领极为相近:“我立高势,彼于圈里扎我膝脚,我两手离胸,前手一覆,后手一仰,腰力向前一摆,掳开彼枪于圈里,就势将彼手压下,前手抬上,扎彼心穴”。吴殳在《手臂录》卷二之“革法”中,对“掳”有进一步的阐述:“沧尘子曰,封、闭、提、拿,古人立此四法,非独摄尽诸法,亦欲人知上下来枪,皆同于无,而专注力于中平之封闭也。洪转补之以‘掳’,而又加拦、还、缠,以为八枪母。夫‘掳’,即提之次”。沧尘子系修龄自号。在同书卷一之“圆圈分形详注”中,合计十三形枪势圆圈,有两形提及“掳”法。不论是捋、撸还是掳更加贴近于太极拳作为武术的技击特征。
三、挤法与枪法。
陈炎林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挤”云:“捋之劲将尽时,右手掌随转翻向胸部(较掤式为低),左手掌贴于右肱内部(左手臂较掤式为平),随腰腿势,两臂向前挤出。屈右膝成弓步,右步实,左步虚,沉肩垂肘、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眼神前视,尾闾中正,气沉丹田。”
右手掌较掤式为低,左手臂较掤式为平,一低一平,两手合作挤压之势,就与右掤势之向上向外之势截然不同了。
吴殳《手臂录》卷二“行著”之“挤”云:“挤:敬岩杨六郎镇守边墙势中,开枪手法也。两腕略转向右,下纎月形。”卷一之“圆圈形分详注”中:“挤作此形,左畔少,纎月形也。近身处,关系重,不可用巧法也。只用左偃月。” 吴殳《器王正眼无隐录》之“游场革法”载:“挤:扳栏窥井手法。”
倘若徒手作枪势,依照上述动作要领一一比划,不难发现,身形手势俨然是左手掌翻向胸前,右手臂贴向左臂的左挤式。
杨澄甫太极拳的按
4、按法与枪法。
太极拳遇敌袭击时,用劲抑按敌人各部,使其劲失效,曰按”。
“按,捺也”; “掤捋挤按”之“按”也作“捺”。
吴修龄《手臂录》卷二《马家枪二十四势说》之“铁牛耕地势”云:“此势手法有二:硬枪捣碓而入,软枪捺弯而入”。“捺弯”之意,似借用书法磔法,类似推手之按。
由此看来,棚捋挤按的技法由枪棍等技法演化而来的说法是有让人信服的地方。
5、太极拳战术与枪法
《手臂录·枪法微言》记录了洪转论枪法:“柔能制刚,弱能胜强,此即中软破硬之法也!彼以硬来,我亦以硬抵,是为犯‘硬’,力弱者必败,力等而斗久,何能必胜?若于彼用力刚猛之时,我行‘穿’、‘勾’、‘退步’之法以避其力,俟彼进深,猛气已过,乃移身斜步扎之,即巧法中之斜步‘单杀手’也,此时彼亦无所用其力矣!我变为软,使彼气力落空,然后相其无备之处取之。此皆‘以软破硬’也”。
这是最早出现“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的文献记载。
对方用“刚猛”之力打我时,“我行‘穿’、‘勾’、‘退步’之法以避其力”是牵动对方之意。我枪先发吸引对方猛力提拿是“引进”,我变为软,使彼气力“落空”。太极拳《打手歌》中“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高度概括了洪传对枪法战术的论述。
太极拳推手技法中“沾连黏随不丢顶”在枪法中也有体现。
石敬岩枪法云:“于其忽退时,能追人粘住,不令脱去,则胜。不然必败,难哉!”“追人粘住”是“粘连黏随”,“ 不令脱去”是“不丢”。《纪效新书》中有“不招不架”,“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是“不顶”的意思。
从文献的咬文嚼字中分析,推手战术也似乎应该是从前代的枪术方法总结演变而来。
三、总论
这种类比式的推论是真的吗?
最先发现推手和枪法技战术相似之处的是《中国太极拳史》作者于志钧,于认为推手技术“抄袭”了早于它或是和它同时代的枪法。
从历史资料上看,陈氏拳术的推手技术直到陈发科时代尚且只有进一步退一步的双手推手,比起后来各个流派丰富发展起来的多种多样的推手练习方法杨露禅将要去学习的陈氏推手技术还是粗糙而简陋的,是否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了陈氏拳术推手技法的初创性?当然,这只是善意的猜测。
可是,这样下结论是否仓促而简单了!
尽管武术谚语中说,武术器械是手臂的延伸,但是武术兵器终究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这不是手臂和拳脚所能够比拟的;反过来说,拳脚的运动规律也不能尽在武术器械的规律中呈现。
无论是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枪法或是吴殳著作《手臂录》中的枪法都不可能比葫芦画瓢地照搬到推手技术中。稍稍了解一点推手技术和枪法的人对二者的比较中,都应该能体悟到二者的不同。
参考文献
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