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发布3天,订单就突破了6万,在同期内,没有其他品牌的销量能比得上,很多人都说,华为确实把问界打造成一个现象级的品牌。
这还真是如此,毕竟问界不仅是M7车型取得开门红,连早前的问界M5也大获成功。
问界M5在短暂的产能滞销后,口碑迅速发酵,销量连续攀升,5月销量超过5000辆,6月份月销量超过7000辆。
可以说:华为为了问界,倾尽全力。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明明有能力造车?为什么不自己造车,反而要花大力气帮助别人打造品牌?
今天就从华为如何打造问界以及华为战略说起,看完视频,你就知道华为不造车,比造车更可怕。
华为在给问界站台这件事上,可以说是不留余地。
2021年,M5的发布会上,余承东除了亲自给AITO问界代言,还立下一个宏大的目标:问界M5的年销量要达到30万辆。
要知道,蔚小理等成名已久的造车新势力,都不敢这么夸海口,所以余承东的“豪言”,一下子就让问界M5成为网络“红车”,各种争议和质疑开始发酵。
很多人认为余承东想要在汽车上,复制华为成功是不可能的,并且给出了很多理由,比如,由于问界M5选择了老式增程式,对标理想没有胜算,还有说新品牌,它的定价应该亲民。
总之就是不看好问界M5能够成功。
果然,问界M5靠着华为口碑,在首定开门红后就遇到产能问题,遭遇极速的滑坡,问界M5头两个月的销量都只有3000出头,增长不明显,与余承东所说的年销30万辆相比,更是相差巨大。
4月份,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被迫承认问界M5很难达到年销30万的目标、然后余承东就被很多人DISS,说他为赛力斯和问界M5站台,老脸都要丢光了。
也有些人客气点说:问界M5不是在复制华为的奇迹,而是在重蹈赛力斯SF5的遗憾,甚至有人隐晦建议:干脆把车标换车华为,那样效果可能会好点。
赛力斯SF5智选版,是华为与小康在去年4月的时候,就共同推出过的一款汽车,它刚刚发布2天就卖出3000辆,一炮而红后,销量却并没有达到预期,后面有段时间,还一度被传出停产的消息。
后来华为和小康用一年对赛力斯SF5大升级,推出问界M5。
所以很多人才会将问界M5和赛力斯SF5相比较。
按道理来说,此时余承东应该低调做事,做出成绩再回应质疑,但是华为和余承东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M5发布会现场,就喊出:M5汽车底盘完全媲美百万豪车。
甚至当问界M5出现产能问题时,余承东亲自出面,接受个人自媒体采访宣传问界M5,用这种方式亲自给问界站台,他说:华为一定可以帮助问界做到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这是华为的愿景也是信念,他一定要做到。
然后他还用小时候打架做比喻,说:他打小就知道,打架一定要有拼搏精神,即使打得头破血流,也要继续冲上去。
这其实和华为的狼性非常相似,华为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敢打敢拼,定下的目标,往往不仅中国第一,就是要做到世界第一,而这一次华为显然要将狼性带到了汽车行业。
华为有条件的门店,都开始摆上问界M5,用自家遍布全国的网络,不断的给M5做宣传和背书,华为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汽车门店最多的企业,而问界就是受益者。
果然,当小康解决一部分超能问题后,问界M5开始展现出它的实力。
3月份,问界M5销量突破3000辆,4月份问界销量突破3200辆,5月份,销量更是高达的5006辆,而6月份,问界M5当月的订单突破达到上万。
虽然这不是交付的数量,但是完全可以证明问界M5征服了消费者,更加让人大惊讶的是,那个被传出停产的赛力斯,月销量也达到3000辆,实现V字形大逆转。
可以说:问界的涅槃与成功,真的就是靠华为倾尽全力的背书,
很多人都在好奇,华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明明有能力造车?为什么不自己造车,反而倾尽全力帮助小康打造品牌?
有些人说华为傻,技术再好也是给别人做嫁衣,有些人说华为没有制造技术,所以不得不靠汽车厂家。
其实都不是,这是华为长达十年的汽车战略,可以说华为不造车,比造车更可怕。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回顾一下华为汽车的发展就知道了
2012年时,华为就已经在考虑做电动车了,然后他们拜访了中日欧等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发现汽车产业很有意思,产业链和品牌非常齐全,但是这些企业,却缺少电动化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不管国内外车企都是如此,而中国更严重一点,我们虽然有传统汽车产业链,也有电动车的产业链,但是一些关键的电子产品却依赖国外。
举个例子:比如电动车里的功率器件,它的重要性堪比手机的芯片。
智能汽车中采用最多的半导体器件,主要有三大类:一个是传感器,一个是小型芯片,还有一个就是功率半导体。
新能源汽车中电池采用的是高压电路,所以当它输出高电压(U)和很大的电流(I)时,功能率就会变大,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而高温会导致汽车器件烧坏,所以就需要一个本身能耐高温,还能控制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器件。
这个器件就是半导体器件,来控制汽车电能转换,汽车的电控系统、燃油喷射、底盘安全等都需要它。
尤其是在电控系统,传统汽车省油与否,靠的是引擎,电动车省电,靠的就是功率器件,所以功率器件,确实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子装置的“CPU”。
但是这么重要的器件,却长期掌握在国外手里。国内功率器件的企业屈居第三梯队,排在欧美日之后,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先进的功率半导体(IGBT等),有90%依赖进口。
类似功率半导体这样的关键器件还有很多,比如芯片、薄膜电容、高性能磁钢等等都是。
也就是说:在我们高喊汽车产业变革的时候,在我们为电动车业绩热血沸腾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和手机一样,关键器件被捏在别人手上,它就像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以斩下来。
而华为在制定汽车战略的时候,就发现中国不缺汽车品牌,但是缺一个可以造出关键器件的ICT供应商。
所以摆在华为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可以创建一个华丽的整车品牌,复制华为手机的奇迹,一个是做一个汽车背后的无名英雄,做ICT供应商,因为华为有这个资本,他们5G基站、光伏和手机上的技术积累,没有任何企业比的上,只要华为愿意就可以突破很多卡脖子的设备和技术。
2018年,华为公开宣布,我们不造车,要类似博通那样,帮助合作伙伴一起做出更好的汽车,华为瞄准的正是中国汽车产业缺失的部分。
实际上,华为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还有一个原因,当前汽车正处在变革的交替期,从机械时代向电动化,信息化的智能时代转化。
很多关键器件,也面临更新换代,而这时就是技术最容易突破的时候。
还是以功率器件为例。
传统的功率器件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属于第二代半导体技术,而电动化后,以氮化镓(GaN)、高压碳化硅(SiC )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发展迅速,很快它们就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以往IGBT等第二代半导体技术和专利都在外企手里,但是第三代半导体却没有,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大家起跑线相对较近。
在这样的产业变革时,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 躺平,有人将硬钢,努力攻克卡脖子的底层技术上。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或许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但是吃过亏的华为,自然更看重后者。
在2021年,华为不仅成立了数百人的研发团队,而且投资了诸多国内功率器件企业,准备自研第三代功率器件。
从这边看,未来,不造车的华为,一定会比造车更可怕。
但是,彩虹总是在风雨后,未来是美好的,过程一定是艰辛的。
华为这个品牌已经成为民族品牌,华为不造车,不仅消费者不理解,连业内人士都不理解,尤其是汽车品牌更是顾虑重重。
一方面,华为作为造车新势力,凭啥教传统汽车品牌造车?华为有这实力吗?另一方面,车企又充满了顾虑,他们担心华为不造车只是虚晃一枪,将来也、还是会自己造车?
蛋糕就这么大,华为作为竞争者进来,其他品牌就得把蛋糕分出去,自然心里就有顾虑,甚至
某个汽车品牌,公开叫板:核心技术不能掌握在华为手里。
这种心态是普遍的,不能怪任何人。
但是对华为来说,却是致命的,要做中国的博通,就要取得业内的信任,要取得信任,就要打消他们的顾虑,而打消他们顾虑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华为没有等待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出击,提出三种合作方式,一种是类似博通一样做零部件供应商,比如华为电机、智能座舱、电控等等,第二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至于如何造车,品牌方自己选择;第三种是华为更深度的智选模式,这种模式下,华为深入到汽车设计、研发、零配件,甚至并入华为的销售网络等等,可以说全程参与管控。
于是不同企业就有不同的选择,相继诞生了极狐、阿维塔、赛力斯和问界等品牌,它们成功与否,就代表华为战略能否走得顺畅,尤其是问界,它采用的合作方式是第三种,由华为全程深度管控,倾力之作。
问界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华为的造车能力,而6月份,问界M5的销量已经达到7000辆,与蔚小理只差一步之遥。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的战略能不能成功呢?
要了解这个,你就要了解华为是怎么打造问界M5这个品牌的?
有人说:华为做汽车,是因为手机做不下去了,被迫转行,所以华为在汽车行业是个门外汉,其实这么说是不对的。
华为是一家危机意识非常强的企业,它们在做某个行业前,会进行大量的调查和技术储备,在汽车业务上也是如此,它们不仅不是外行,反而比很多汽车品牌做的更早,技术储备更强,也更加专业,这并不是在夸大华为。
我们来看一下华为汽车业务的发展和问界M5就知道了。
早在2012年,华为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当年,它们在2012实验室下,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专门研究电动汽车,此时还没有自动驾驶的概念,甚至连手机还只是华为的“副业”。
2018年,在华为布局汽车6年后,他们开始对外公开自己的汽车战略: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通,帮助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大牌。
华为为什么这么有底气?其实并非华为研发能力多强,而是他们赶上了汽车从机械时代到电动时代,以及智能时代的革命,然后发现自己擅长的技术,与智能汽车越来越契合。
传统汽车属于机械工业,它的三大件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一直被欧洲和日本等国家掌握,中国通过各种手段也没能抹平差距,所以中国的市场,就被外国品牌占领,但是到了电动汽车时代,则完全不同。
汽车三大件已经变成三电,也就是电机、电池和电控,中国在三电方面的储备丝毫不逊色其他国家,所以这个赛道,我们具备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是华为真正发力汽车赛道的原因,真正让华为下定决心搞汽车,是智能化的到来,
中国通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加上5G技术/AI等技术成熟,电动汽车再次发生变革,开始向智能汽车进化。
在智能汽车时代,三电是基础,而智能化部分就是各家汽车差异化的部分,比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系统,这些恰好华为都擅长。
我们以电机为例,华为在电机上的技术,也非常先进。
由于电机需要高速转动,它的内部温度非常高,所以不仅需要材料达到超高温的要求,冷却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好的电机冷却方式,会避免温度过热烧毁,而主流的电机冷却方式有3种,一种是气冷,一种是水冷,还有一种是油冷。
由于气冷有通风损耗,所以电动机的效率较低,基本上主流电机已经不怎么使用,而水冷一般在绕组和冷却液间隔一层绝缘套件,效率虽然会高点,但是这层套件也而会阻碍了热量传递,降低散热的效率。
油冷则是通过喷淋冷却油,深入到电动机转子、轴承、绕组等内部,进行热交换,效率更高,但是使用油和喷淋油道的条件要求苛刻,难度也非常高。
而华为则利用AI、电子技术等手段,攻克了高速冷油的技术,哪里部件温度高,就可以不用降速主动喷淋,这样不仅冷却效果好,而且润滑轴承还可以增加寿命。
其实除了电控,华为还在电驱动,电源管理系统上有领先的优势,两者都是电子底层技术,华为不管是做基站,还是手机都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技术,在应用到三电上,就游刃有余。
2020年,华为发布7合1的华为DriveOne系统,将电动机、BCU(电池控制单元)、PDU(动力驱动单元)、MCU(微控制单元)等机械部件和功率器件整合在一起,至今这个系统已经在10多家车企上应用了,问界M5就是搭配DriveOne系统。
也就是说,华为除了三电,在汽车智能化技术同样先进。比如:华为智能座舱、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华为自动驾驶等等,有了6个智能体系。
鸿蒙系统不用说,是全球第一款万物互联的系统,可以轻松打破汽车和手机、穿戴设备的屏障,完美适用汽车智能化,所以车机的操控性绝对一流。
而自动驾驶也曾经惊艳过很多车企,有些技术甚至超过德国大众,他们一直想要花重金收购华为自动驾驶旗下的业务单元,但时至今日还没谈妥。
智能座舱,更是融入华为AI/通信/5G等技术,是华为主打的产品
所以,华为主导的问界M5为什么能在高开低走后,实现了V字形逆转,为什么余承东敢喊M7是超越百万豪车,不仅仅在于华为这个品牌,也不仅仅是华为供应链整合能力强,而是华为对底层技术的储备。
华为如果没有提前布局,储备核心技术,不会在产业变革的时候,参与进来,同样,中国汽车也正处于变革的初期,甚至开局成绩比当初智能手机还要好,但是这个赛道更大,也更加复杂,我们能否不再重蹈手机的覆辙,才是关键。
我坚信只要坚持技术研发,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甚至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一定会走得更远。
好了,我是熊猫,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