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乱象:不上课不考试,1500元包拿证
光明网评论员:近来,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开始,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志愿规划师、AI填报志愿卡的广告。这些卖家宣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按照指定分数查找院校、名次,模拟高考志愿填报,智能推荐报考院校。
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辅助高考志愿填报,听起来让人“不明觉厉”。但其实这个业务模式,已经火了几年了。现在随便在网购平台上检索,都能看到许多名目不一的卖家。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开发一款软件,来免费给考生提供一部分数据和咨询服务,但免费查询的内容往往有限,要想得到更多关键数据和填报指导就得付费,从三五百到好几千的套餐都有,最贵的“一对一专家指导服务”得上万元。
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们的人生大事,如果花钱买个套餐,就能让志愿填报不留遗憾,那不管价格高低也得整一个。遗憾的是,不管这些卖家宣称能提供多么值当的服务,他们所能考虑的维度仍然十分有限,也谈不上多么科学精准。有记者调查发现,同一考生在不同平台上得到的推荐报考院校完全不同,甚至同一考生填报同一学校在不同平台上显示的录取概率也相差悬殊。说好“保”的志愿不能“保”,说好“稳”的院校未必“稳”,如果由此造成考生滑档、退档,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那对考生及其家庭而言都是不能承受之痛。
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如果对高考志愿填报知之甚少,那通过购买服务在短时间内增进对高校综合实力、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了解,为志愿填报提供更丰富的备选参考,这或许有些帮助。但切莫寄予过高期望。教育考试院一再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也就是说,这些软件卖家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公开渠道,只要愿意费心搜集整理,考生和家长自己也能获得。
常言道,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里所谓的“报得好”,除了极少是因个别知名大学“大小年”现象而被“捡漏”录取的之外,普遍意义上还是指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城市、热爱的大学、感兴趣的专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轨道,而这些,都需要每个考生多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在自己考取的分数段内有梯度地填报高考志愿。在这个决定人生去向的关键路口,必须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
不管是对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考生和家长都应有一种祛魅的心态。智能软件即便能搜集浩瀚的志愿填报数据,也依然不了解每个考生的性格、特征、偏好、志向,即便实现了“分数利益最大化”,未必就能实现“人的潜能最大化”。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概念尚未流行的过去,许多考生通过一本《高考天地》宣传册,研究各高校的历年招录分数线,结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规划,走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即使意外落榜,也是自己选择后的结果,接受这种自主选择后的不确定性,同样是人生的重要一课。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缓解初婚推迟还需共同发力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