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卫星互联网发展迅猛,各国纷纷将卫星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卫星通信也成为新风口,但为什么要发展卫星互联网呢,陆地移动通信不满足人类需求了么?
其实卫星互联网主要应用于偏远地区,陆地移动通讯目前无法覆盖的通信盲区,比如偏远山区、荒漠戈壁等,其主要应用领域为救援、探险、航海、航天等,其实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移动通讯是互补的,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将来能够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打造网络多维空间,这就是卫星互联网存在的重大价值。
其实卫星互联网早在90年代就提出并实现了应用,这个咱们得从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说起。先说结果,这个计划运营不到半年就宣布破产了,全是上帝和摩托罗拉开了个大玩笑。
所谓“铱星计划”,就是摩托罗拉搞得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在7个轨道上发射77颗卫星,形成卫星互联网,由于和元素铱77个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很像,所以以“铱星计划”来命名。
但天不遂人愿,摩托罗拉卫星发射好了,在1998年11月准备运营使用时,发现根本没什么市场,传统的地面移动电话系统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而摩托罗拉的手机像砖一样笨重,电话费每分钟3-5美元,手机价格更是3000至上万美元,这使得“铱星计划”不具备市场优势,尽管这个计划是超前的,但先进的技术往往需要成熟的配套作为支撑,显然铱星计划不具备这些。
总之地面移动电话领域在当时打败了科技超前的“铱星计划”。
那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呢,照目前来看,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都是相当光明的,毕竟相比于“铱星计划”晚了20多年,各项技术已越发成熟。咱们可以从成本、技术和市场三方面来看下。
成本上:目前发射的都是小卫星,也就是运行高度距地面500——2000千米的低轨道上,卫星较小,成本相对较低,关键小卫星还有一系列优点,比如研发期短、风险小、发射快,低延时等,这当然成为卫星互联网的“宠儿”。
技术上:Space X可以通过一箭多星技术大幅降低每颗小卫星的平均发射成本,并且小卫星可以作为大卫星的附属物一起发射,也可以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微小卫星搭载同一个火箭一起发射,发射地点可以为地面、大气层或太空平台等。火箭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发展,例如,中型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的第一级可实现3次复用。
市场上:从人群来看,世界上尚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无法使用互联网,潜在用户众多;以“万物互联”的标准来看,偏远山区、大漠戈壁等部分区域如今依旧是通信盲区,卫星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优势巨大;从应用场景来看,随着太空旅行等人类探索太空步伐的加快,星际间通信需求不可或缺,卫星互联网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马斯克大搞“星链计划”,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现在看来,马斯克的计划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功的。
当然卫星互联网不只是马斯克旗下的科技公司SpaceX在搞,亚马逊也发布了“凯珀项目”,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准备发射3236颗卫星。英国的oneweb公司也计划发射 648颗低轨卫星,为全球提供高速网络服务。当然参与卫星互联网的还有韩国三星,美国的谷歌、脸书,加拿大通信公司等。
我国在卫星互联网上也在积极参与,但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吉利集团下属的时空道宇公司的业务集中在商业卫星制造领域,可以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卫星及其供应链产品,在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服务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除了吉利集团,我国参与的有中国电信、中国卫通、中信网络、亚太卫星和亚洲卫星等。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电科等也在积极规划、研发等。
卫星互联网,势不可挡,将来会打造出海、陆、空、天多维空间网络。我国应提早布局,加大研发、持续创新,争取在卫星互联网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