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你受益匪浅的思维方式?

有哪些让你受益匪浅的思维方式?

10个逆向思维,让你获得不一样的成功

一个商人向哈桑借了2000元,并且写了借据。

在还钱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哈桑突然发现借据丢了,这使他焦急万分!

因为他知道,丢失了借据,向他借钱的这个人是会赖账的。

哈桑的朋友纳斯列金知道此事后,对哈桑说:“你给这个商人写封信过去,要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2500元还给你。”

哈桑听了迷惑不解:“我丢了借据,要他还2000元都成问题,怎么还能向他要2500元呢?”尽管哈桑没想通,但还是照办了。

信寄出以后,哈桑很快收到了回信,借钱的商人在信上写道:“我向你借的是2000元钱,不是2500元,到时候就还你。”

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明显的工具意义,用好了会让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一、

有个年轻人决定凭自己的智慧赚钱,就跟着人家一起来到山上,开山卖石头。

当别人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附近建筑房屋的人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竟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了。

因为他觉得这儿的石头奇形怪状,卖重量不如卖造型。

就这样,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这个年轻人很快就富裕起来丁。

三年后,卖怪石的年轻人,成了村子里第一座漂亮瓦房的主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

当地的潘桃汁浓肉脆,香甜无比。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潘桃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客商。

乡亲们把堆积如山的潘桃整车整车地运往北京、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

潘桃带来了的小康日子,村民们欢呼雀跃。这时候,那个卖怪石的年轻人却卖掉果树,开始种柳。

因为他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愁挑不上好潘桃,只愁买不到盛潘桃的筐。现在村民们都在种潘桃,而织筐要用的柳树却没多少。

五年后,他成了村子里第一个在城里买商品房的人。

再后来,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这儿的人上车后,可以北到北京,南抵广州。

小小的山庄更加开放搞活了。乡亲们由单一的种潘桃卖潘桃起步,开始发展果品加工和市场开发。

就在乡亲们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那个年轻人却又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长的墙。

这道墙面朝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潘桃园。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醒目地看到这墙面上的广告。

据说这是五百里山川中惟一的一个广告。那道墙的主人仅凭这座墙,每年又有四万元的额外收人。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某著名公司的老板来华考察。当他坐火车经过那个小山庄的时候,听到上边的故事,马上被那个年轻人惊人的商业智慧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此人。

当日本人寻找到这个年轻人的时候,他却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

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价800元一套,对门就把同样的西装标价750元:他标750元,对门就标700元。

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而对门的客户却越来越多,一下子发出了800套。

日本人一看这情形,顿时失望不已。但当他弄清真相后,又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

原来,对面那家店也是他的。他这样做,不仅不会压低利润,反而会使自己的生意更加红火,利润比以前更加丰厚了。

也许,赚钱的智慧,只需要一点点!

二、

14岁的李嘉诚开始“行街仔”的推销生涯,从此渐入佳境,直至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

他这样工作: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

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一定在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还有两件必修功课: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朗读,以及夜晚的阅读。

这两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成功除了勤奋、创新,还有另一个朋友——危机感。

三、

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

摊位相邻、座位相同。

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力购屋。

为何?原来,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钟吃一碗。

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

——为客户节省时间,钱才能进来快些。

四、

两马各拉一货车。

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

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

后面的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如果让你的老板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

五、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六、

一个小镇中

一位商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

第二个来了,开了一个餐厅

第三个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很快就繁华了

另一个小镇

一位商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

第二个来了,开了第二个加油

第三个、第四个恶性竞争大家都没得玩。

——一味走别人的路,必将堵死自己的路。

七、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

鸽子问:你要飞到哪?

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

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八、

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他们的妈妈经常遍体鳞伤。

老大想:妈妈太可怜了!我以后要对老婆好点。

老二想:结婚太没有意思,我长大了一定不结婚!

老三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啊!

——即使环境相同,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人生的不同。

我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开展的正方向去思考疑问并寻求处理办法,今天与大家分享这些逆向思维小故事,希望能帮助你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


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利器,叫做「具体化思维」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人类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叫做「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的信念指的是:我们将一些事物或者其后果想象成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以至于绝对无法承受和面对的程度。

比如:

“我必须每晚七点准时回家吃饭,否则我妈会打死我的!”

“我不能失去他,没有了他的话我将再也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我这次一定要考上,否则我的人生就全完了!”

在当事人的认识里,这些事情的后果会非常严重,但事实上,这些后果所谓的“严重”之处,仅仅只在于当事人的“感觉”。

也就是当事人会把问题想象的很严重,在经历后果时会把过程“想象”的非常的恐怖。

比如那个必须每晚七点准时回家吃饭的女孩。

有一天她一看表七点十分了竟然还没到家,她会在一路上非常忐忑、恐惧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后她面对着怒气冲冲的母亲,她妈妈非常愤怒朝她吼叫:“干什么去了你!!!你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给我老老实实说清楚!”

这个女孩这时害怕到了极点,战战兢兢的说:“妈……对……对不起!我今天加了会儿班所以晚回来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她的妈妈接下来会继续训斥她几句,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也一直不给她好脸色。

直到吃完饭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个女孩才终于感觉自己解脱了。回想刚才的经验,她感觉“自己像是刚从地狱走过一样,太可怕了!”

看到这里,读者的感觉会有两种:

一种是:不就是被她妈妈吼了几句而已啊,这有什么可怕的?

一种是:感觉和我的经历好像啊!那个女孩回到家的时候一定怕死了!我能体会到她的感受。

有这两种感觉的读者之间是很难相互理解的,第一种读者会认为只是被吼了几句而已,那又能怎样?

而第二种读者也切实的的确会在那样的情境下“感觉”非常可怕。

这两种读者无法相互理解,根本原因在于,第二种读者对于“被妈妈吼”这件事情的认知是「模糊化」的。

「模糊化认知」指的是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非理性的、模糊的、不合逻辑的。

多数时候我们是用下意识的、本能的反应替代了主动的认识,我们用直觉的感受替代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上面的例子,那个女孩对“被妈妈吼”这件事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笼统的“这件事非常可怕”上,而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这件事是可怕的?哪里可怕?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和伤害?

如果这个女孩子仔细去分析这件事情就会发现,“被妈妈吼”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很多时候只是妈妈的表情和话语唤起了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可怕感受。

也就是说,当下的恐惧只是过去恐惧的“重现”,而这种重现显然是不合理的。

妈妈的愤怒并不会伤害到她,她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无法照顾自己的小女孩了。

一个最典型的、大众化的模糊化认知的代表就是——鬼。

多数人都怕鬼,但这种恐惧本身也是模糊的,我们很多人也并不真正想过,鬼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可怕,他会不会伤害我,如果伤害我的话我能不能反抗等等。

但我们就是本能的,大半夜起床看到一个黑影子站在跟前的话铁定都会吓一跳。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一个男鬼会不会赶潮流给自己烫个卷发?

一个东北鬼说东北话是什么样子的?他也会喊麦吗?

一对鬼夫妻也会为今晚谁刷碗而吵架吗?一言不合会给对方戴绿帽子吗?

鬼那边买房的压力大吗?在那边送快递的话,一个月能挣多少?

鬼界互联网行业发达吗?它们怎样见投资人?

可能想这些的时候,你的恐惧就在不知不觉间减少了很多。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着一些模糊化认知,这些认知往往没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本人却又深信不疑。

有时候这种模糊化认知,也是无意识之间我们自己制造的,比如:

小刘中午没帮你带饭,你就说小刘这人真不行啊;

你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就说我真是个废物!

你刚毕业拿不定主意考研还是工作,你给咨询师说:我现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渺渺,后路茫茫,我分不清自己该进入黑暗丛林中搏杀,还是该继续默默修炼提升自己的实力,老师,你说人生的方向,究竟该如何去选择呢?

我上面举的最后这个例子其实在咨询中非常的常见。

很多人都不会直接的去就事论事,而是一定要上升一个高度,试图去和你讨论一些很大的概念,一些戏剧化的形容。

但其实正是他们自己的这种表达方式迷惑了他们自己。

他们不想着怎样经营好自己的关系而要和你讨论什么是真爱;

他们不投入的做事而是要和你纠结人生的意义;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先努力工作一阵子非要和你讨论职业规划。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热衷于把沟通的维度上升一层,根本原因在于:这能带给我们一种安全感。

你告诉一个大学生:你先好好工作一两年,努力闯一闯,试的多了,也许慢慢就能找到合适的方向。

别一上来就给自己定很多的计划,没有经历,对自己不了解,做再多的计划都没用。

你这样说其实这个大学生根本听不进去。

因为他始终很焦虑,这种焦虑是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和未知的恐惧,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他想象不出自己五年后在做什么。

但是,当他在讨论职业规划,人生的意义等这些更大的概念的时候,他就能够根据一些规则或者讨论的结果而想象出未来;

根据职业规划,他能知道自己三年后也许在什么位置上。

由此,他的焦虑就被缓解了。

但是这种缓解,本质上也只是一种“自欺”。他只是通过这种自欺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我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的假象。

但是很多时候,也有不少的人会因为这种假象而限制了自己,他们不敢偏离自己最初的规划半步,因为一旦做出规划之外的选择,就意味着他要重新面对未知。

但是人生的机遇,也往往都是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

我们要谈的「具体化思维」,就是针对模糊化认知的利器。

具体化思维指的是:将对事物的认知与描述明确化,具体化,力求以准确的认知与表达,代替模糊的、非理性的认知。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其实非常的简单。

但困难的地方也正在于它的简单。

我想看到这里的读者还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解了什么是具体化思维,所以不需要多言,他们就已经能够清楚了,该如何去在生活中运用具体化思维理解问题。

另一类是虽然在理智层面上知道了具体化思维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具体化究竟要如何去做,怎样在生活中实践。

不仅仅是今天我们谈的这个具体化思维,其实很多概念都是这样的,那些理解了和没理解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偏偏这些鸿沟又是难以用语言构建去跨越的。

对于理解了的人来说,怎么去运用,这很自然。就像我们不需要再想怎样把饭夹到嘴里,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就那样去做了。

但正因为是自然而然的就做到的,所以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怎样做到的。而且对于不同的概念,事物,怎么具体化也不存在着统一可用的步骤和顺序,所以更难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文章,写的很好但并无卵用的原因,因为我们无法构建出能跨越理解障碍的桥梁)

我可以提供一个可参考的点,也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怎样实现目的?

比如:有个人说:“我很烦,烦死了烦死了烦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那么这个表述是很模糊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只认识到自己“很烦”这种情绪本身,而没有继续深究,于是他们就一直持续着这种很烦的状态。

其实他可以问自己:“我在烦恼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他会发现他在烦恼的是:“天气很热,今天不想上班,想撸猫但是猫又不在。”

当他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之后,就会发现他只要请假回家开空调撸猫烦恼就不在了。

比如:我们在文章开篇举的那个每晚七点必须回家吃饭的女孩,她需要问自己的是:为什么这么恐惧?

找到恐惧的原因,发现这种恐惧的不合理之处,恐惧自然也就会逐渐消退了。

比如:有一个人很烦恼:工作好难啊!给的时间又短,好心累!不想做不想做不想做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如果他将注意力放在「怎样将工作目标实现」上,逐步将目标分解为可实现的较小单位,而不是继续深陷在不好的感受中,那么这种烦恼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是对应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具体化思维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三个维度上的好处:

1.破除认知误区,重新认清事实。

「具体化」的思考和沟通,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独特思维方式,一个惯于以这种方式思考的人,在一开始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关于模糊化思考的人。

过去我们惯于用模糊化的思维思考的时候,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狭隘的,偏激的,看看网上那么多为了热会热点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的人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怎样的认识才叫“客观认识”。

2.加深对自我的了解,明确自己的需求。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的来访者叙述思想、情感、事件时常模糊不清,很多的矛盾和不合理,令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这种复杂化会令来访者的思想中充满了很多矛盾的、冲突的观念,由此就会导致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

而具体化技术,能够令我们将问题梳理清楚,不再混乱。

3.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开始将问题具体化时,就意味着问题可以被解决了。

因为把问题具体化,就意味着我们开始面对和正视问题了,很多时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只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只是在抱怨,烦躁,逃避,而一直没有「开始」。

没有开始,当然不可能有解决。

其次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当我们对问题的认知是模糊的时,往往会认为问题很困难、无法达成,而不愿意去做;

当将问题具体化,分拆了之后,大的问题就被分解到易于接收,可以解决的程度了。

其实所谓的具体化思维,说白了也不过是要我们尊重事实,就事论事。

是“我有两个黑人朋友人品不好”

而不是“黑人都是垃圾”

不是“我绝对不能让父母生气”

而是“在不有损我个人意志的情况下我不会惹父母生气”

是“我反对官员贪污”

而不是“所有当官的全都不是好人”

不是“所有的保姆都素质低,不是东西”

而是“杭州纵火的保姆是个坏人”

是“《大护法》这个电影剧情不好”

而不是“《大护法》辣鸡!”

不是“人生好没有意义啊!”

而是“我「现在」感体会不到意义感、觉得很无聊”

「具体化」,就是选择多走一步。

不是停留在你大脑所构建的世界里,而是去看清楚,现实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上

作者 风墟 ,心理咨询师。


淘金式思维,也叫黑匣子思维。

我爸教我的,比如别人说什么事,看什么书,跟什么人相处,不要着急给人家挑刺,先看人家身上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后来长大了,读的书多了,才知道这是尼尔·布朗(Neil Browne)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在中国也叫主动学习式思维,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中用全本书解释了这种思维方式,“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黑匣子思想者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视失败为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很多人听说“批判性思维”就真的到处批判人家,给人家挑刺,觉得自己在实践批判性思维,结果人缘越来越差,人也越来越偏执。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诀在于“充分收集信息”,这能大大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光收集也没用。

忘了谁说了,收集信息,尤其是在碎片化时代收集信息,就像是在做木桶的底,无论这个底做多大,你只要不总结,不把他系统化的思考输出,不成为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这个捅就没有桶壁,那就不能装水。

充分收集后,分辨出那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这种思维叫“淘金式思维”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日常生活,长期用这种方式思考,这让我迅速的成长。

这种思考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尤其有用,方法比努力重要,当你发觉做一件事始终没有成效,检查一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在很多选择时,我都注重方法的选择,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候通过其他人失败的案例,我也回避了很多雷区。


谢谢邀请!乐观,积极向上的思维!一切皆有可能!


我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性,你就会发现,的确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其实挺大的。有一些比较好的思维习惯,你一旦拥有了,对你生活的改变也会非常大。

举个例子讲,有时候我带领一些团队开会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比如说我们共同去讨论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这时候你会发现有限的思维方式就开始呈现出一种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他们会快速的寻找出各种各样的佐证来证明这个事不容易成功,他们会提前想出这个事情很多障碍和困难,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引导大家,我们来一起来重新思考一下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要假定一下这个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第二个我们要假定的就是,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团队也在这个时候在思考着同样的这件事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团队也许和我们现在一样,会认为它不能成功,然后就会放弃了它,而另外一些团队可能会认为它能成功,于是它们就会在竞争中有一种优势的地位。

好,现在我们来假定一下,这件事儿是可以成的,首先先假定它可以成,当我们假定它可以成的时候,我们再反过来想,做什么样的一些努力和准备,采用什么样的一些路径可以成功?当你这样去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团队的思维方式就变了,大家就开始去想那这件事既然是肯定能成的,那么我们有哪些地方没想到呢!于是我们的创造力、创意思维、发散思维都出来了,当你首先先想定和假定这件事能成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开动出来,就会发明创造出更各种各样的有可能促进这件事情的,非常不同凡响的创意,非常优秀的思路。但是如果你先对这件事情是含糊的,甚至怀疑的,这时你的大脑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佐证来证明它可能无法成功,这就是两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

假定终极目标能成VS假定终极目标不能成

你就会在心理咨询里面你会发现,有不少来访者他们在咨询中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他们首先先去想这件事好难办,这件事不太容易,这件事一定会有很多失败的例子等等,然后这个时候他们大脑就会举证出若干个这件事可能无法成功的佐证来证明这件事情,于是他们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和一个结论,他们会说你看吧,这个事不容易,算了我们还是别做了。那么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终极目标,思维方式就是如果我们先假定终极目标能成,我们会有一种思维,如果我们先假定这个终极目标不可成,我们就会有另外一些思维,而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生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关于这件事,我可以告诉大家就是,大家可以改变这种思维习惯,以后你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先想想别人是怎么承认,或者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曾经成功过,你也想想我做什么可以成而不是去想我做什么事情而不能让他成功。

我记得前些年,在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至少在持续的十年的时间里面,我曾经和不同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一些会议讨论,甚至一些吃饭的聚会,商量某些创意,某些事情的时候我就发现,真的有不少人他们思维方式都是这种特点,他们总是先倾向去寻找这种事情无法成功的例子,然后最终他们局限了自己的思维,以至于他们不会有创意和创新。

那么第二种思维方式,比如说我发现有一些父母,他们喜欢给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很多东西,参加很多培训班,学习写字,背诵很多歌词诗赋等等,他们学了不少东西,那么在这过程中会使得他们的孩子和同龄的孩子比较起来,他们的孩子显出优势,在朋友之间经常聊天聚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你看我的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各方面都有成长都有进步,比别的孩子强,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比较自恋的和得意洋洋地感觉,会让人感觉好一些。有不少父母非常之迷这件事情。下面我们来继续想,随着孩子进入小学,进入初中,进入高中,进入大学之后,这时候你再去观察,在大学里面他的一个同学这个孩子可能从小到大并没有参与过任何这样的提前学习的培训班,他只是跟着我们正常的该学东西往下学,那么到了大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两个孩子其实他们懂得东西是差不多的,他们用的东西是差不多的,该会的大家都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什么叫成长效应?

那就是很多人忽视了成长效应,什么叫成长效应?成长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动态思维,就是有些思维方式他是静态的,他总是局限的看到现在我的孩子比女孩子强,他没有想到,其实你现在教会的很多东西,随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都会有一个成长效应,比如说现在你提前把你的孩子培养得是有优势,但是随着孩子的孩子慢慢的学习,慢慢地上学,慢慢的不停的在锻炼自己,到了大学时候,字慢慢也会练出来,只要持续的在做这件事都有一个成长效应,咱们是换句话讲,你会想一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字写得不好看,现在想改变它,随便参加一个什么书法的一个写字的一个学习,或者自己练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问题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到成长效应,其实过早的过多的给你的孩子培养出很多优势,这个优势会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过程中,他会和其他孩子慢慢的会拉平的,会接近的,并不一定会有更多的优势会始终存在就叫做成长效应。另外一方面,可能还有坏处,什么坏处呢?使得孩子过早地学习了很多东西之后,学习这件事对孩子而言就产生了一个负面的情绪,以后一提到学习还就觉得学习可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孩子产生这个一个感觉:就是学习并不是一个享受的事情,那么这个孩子到了大学的时候,负面作用反而出现了,那就是你会发现,比如说我们进入大学时候,都会发现有些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他反而开始好好的学习了,更加喜欢学习了,而另外一些孩子进入大学之后,松了口气说,我终于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参加培训班、天天学习了,他们开始逃课,开始拒绝学习等等。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所以从成长效应上讲,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有时候面对复杂事情,大家不需要把它想得太过于困难,你要了解就是人生本身是个成长过程,看起来困难的事情慢慢他就会解决,就像中国人经常说的那句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当我们暂时解决不了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放到那,自然去生活,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看起来好像能够压倒你的某一件事情到那个时候,它就变化了甚至有可能消失了,所以这种思维方式我曾经在上精神病课的时候给一些学员也教过,我说我经常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我用的不是去解决,因为我也解决不了,跟你们一样,我用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那,我现在继续往前走,等我往前走的时候,那个困难就被我抛下了,它被我甩在身后了,它赶不上我的进步速度了,它自然而然对我而言也就不存在了,或者困难的程度就变化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完全盯住困难,而需要去做的事情是不断的往前走,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成长效应。我们遇到困难时候,要相信自己始终是成长的,甚至一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他思维方式仍然会不停得更加的成熟,所以相信成长项目效益的时候,你现在觉得迈过去的坎,慢慢的,它就会被你抛在身后。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太有感触了,我来说说!

一、绝大多数情况,凑合的做完,比完美的半途而废要好

和菜头曾经说过一句话——作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们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可能等我们找到最优方案才执行。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漆黑沙滩上埋伏的士兵,偶尔有个照明弹划过,照明海滩一角就要立即射击。手里有枪用枪,有弹弓用弹弓,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撒沙子。

所以,如果你能真正实施起来,拖延症估计就治好了吧!

二、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他为什么生气?是不是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唉,好后悔,我怎么那么笨,情商怎么那么低!他要是跟我分手/辞掉我该怎么办?自信人的思维方式是:他为什么情绪不好了?嗯,他可能本来心情就不好。那他为什么要冲我发火?嗯,应该是我恰好说了某句话引爆了他。但是,我没有错,我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

为什么?

因为那是他的情绪,他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他应该找我沟通:“小贱,你刚才说的……,我觉得很过分。”这样我才能马上反省自己,如果是误会,就耐心做下解释;如果真是自己的错误,就真诚的道歉,大家以后还是朋友。但是,如果真是因为自己的错导致人家不高兴呢?难道我不该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吗?不!可!能!记住,别人的所有情绪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

举个例子——

“隔壁老王每次都考100分,你怎么总是不及格?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道题给你讲了多少遍了,怎么就记不住?你是猪吗?”

VS

“孩子,暂时考不好很正常,妈妈知道你尽力了,你仍然是我的好孩子,妈妈永远相信你,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找原因。”

“这道题,换做你是老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能让我彻底记住呢?”

可以看出——

在前者的教育环境下,“就事论人”——孩子倾向于主观归因,抗压能力差。因为他们遇事的第一反应是:别人生气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造成的,他们把能力/行为失误归结于自己这个人的不行,从而轻易否定自己、自卑;

而后者的教育环境下,“就事论事”——孩子倾向于客观归因,能够承受失败带来的打击。他们不会把自身能力/行为上的失误等同于自己这个人的不行,从而也就不会在内心轻易否定自己。

三、我 我的想法

既然说到这,再聊一个相通的原则,上面的那条思维是对待别人情绪的思维方式,下面来聊一条对待自己情绪的思维方式。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坚持过一个习惯的经历,比如减肥、看书等等,而且每次坚持不了一段时间就甩手不干了,然后你可能会告诉自己“我太没毅力了、我太笨了、可能我就是不行吧,吧啦吧啦……”这里有一条原则,你忽略掉了:“你,不是你的想法”。

这条原则至关重要,大脑片刻不停地往意识空间填塞各种各样的想法(消极积极的都有),但是这些想法与你这个人没任何关系。它们只是一个正常运转的大脑的自然产物,关键是你怎样处理那些想法。

再比如,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是外部环境问题;别人成就,是走狗屎运,自己成就,是应得的,不服的都是诽谤。

实际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观点),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

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每件事情都相互影响,我们需要学会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

区分假设(观点)和事实,快速试错,观察实践的结果。

如果搞不清楚,推荐你一本书《元认知》,正是我的认知(思维方式)启蒙~


01 究竟什么是思维方式?

在面对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思维方式”真正的概念。

如今思维方式被广泛提及,但本质上说的却是思想观念、思考角度或能力、甚至价值观。

比如很多题为《真正优秀的人,都有这6种思维方式》、《比智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这3种思维方式》、《内心强大的人,都有这4种思维方式》的文章中,所谓的“思维方式”具体都是指什么呢?

目标导向型思维、利他思维、迭代思维、整合型思维、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这不是本文所说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02 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优劣?

人们曾经对思维方式按不同类别进行划分。比如说,在总结项目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差异:有人更善于分析,有人则喜欢整体思考;有人重结果,有人重过程。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中指出,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型、理想型、现实型、综合型。

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优缺点。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激励自己身边的人。

现实型比较注重“完成任务”,以结果为导向。理想型比较注重“找到正确答案”,以过程为导向。分析型比较注重“进行一套完整的评估”,以分析为导向。综合型比较注重“获取综合而全面的信息”,以整体为导向。

现实型、理想型、分析型和综合型思维方式的特点

前面我们提到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所因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思维决定情绪。

那么根据实用性和情绪,这些思维方式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得到如下的四象限。

四种思维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现实型和分析型要比理想型和综合型更讲求实际(实用性),而现实型和理想型要比分析型和综合型更讲求情绪状态。

现实型和理想型更注重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现实型的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从外界获取帮助,由很强的目标感。理想型的人则希望能掌控一切,安排好行进路线。

分析型和综合型则喜欢理性思考,不太在乎情绪。分析型注重细节,而综合型则更喜欢分析手头信息,找出主题,所以不太注重情绪状态。

你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哪种类型呢?

比如说会计,多是分析型和综合型,优势是有良好的技术和量化技能,善于应对现实问题,劣势是不够灵活,缺乏领导才能和宏大视野。

又比如管理人员,多是现实型和分析型,优势是井井有条,注重细节,懂得关心人,善于团队配合。劣势是往往固守规则和流程。

每一种思维类型的人都有典型的思维特点。一个“成熟的”思考者要学会避免这些思维方式的劣势部分,发挥其优势部分。

03 如何避免惯性思维方式带来的劣势?

前面我们提到,每个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其实也都是一种“思维惯性”。只有跳出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避免思维惯性带来的劣势。

如何跳出惯性思维方式或思维惯性呢?

首先,回溯原因,发掘形成惯性思维方式的深层原因。

思维方式其实和“心智模式”有关。什么是心智模式呢?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就是你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你看到的部分世界,从而打造自己的世界。

也就是说,过往的经验和记忆植入你的大脑,形成思维惯性。当你遇到新问题时,心智模式就开始启动,让你按照惯性的思维模式看待和解决一切新问题。

所以思维方式一定是来源于你人生中的某个事件和经验。这个事件要么是直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思维“惯性”;要么就是给了你某种间接启示,让你把它当成原则来处理当下和未来将要面对的事情。

但你当初对那件事的解读,很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甚至扭曲的。如果你没有回头去找到那件事,正视那件事,无论怎么提改变思维方式,无论逻辑和道理上多么明白,最后都是浮于表面,在面对具体事物时你还是会回到原有的思维模式。

所以面对我们身上的某些本性、偏好、惯性思维,应该更深入地想一想:我们之所以习惯这么看待事物、这么做,究竟是被哪些过去的典型事件所塑造的?去回溯下更深层次的原因,你会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和缺陷。

其次,保持觉察,运用方法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惯性思维也是一种习惯,而且是所有习惯里最难改变的。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会下意识地采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且是不知不觉瞬间就完成的。

所以每一次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是否又跳入固有思维了。这里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叫作逆向思维。也是查理芒格最常说的一句话:总是反过来想。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对自己常规思维的背离,反其道而行之。当你做某事时,习惯怎样思考之后,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比如你习惯性看整体,忽略细节,那就反过来去看细节。如果你习惯性注重过程,那就反过来去关注过程。

更具体一点的做法,还有换位思考,站在对立面思考;或者换角度思考,建立多元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进行思考。这样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收获,你的格局和认知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最后,刻意练习,养成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习惯,如正面思考、逻辑思考、结构化思维等与思考能力相关的习惯,因为与性格有关、和自身长期经历有关,对于变化产生的抵抗也最强烈。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专家普遍认为大概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所以需要反复地刻意练习,在有觉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尝试变换思维方式,不断重复,最终才能形成新的更好的思维习惯。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很痛苦、很费劲,但非常值得。一个人行为的改变,一定是思维的改变在先。

总结一下,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这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析型、理想型、现实型、综合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而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优缺点,如何避免习惯性思维方式带来的劣势?我们分享了三点:回溯原因、保持觉察和刻意练习。希望我们都能拥有更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被惯性思维所控制,一生受益。

我是厦九九,7年职场4年读书写作经验,头条号签约作者,【零基础写作赚钱课】专栏上线3天1300多人购买,青云写作班火热招生中,欢迎关注了解。


(-东南偏北)

前面的很多答主,已经从不同方向进行了解答。

比如排名靠前的几个答主,@了了了 的回答从个人经验进行汇总,@金融视角 的回报从故事中吸取经验,并对其进行提取。@鼹鼠的土豆 讲到了家人的教育给其带来的思维上转变。

笔者就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下笔者刻意训练下来的几个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个人,但是对笔者而言帮助实在太大,这三个思维方式分别是: “自我觉察”的意识 (如何看待自己)、保持 “好奇心”的意识(如何看待他人)、时刻关注“事实” 是什么的意识 (如何看待世界)。

一、 “自我觉察”的意识 (如何看待自己)

就是当自己有困扰时,就要多扪心自问一连串的“为什么”:

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做)?

我为什么会不屑?

我为什么会愤怒?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厌烦?

我在保护什么利益?

如果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当自己开始保持“自我觉察”,发起一场内心的对话,很多“为什么”穷追不舍问到最后,都会发现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在作祟:自私、妒忌、安全感、懒惰。。。

二、保持 “好奇心”的意识(如何看待他人)

如果你需要获得互动关系,你就需要尽可能让别人感到“受关注”,感到“被看见”。

多问别人“为什么这样?” 、“你觉得如何?”,“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原因。。。让你。。。?”

这些问题都会展示你在关注别人,让别人感受到“被看见”。

如果说这世界上最廉价却也最有效的馈赠是什么,就是赠予别人“存在感”。

三、时刻关注“事实” 是什么的意识 (如何看待世界)

著名作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曾经说过: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我们所看见的也不一定是事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寻事实本身!关注事实真相,就是对是否已看到事物全貌保持怀疑,如果你开始具备这种思维意识,就具备了学会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条件。


1.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应该是其他很多思维的底层思维。

爱迪生曾经这么说过,“我不是失败了1000次,而是找到了1000种不能成功的方法。!”,这是成长型思维的标准体现。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假设有两个人,A是固定型思维的人,B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它们面对同一种事物的反应如下:

面对挑战:

A:“我还是不要去挑战这些事情了,要是失败了,多丢人啊,我还是就做那些有足够把握的事情就好了。”

B:“挑战意味着机遇和成长,我接受这些挑战一定能学到之前没有学到的东西,当然要挑战了。”

面对障碍

A:“这么多障碍,我就不可能成功,还是放弃好了”

B:“我要达到目标,只需要一个个解决这些障碍就好了,先看第一个是什么,我来如何解决。

面对努力

A:“费这么大的努力,却还不一定能成,干脆算了吧”

B:“我可以思考一下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哪些环节可以调整一下,就会离目标更近一步。”

面对批评

A:“我就说我不行嘛,还被这么批评,放弃算了”

B:“对方给我的这个反馈是否正确,我可以做些什么让它做的更好”

面对失败

A:“又失败了,我就是个失败者,做什么都没用”

B:“这条路看来不通,那下一条路再试试看呢。”

通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对比就能发现无论什么时候,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看到的都是成长和机遇,失败和挑战并不可怕,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反馈而已。

2.增量思维

提起增量思维,与之相对应的是存量思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看一下下面的这个例子就知道了。

小明和小刚同时中了10万元的大奖,小明在拿到钱后的第一时间就给自己买了梦寐已久的iPhone X代,然后又购置了很多游戏装备,然后每天就守在电脑前打游戏,买装备,吃饭,睡觉,直到10万元全部花完。而小刚的处理方式则截然不同,他先是在商业街考察了很久,然后物色中了一间租金便宜,位置也不错的店面,然后利用这10万元,开了一家小小的特色奶茶店,请了两个年轻的小伙计帮忙,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小店第3月开始实现收支平衡,第4个月开始盈利,而过了2年后,小刚已经通过10万元,赚到了不下30万元的利润。而反观小明,10万元撑不够他1年的开销,短短时间内,小明又回归到原来的日子,而且是更加窘迫的日子。

具备存量思维的人想的永远都是我拥有什么,没拥有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而具备增量思维的人想的是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和能力一步步达到目标。

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曾经提出了一个稻草战略,就是指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能力,是可以用手里的稻草置换资源换到房子的。

当年刚刚白手起家的孙正义,就是运用了“稻草战略”,将软银从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的知名企业。

软银集团创业之初,想要进军日本通信业,但由于通信业规章制度多、门槛极高,再加上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日本通信业第一的位置一直由NTT DOCOCOMO移动通信公司把持。NTT DOCOMO公司在业界的地位,几乎无人撼动。

孙正义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家超越NTT DOCOMO的通信公司”。那时的软银,既无名气,也没多大资本,所以这个目标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孙正义也知道其中难度,于是他首先避开了竞争激烈的通信主战场,选择进军当时几乎无人涉及的ADSL领域。

ADSL领域当时之所以无人涉及,是因为ADSL安装非常麻烦,既要申请ATT的许可,还要重新修改线路,并且易受雷电等天气影响,较难提供稳定信号服务,开展DSL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当时普遍应用的ISDN多两到三倍。所以ADSL看起来是一个耗时耗力又没多大价值的领域。也因此,一直没有企业愿意涉足这个这个领域。

孙正义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进军ADSL领域之初,就大力拓展新客户,等竞争对手反应过来时,软银已拿下了500万的ADSL用户,一跃成为可以和日本电信并驾齐驱的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

接下来,同样用户数是500万的日本电信,与ADSL用户数500万的软银集团强强联手,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经过这次合作,软银的用户数量一下子达到了1000万。

所以,当我们具备增量思维的时候,无论手里有怎样的牌,我们都能尽自己最大可能性利用好手中的牌,打出一副好牌局。

3. 黄金思维圈

我们在认知这个世界以及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出发点是这个是什么。

比如在汽车被发明之前,人们想的永远是如何能让马车更快一点呢。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的话,也就不会有汽车的出现了。

可就有些人就会去想,人们为什么希望马车更快一点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想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时间变短。那么我们要的应该是能帮助我们更快到达某地的工具。

所以,当我们能从事物本身跳出来,首先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诉求是什么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举个商业案例。在线旅游业刚兴起的时候,携程,艺龙,去哪儿已经垄断了住宿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可就是这样一个红海世界又杀出了一个Airbnb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Airbnb跳出了几个巨头固有的思维框架:为什么人们旅游的时候一定要住酒店呢?其实并不一定住酒店啊,他们只需要住的地方就可以了啊。当思考的问题变了,解决方案就完全不一样了。试想如果携程早一步想到这个问题,可能就没AIRBNB什么事情了不是吗。

所以,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第一个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成功本没有捷径,但要说有的话我想就是你有比别人更好的思维方式,接下来我会分享两种思维方式,分别是二八原则和从零到一。

1、二八原则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什么是二八原则,二八原则就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而我在这里说的是二八原则的升级版本。

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提到过如何把二八原则用到极致,就是缩小施力范围,找出你的20%,继续在这20%里缩小范围,找出关键中的关键。从20%中找出20%,再从中找出20%,直到你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以写文章为例,我在写文章时习惯把文章分为定主题、搭框架、填充内容、起标题、插图、排版等这几个步骤。而在这几个步骤中最重要的20%为定主题、搭框架、填充内容,而在这三个步骤中的20%也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定主题,如下图所示

只有这样你的付出才能事倍功半。

2.从零到一

如果你有一百万的资金,那你用这一百万去赚两百万,和你从零开始赚取一百万,哪个会更轻松,当然是前者,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从零到一要比从一到n困难,也就是说只要你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你就无限接近于成功了。

如果你想从一名自媒体小白成为一名月入过万的自媒体达人,那么你该如何通过从零到一的这种思维方式去实现呢?

首先,从一名自媒体小白到月入过万我们可以看做是从零到一,月入过万这个一可能实现起来有些困难,那我们弱化一下这个一,把月入过万改成可以盈利,可以盈利相对于月入过万还是比较轻松的,如果你还觉得这个一实现起来有些困难,那我们再弱化一些这个一,把可以盈利改成持续的写作,因为你只有持续的写作才有盈利的可能,如果你还觉这个一有些困难,那我们就把它弱化成只写一篇文章、写一个故事或者讲解一个道理并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到写一个字,以此类推,直至把这个一弱化到我们能做到,从零到一的极致体现其实就是极端弱化目标,减少实现目标的压力,把目标弱化到我们能完成。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喜欢就关注我吧!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7月4日 06:36
下一篇 2022年7月4日 06:36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