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Switch是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主机,其销量远超PS5和XSX/S,美中不足的是,Switch的性能还不够强大,运行一些大型游戏比较吃力。
举个例子,任天堂今年发布了Switch OLED,采用英伟达Tegra X1处理器,基于英伟达Maxwell GPU。换句话说,新款掌机在芯片性能上基本没有进步。
相比之下,Valve的Steam Deck就强悍得多,CPU和GPU分别采用AMD Zen 2和AMD 8 RDNA,配置16GB内存,基本上能满足玩3A游戏的需求。
很多玩家会说,Switch没必要被设计得如此强大,因为它的杀手锏是“第一方游戏”,比如《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动森》和《超级马里奥:奥德赛》,只要游戏足够好玩,硬件差一点也没关系。
这听上去有道理,但如果任天堂能将Switch系列开发得更强大,岂不是更好?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2012年,老任当时发行了Wii U,芯片MCM是与AMD、IBM和瑞萨电子合作开发的,结合了CPU、GPU和内存控制器。然而,这款定制芯片的成本很高,再加上缺乏第三方支持和营销,Wii U失败了,成为任天堂史上生命周期第3短的主机,仅次于Panasonic Q和Virtual Boy。
事实证明,任天堂更擅长设计游戏,而不是设计硬件,在总结了Wii U的失败经验后,老任希望Switch不要重蹈覆辙,于是将芯片交给英伟达设计,自己专心开发第一方游戏。老任深知,不能追随大流,微软和索尼没有的东西,包括便携性和游戏,才是自己的优势。
结果,Switch大获成功,成为了史上销量排名第7的主机。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硬件不差,游戏性足够好,再加上掌机市场的一枝独大,一定能成功。
这也是为何Switch OLED的硬件没有明显提升的原因,任天堂现在是求稳,不急于对硬件“大修”。当然,如果有一天Steam Deck威胁到它的江湖地位,相信老任会果断提升芯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