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22日凌晨,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对着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的说:“这……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的……太平的……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这位老人就是朱德的妻子,她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她的爱情也同样精彩而又传奇,她18岁嫁给朱德,与朱德同志携手走过47年,用一生的时间留下了伉俪情深的佳话。
康克清
1911年9月7日,一名女婴降生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新生命的降临并不能给这个家庭增添几分喜悦,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
不久后,村里一户罗姓人家,怀上了孩子,他们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是一个男孩,于是领养了才出生40多天的康桂秀,就这样,她做了一名“望郎媳”。
可那个孩子刚刚出生不到半个月就夭折了,罗家没能生下第2个男孩,于是康桂秀成为了罗家的养女,淳朴的罗家人对她还算不错,当亲闺女养。
但罗家的条件也并不宽裕,所以她很早就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农活,6岁的时候便开始放牛,13岁的时候开始做饭,推磨,她像男孩子一样操劳着家里里里外外的很多事情。
虽然命运无比凄苦,但她却一直乐观面对生活,她长成了一个健康能干的女孩儿,村里很多人都知道,罗家养了一个十分能干的童养媳。
但康桂秀却不喜欢这个童养媳的称呼,也不喜欢自己“望郎媳”的身份,她时常想,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呢?
康克清早期照片
1925年,她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革命的新思想传到了罗塘湾,14岁的康桂秀,听着解放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宣传,眼里有了光。
她加入了妇女协会,成为了宣传委员。
1926年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康桂秀带着同村的妇女从逃兵的手中夺下了数支长枪,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
《布尔什维克》曾经报道了这一事件,“(江西万安)农妇极勇敢,每遇单身士兵,必停止耕作,前去抢枪。”
这些枪支在她们抗击白匪军的时候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是罗塘湾到处都是白匪军,仅凭她们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正好当时红军在这里招兵,康桂秀听完之后十分开心,立马就去了。
结果到场一看,报名的全是年轻小伙,当时负责征兵的同志说不要女兵,康桂秀不服气的说:“革命哪能分男女,我能生火做饭,也能学打枪打炮……”
朱德和康克清
正好当时陈毅同志路过,看到这个小姑娘态度十分坚决而且身体强壮,点了点头,对着征兵的同志说道:“我看行,就让她报名吧!”
那时候的康桂秀没有想到,当兵的决定,改变了她的一生。
康桂秀在得到陈毅同志的许可之后,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走向了革命的队伍,跟随队伍前往井冈山根据地。
在赶赴井冈山根据地的时候,她遇见了一个人。
那个人穿着一套旧的发白的灰军服,脚蹬着草鞋,风尘仆仆地走了过来,看上去如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人告诉她,那是朱军长。
那时,在康桂秀的眼中,朱德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军长,她来不及多想什么,甚至来不及和朱德打一个招呼,队伍就要继续出发了。
命运的转折往往突如其来,1929年的春天,红军进入了福建,仗虽然是打胜了,但朱德却差一点垮了。
在那场战役之中,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不幸牺牲,美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这是朱德一生最大的失策,然而失去了便再也没有办法挽回。
朱德的夫人伍若兰烈士
朱德的婚姻之路十分坎坷,和前几任妻子都未能善终,现在刚刚结婚一年,第4任妻子伍若兰又离开了。
朱德悲伤的同时,大家也十分心疼,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陶铸的夫人曾志以及后来谭震林的夫人蒋秀仙三个姐妹决定给朱德同志找一个伴侣,让他从失去爱妻的悲伤之中尽快的走出来。
朱德同志当时在红军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他是三军司令,他的一切都与三军的命运息息相关。更多时候他的情绪和斗志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情绪和斗志,更是整个红军的情绪和斗志。
到底要选择一个怎样的姑娘,走到朱德军长的身边呢?大家一时之间都犯了愁,毕竟这是一件慎重的事情,她们不得不谨慎再谨慎,挑了又挑。
最后,贺子珍将目光放在了康桂秀的身上,这个年轻善良的女子,身体健壮,个性活泼,让她去的话一定可以照顾好朱德军长的。
但当时他们的年龄差距太大了,那时候朱德已经43岁了,而康桂秀才18岁,人是选好了,可当事人到底愿不愿意?
姐妹几人的心中也犯嘀咕。
后来,为了革命的前途,贺子珍还是带着曾志和蒋秀仙找到了康桂秀,贺子珍说朱德军长痛失爱人,希望康桂秀可以走到他身边,去照顾他。
贺子珍
康桂秀愣了一下,半天没有说话,这个风风火火的姑娘,第1次这样沉默了下来,看着沉默的康桂秀,大家心中有了不好的预感,但还是决定再劝劝。
蒋秀仙语重心长的说:“咱们现在只是商量商量,婚姻之事,不能强迫,你就好好考虑考虑吧。”
说实话,关于婚姻,康桂秀一直以来都是没有想过的,她很小的时候就到罗家当了童养媳,所以对于婚姻之事还是很抗拒的。
不过和军长结婚,她是万万没有想过的。
她深深的崇拜着朱德,也很早就知道朱德将军的大名,觉得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真正无私的革命者。
但她也很早就知道伍若兰的事迹了,也是她的崇拜者,如今伍若兰刚刚为了革命牺牲,自己就嫁给朱德……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康桂秀十分的为难,并没有答应蒋秀仙他们的提议。
蒋秀仙几人看到小姑娘拒绝了,自然也不好强求,毕竟年龄相差太大,而且伍若兰刚刚过世。
但有些事情,命运早已安排好了。
朱总司令与康克清同志
有一天晚上,康桂秀刚刚准备睡下,就听说朱德亲自前来查看战士们的宿营情况,急忙翻身起来,那时候,虽然天气已经转热,但晚上还是比较寒冷的,朱德军长一个挨一个的检查战士们的床铺,嘘寒问暖,如同一个亲切的长辈,没有一点身为长官的架子。
走到康桂秀跟前的时候,他关切地说道:“小鬼注意防寒啊,你看你的鞋子都破了,晚上把鞋子补一补啊。”
康桂秀低头看了一下,才发现这几日忙着很多事情,自己的草鞋已经破了,而自己还没有发觉。
康桂秀的心中一阵温暖,默默的点了点头。
原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到了半夜的时候,一个警卫班的战士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双新草鞋,低声对她说道:“军长担心你这个小战士自己补不好鞋,所以让我特地来给你送一双。”
康桂秀接过草鞋,感激不尽,那个晚上她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突然间想起那天蒋秀仙几人说过的话,有些激动地想要答应嫁给朱德的事情。
但她最后还是犹豫了,她不过是个出生贫苦的童养媳,大字不识几个,也没有伍若兰的智勇双全,她听人说伍若兰读过好多书,是一个有名的大才女。
刘铮,朱德,朱敏和康克清的合影
朱德将军是一军之长,带着部队打了许多胜仗,是一个大人物,早已经赫赫有名了,自卑心作祟的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她总是觉得她配不上。
第2天的时候,康桂秀还忙着自己工作的时候,曾志突然走了过来,低声问道:“小丫头,那件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康桂秀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选择了沉默。
贺子珍几人眼看着从小丫头这里下手有些困难,于是就找到了朱德,在几个人的联合劝说之下,朱德和康桂秀进行了一次长谈。
那一天,康桂秀才知道,那个赫赫有名的大军长也和自己一样有着贫苦的家世,为了革命,经历了许多的坎坷艰难,朱德语重心长地对着康桂秀说:“你我之间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如果能走到一起,我一定会帮助你,当然你也会帮助我的。”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做一个军队首长的夫人比作一个普通的女战士,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危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牺牲。
作出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康桂秀心中却下了一个决定,她要嫁给朱德军长,不是冲动,也不是闹着玩,更不是贪图首长夫人的荣耀,只是为了革命,为了自己崇拜的那个人。
1929年3月,18岁的康桂秀和43岁的朱德在福建长汀县举行了婚礼,他们的婚礼十分的朴素,但却意外的温馨和让人感动。
他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宴,买了一些罐头和酒宴请战士们,在婚宴上,陈毅将军高兴的说道:“朱总今天好容光焕发啊,不过这新娘子可是我给带到红军队伍的,我可是你们的功臣啊,你得多给我敬两杯。”
陈毅这两句话说完,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一时之间欢声笑语倒是十分的热闹。
康桂秀之所以嫁给朱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革命的前途,为了军队的斗志,为了照顾好朱德同志。当然也有爱,有崇拜,有尊重,有信仰,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一起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康桂秀虽然嫁给了朱德,但却从来没有过军长夫人的架子,工作的时候,反而更加的积极了,并且将朱德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始终谨记着朱德对她说的一句话:“干革命就不能当官太太,我还有警卫员帮助,生活上的事情你也不用太操心了,你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闲暇之余,朱德会教康桂秀识字,给康桂秀讲国际、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要求妻子上进,好好读书,这一切都被康桂秀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康克清晚年
识字之后,康桂秀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一点俗,想改一个。于是她找到了原先游击队队长刘万光,让他帮自己取一个名字,刘万光给她改成了康克勤,寓意“克勤克俭”。
当时的康桂秀还没有学多少字,觉得“勤”这个字笔画太多了不好写,于是自己给自己改成了康克清。
她把三个字拿给朱德看的时候,朱德很赞同的说道:“这个名字好啊,既健康,又勤奋,又清正,有进步。”
康克清十分开心,从这一天之后,她学习速度更加快,成长也很快,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战争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女司令员的称号。
随着第5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风雨长征路,是很多革命先烈一生之中难以忘却的痛苦,也是带领着红军走向了胜利的前方。
在长征途中,康克清作为朱德的夫人,没有享受过任何的特殊待遇,甚至时常抢过那些年老体弱的或者受伤战士的背包,主动帮他们背行李,默默的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生怕有人掉队。
康克清的身体素质虽好,但毕竟是一个女子,一路行军的时候负担很重,在长征路上吃了很大的苦,甚至差一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康克清因为平日里操劳过度倒下了,发烧烧到了40多度,但却被张国焘扔到雪山上不管了,有一个叫肖朝英的女战友看不下去,偷偷给朱德报了信。
朱德派了几名警卫员前去寻找康克清,这个大敌当前都面不改色的三军司令在那一瞬间突然红了眼眶,他已经失去了伍若兰,再不能失去康克清了。
上世纪50年代,朱德、康克清与孙子朱和平在北京香山
朱德见到妻子之后,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掉下眼泪,那个一直身体强壮,健康活泼的女子,如今骨瘦如柴地躺在床上。
医生打了一针之后,她才缓缓苏醒,有气无力地对着朱德说道:“千万别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着红军走,跟着你走,他们说我病成这样了,要把我留下送给当地老乡,我还能走啊……”
一个人的脾气就算再好,听到妻子这番话,怎么可能还忍得住,朱德对着刚赶过来的张国焘的秘书怒气冲冲地说道:“你们说要把她留下?”
那个秘书理直气壮地说道:“这是总部的决定!”
仗着身后有张国焘撑腰,他竟然没有一点愧疚之感。
“哪个总部,我是总司令,我怎么不知道?”朱德怒极反笑,声如雷霆。
那个秘书看朱德是真的生气了,也不敢再嚣张,“那么朱总司令看怎么办?”
“走,让她跟着部队一起走!”朱德没有任何犹豫地说出了这一句话,就算是自己背,他也得把康克清抬过雪山,他绝对不可能再失去自己的妻子。
经过生死考验,他们成为一对更加恩爱的夫妻,那些在战场上的苦难锻造了他们坚如磐石的爱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康克清一直追随着朱德将军,无论是打仗还是工作,都冲在最前面。
他们一直坚贞不渝,携手走过了47个春秋,47年里,他们从未放弃彼此,直到1976年,90岁的朱德将军倒在了病床上,与世长辞。
朱德的离开让她倍感悲伤,那个陪伴了自己47年的人,突然就丢下自己走了,康克清一时之间有些茫然无措。
她能做的,只有收起悲伤,丈夫是一个凡是以国家和革命为主的人,只有建设好祖国才是对丈夫最好的交代。
丈夫不能看到的美景,不能看到的盛世图画,她要做他的眼睛,替他去看一看。
朱德离开之后,康克清一直坚持着朴素的生活,长期在妇女工作岗位和儿童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来没有刻意求过特殊的对待。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待同事和下属关爱有加,很多人都亲切的叫她康大姐。
她始终记得自己结婚时许下的誓言,要成为和伍若兰一样的巾帼英雄。
每年的清明节,康克清都要亲自去八宝山给丈夫扫墓,看着墓碑上的照片,曾经的一幕又一幕浮现在了眼前。
她忘不了初见时那个朴素亲切的军长,忘不了新婚时他的坦率,忘不了他对她的教导,忘不了那年在爬雪山时,她被丢下后的绝望之时,他是如何像奇迹一般的出现,忘不了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不论风吹雨晒,不如天气晴阴,她都会出现在他的墓碑前,温柔地与他说说话,虽然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开口。
直到1992年,这一年康克清无法去给自己心爱的人扫墓了,她因为病痛倒下了。
最开始不过是普通的感冒与发烧,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她一直坚持不住院,等到终于熬不住的时候,医生再次劝说她住院时,她终于答应了,不过说住两天院就出院,她还牵挂着她的工作。
但这一住,她就再也没能离开医院,病情一天天地严重了下来,多年来积劳成疾,事情没有她想象的那样简单。
3月初的时候,一些领导同志特意来看她,希望她可以好好养病,一切都不要担心,肯定会没事的,然而她却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虽然在病床上还操心着很多事情。
但她已经下不了床了,4月初的时候,缠绵病榻的康克清更加思念朱德,清明节快到了,过去的15年,每年这个时候她都要去看朱德,不管多忙,不管在哪里,她都要赶到八宝山,可是这次,她真的去不了了。
孩子们带着她的嘱托来到了八宝山。
朱总司令去世的第16年,康克清没有亲自去扫墓,这是第1次,但谁也没有想到,也成了最后一次。
1992年4月10日下午,康克清突然呼吸困难,医生立刻进行抢救,一个孙子贴着他的耳朵问:“奶奶,我们是不是把你的骨灰和爷爷放在一起?”
她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点点头。
“那其他的事情呢,组织来安排是吗?”
她又点了点头。
孙子没能再问几句话,她就被推进了抢救室,这一次虽然活着推出了手术室,但医生和她都知道,她真的要离开了。
康克清,朱德与女儿朱敏
4月22日,临终前,她教育儿孙们要好好做人,不能贪污。
然后环视一圈,从容地闭上了眼睛,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什么都不要!”
在她离开之后,孩子们将她的骨灰和朱德放在了一起。
分离16年的爱恩夫妻,终于又能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