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然而今年的清明节意然奇迹般地没有下雨,只是风飒飒而起,广阔的天空微微有些水粉晕开的墨色。寻了处人少又是高处的地方站住,举目眺望,郁郁葱葱的树木,一览无余。我把目光投向离我最近的一棵百年老树,那棵树显得格外沧桑,也许是看透了人世间平平淡淡的生死离别吧。空气不知怎的总带着些闷热,让人胸闷气短,幸好春风如飒飒秋风,温暖中夹杂着丝丝凉意。我看着它将木叶不断翻转,扶着林木的枝条,像一位绅士一般脚踩一个中心,温柔起舞。其实,这样的天气,正适合扫墓,祭祖,踏青。我想,虽然
少了阳春三月烟雨迷离的朦胧美,但在清明节踏青的时候总不至于被雨淋得太狼狈。
清明,清明。这两个字,我在心里每念一次,便深刻一分。不由地在脑海里冒出白居易的两句诗:“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
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思绪如潮水,慢慢涌起。回想起很久之前清明节,每一次都是庄重。长辈们一手提着一包纸钱,另一只手拿着一包香火。年幼的则跟在各自的父母身后,不敢嬉戏吵闹,生怕被家长或长辈责骂。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把一切都从头到尾润了一遍。大家却都不打伞,冒雨前进,在泥泞的山路上留下深一个浅一个的脚印。停在祖先的坟头前,用锄头除掉那些杂乱不堪的草,卜香,烧纸钱,跪拜。来来回回,将所有的坟头的草除尽,所有的坟头都已一一拜过,才算结束。结束后便各回各家,有时候也会聚一聚,念念旧,聊聊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我已经几年未曾过过清明节,已经几年未曾同长辈去祭祖了,“清明祭祖”这一习俗似乎也离我而去了。如今回想,似乎我已经开始淡忘祭祖时小心翼翼,不知所措的感觉了。连回想清明节自家的风俗,竟也有些模糊与恍惚。心中模模糊糊印着祖辈们的墓碑,淡淡的轮廓,河边一棵老杨柳,柳枝已能垂到河面上,流水滑涓,似乎还有远处的青山,翻滚的稻浪以及周围的杂草。年少不懂清明节,只是欢喜又忧愁。欢喜清明节可以放假,运气好遇上晴天还能踏青,忧愁为什么清明节这样折腾,这样麻烦。如今长大,终于明白,那是一种对自己祖先的虔诚,对故乡的羁绊。不打伞,冒着雨,拿着一大堆东西,攀爬着上那陡峭又泥泞的山路,忙忙碌碌,整整一天,不管多累多折腾多麻烦,也只为表达一种虔诚,一种对祖辈的思念与爱。告诉他们“只要我们还在,就不会永远会有人记住你们,即使你们不在我们身边。”
耳边又萦绕起杜牧的诗句,是一位慈爱的奶奶在教自己的孙女朗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奶奶坐在石凳上向孙女讲解此诗的含义。“这是诗人清明节在异乡的愁苦……”小女孩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那双水灵灵的眼睛体现了孩童天真无邪的可爱,奶奶温柔的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女孩“咯咯”的笑了,打破了这沉寂的世界。我微闭双眼,感受着这春风飒飒,我知道,这也是我孩童时对清明节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