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如结交一个朋友。《平凡的世界》于我,就是这样的朋友,陪伴我走过岁月,在我历经的一些人生阶段带给我成长和改变。
少年初读时,它是一扇窗,我轻轻推开,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那时在农村也没有几本书,一次作文得了奖,奖品就是这本《平凡的世界》,从此爱不释手。书中的田晓霞像一道耀眼的光照亮了我暗淡的生活。
那时一边上学一边要做农活,最喜欢的事就是到小镇上来卖菜,因为蹭点卖菜的钱还可以逛一下小镇。在我们小镇最豪华的建筑就是农业银行,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在街道正中央的位置,从院里出来的女孩叽叽喳喳地笑着,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光亮都在这里。那时我背着从田地里刚摘的蔬菜到小镇,总是不由被这些笑声吸引,看到自已却一身泥土的模样,不由自主就想躲起来。但小说里的田晓霞却是走近孙少平,书中写道“有了希望,人就会产生激情,并可以义无反顾地为之而付出代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读后像有一个好友跟你说,你要奋斗,奋斗,只有努力读书到大城市去!才能找到生活的光。
那时最强烈的愿望是有一天我要去一个大的城市,见到我在这一方贫瘠的土地不曾见到的风景,像书中的主人翁孙少平一样通过奋斗改写命运。孙少平身处逆境,仍奋斗不息。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仍然热爱生活,尊重劳动,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一种奉献精神。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他们都能平静地接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他都充满希望。我每每捧起这本书,都仿佛有一种力量,召唤着我让我相信有一天我会走出去,有一个区别于我祖辈们不一样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不仅是文学巨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从文学创作上讲,是艺术上的殉道精神;从劳动层面上说,是埋头苦干,至死方休的劳作精神!可人生的每个阶段的认知又会有了不同。
当我终于来到大城市,看到自已在这样一个逐利、物质至上的时代的那么多不合适宜,我会怀疑自己。再读《平凡的世界》会问,为什么孙少平要选择重新回到煤矿,特别是看过一些所谓的厚黑学的书后,更会迷茫地问这样的选择值得么。这样的疑惑让我对作家路遥的人生产生了一些同情。托尔斯泰说: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就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我想路遥在人生最后的时候写这本书,有过心灰意冷么?对孙少平的选择也是无奈?为什么不用励志小说的模式来写孙小平创业成功,功成名就?中青年那种对成功的渴望,对未来的躁动让我很难再安静的读这本书。那时我好像有些责怪这个好朋友,这本书也就这些迷茫中搁置了一些日子。
现在,人到中年,重新捧着这本书读,它又成了我的知交。每每阅读,都有故友重逢的喜悦。想起杨绛写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时才明白人世那些内心的黯然、那些对自己的偏执折磨实在是不值得。《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淡定的友人,世间的喧嚣都静音了,这个老朋友仿佛在平静地告诉你: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的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
现在与《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关系,就像两个旅者归来,坐在安静的角落,喝着时间煮好的温茶,开始两个老友间的亲切重逢。世界那么大,还好我不曾忘记这个指引我前进的老友。记得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维格说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审视自已这一路经历,才明白命运馈赠予以我的礼物,就是孙少平这样脚踏实地,在苦难中,磨炼出坚韧的意志,珍惜自已的拥有。虽是卑微的人生,因这奋斗,因这奉献,生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这正是人生的意义!也是《平凡的世界》在我心里不平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