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是乐坛殿堂级的人物”;
“他的音乐一直会活下去,直到永远”;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流行音乐界的天才与大师,而是所有音乐的天才与大师”
……
这是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突然逝世后,美国政界、娱乐界名流对他的评价。
而对中国人来说,正是他,让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一、出身
1958年8月,杰克逊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钢铁工人之家,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
他幼年时,这个黑人家庭,靠他们组建的乐队“杰克逊四兄弟”,来养家糊口。
6岁时,迈克尔·杰克逊加入,令人耳目一新。
他嗓音清澈而激情,音量充沛而嘹亮,极富穿透力。
而且,他很有乐感和表演天赋。
最关键的,是幼小的他却唱大人的情歌,而且竟然唱得十分深情、可爱,很有趣。
观众很喜欢。
于是,“杰克逊四兄弟”,变成了“杰克逊五兄弟”。
父亲也看到了他的天赋和诱人的“钱景”,对他管教很严,近乎虐待,常“用一只手拎着他的一条腿,把他倒提起来,另一只手对他后背和屁股猛打”。
为练习表演,他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学习,其余全部是排练。
“如果不用心排练,他(父亲)会把你撕了”。
多年后,成名的迈克逊说,自己从小没有童年,这也是他喜欢孩子,为孩子们造梦幻王国的原因。
11岁,杰克逊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单曲主唱。从此舞入美国演艺界的星光大道,直至2009年去世。
40年的音乐生涯,创造了他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和舞步,成就了他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形象”,留下了他令人“颤栗”的“流行音乐之王”的旷古传奇。
不说他一人撑起39家慈善基金会,不说他一生为慈善捐款达3亿美金。
单说他在全世界7.5亿张的专辑销量,就足以令人“颤栗”,估计永远不会有人打破这个纪录了。
二、不朽
迈克尔·杰克逊生于1950年代末,成长于1960年代,成名于1970年代,爆红于1980年代,颠簸于1990年代,疲命于2000年代。
最终,在2009年6月25日(北京时间6月26日下午2点多),即13年前的今天,骤然而逝。
那天凌晨,他排练完演出回到家,很累,却一直无法入睡。
长期服用镇痛药异丙酚,让他已经形成了药物依赖。
私人医生为了让他入睡,在后半夜的几个小时里,不断增加不同种类的镇静药物。
最后一次,终于让他入睡了。
却不一会儿又发现,他没了呼吸。
各种抢救轮番上阵,但是,即便送到医院,最后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
杰克逊就这样艰难、平静、匆匆而意外地离开这个世界,享年51岁。
他的逝世带给世界的影响,人们获悉噩耗后对他的评价、肯定和怀念,远超过了生前。
他用死亡反证了自己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他仍然是流行音乐界的不朽。
任何时候谈之,都是令人“颤栗”的一代歌王——全世界范围内认可的。
《颤栗(Thriller)》是他的不朽之作,大概是世界上销量最多的一张唱片了吧(1.7亿张?)。
它首次用短故事的形式,把一组音乐串在一起,开创了MV的剧情时代。
这一年,他24岁。
这个MV中,他和一群僵尸跳舞,音乐节奏、舞步和剧情,都极富吸引力,即便今天打开听,也毫不落伍。
之后,他首创的太空步、45 站立、群星交替大联唱,都一次次刷新人们对他表演才能的新认知。
至今,这些极具开创性的表演,任何一招儿拿过来,都是打造爆款短视频屡试不爽的套路。
不过,在这篇文章中,飞春探微并不想赘述其不朽的成就,或者整容什么的绯闻,而是想告诉大家几个简单又容易被忽略的道理:
一、英雄不问出处。
不管是黑人还是穷人,没有人能阻挡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最终走向传奇。
二、即便再有过人的天赋,也须有过人的努力、
每个耀眼之星的背后,都饱含不为人知的、为了目标付出过惊人牺牲的过去。
三、上述一二,必须建立在时代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
离开了时代,或降临在一个糟糕的时代、遇人不淑的时代,天赋可能催生恶魔,努力可能走向悲剧。
三、时代
这第三点,是我想着重说的。
永远不要小瞧了你的时代,无论个人做事、做人的小环境,还是人生长河之于历史的大背景。
你无法选择时代,可它就能写就你的人生。
杰克逊之所以为王,并非天生宿命,而是他生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全球时代:
1 经过20世纪疯狂的战乱后,人类普遍追求和平。
文化勃兴,科技的发明,让电脑科技、视频技术、流行文化、全球娱乐、新闻传播等,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这是杰克逊成功打造文化IP、让颤栗的艺术表演和视觉形象在全球疯狂流行的土壤之一。
2 “冷战”结束,全球意识形态对抗的壁垒崩溃。
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文化冲击,使他的创造、他的话题、他的视觉、他打破禁忌的一切style,都把西方世界的新鲜、新锐、新奇,带给了新一代年轻人。
彼时开放的时代,骤遇这全新奇景,人人不可思议,却又发现如此之真,而又如痴如醉。
实际上,和杰克逊一样有天赋,一样吃苦努力,一样有创造力的明星,并不少。
但是,和他一样恰好站在时代序列第一位,同时又有显赫地位和才华天赋的人,并不多。
一个IP,只属于那个时代,却不只止于那个时代。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朽。(完)
参考文献:
《迈克尔·杰克逊的最后24小时》,Marry,《人物画报》,2010-07-20
《座无虚席》,韩浩月,现代出版社 , 2020.06
《迈克尔·杰克逊何以称王》,李皖,《读书》,2009-12-15
《迈克尔·杰克逊访谈录》,孙国男,中国宇航出版社 ,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