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珞珈山风景正好。走在校园里,曲径两边,繁花掩映;极目远眺,青山如黛;侧耳倾听,莺鸟鸣啭;丛林深处,书声琅琅;路边操场,球声阵阵,跃动的青春正挥洒汗水,处处生机盎然。
明媚的阳光与生灵竞辉
一阵阵清新的和风
缠绕着片片白云成霞烟
时常化成欢快的廉雨霏霏
伴着游子的脚放飞思绪
追寻那些没有答案的梦……
无限无穷的生命和生机
都在自然的无生无息中生息
这首武汉大学校董、哲学学院院友余仲廉的诗《四月的心》不正是珞珈山上生命的写照吗?我曾在哲学学院工作过十年,多次看到余仲廉作诗、吟诗,他在诗歌创作上不仅快产、多产,而且还高产,常有诗歌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等名刊。近日阅读他赠送我的几本诗集,不由感慨万千。
“诗之所以向我们提供了诗的价值,主要是由于诗用它自己的方法,把我们在自然或生命中通过另一形式所遭遇到的某些事物呈现出来。”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话正好说出余仲廉诗歌的特质。文学家钱理群曾提出:“文学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呈现,既是作家自身生命存在的呈现,又是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生命呈现。”我所阅读的余仲廉的数百首诗,无一不活跃着生命的力量,闪烁着灵魂的光芒,蕴含着人类美好的思想,绽放着时代精神的芳华。
哲学家牟宗三曾对中西方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做了区分,认为中国文化的着眼点集中于“生命”。也许是出生于萤火虫满天的乡土,也许是心有灵犀,余仲廉年轻时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诗歌充满热爱,喜欢用诗来关照生命,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止。他用诗记录下时空变化、生命的繁衍生息,描绘人生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揭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他“以热情点燃着生命,生命借热情表现”。
在余仲廉的眼里,天人共生,民胞物与;万物有灵,天地有心,有灵有心就有生命。他的这种思想不经意体现在诗里,使这些诗显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哲学、生命美学,满载着生命的感受、体验与顿悟,充满现实与历史的回声。在这里,生命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类、社会、家国;第二类是动物、植物;第三类是有灵的万物。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强调,艺术表达的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人类情感的本质”。余仲廉诗中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跨越时空,能将人与宇宙万物沟通起来,展现出其特殊的宇宙形式、生命形式;这表明他的诗中蕴含着的正是普遍性、本质性的人类情感。《灵魂的解读》诗云:“山有山的灵魂/水有水的灵魂/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各有各的灵魂芸芸”,“灵魂是道的化身/是法的彰显”。余仲廉诗的生命特质有三个特征;一曰生命的厚度;二曰生命的温度;三曰生命的向度。
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是本,体现在余仲廉的诗中是有根、有锚,根和锚的孪生共鸣。根是生命的出处、依据,就是家乡、母校、社会和国家,就是日月山川、春夏秋冬,就是良辰吉时、二十四节气。关于根他写得最多。尤其是家乡石首、母校武汉大学,仅专集就有《乡关何处寻旧梦》《珞珈山起风了》《珞珈情诗》《六根弦音》等,还有多组歌颂家乡、母校的诗,有古体的、近体的,蔚为壮观。“把酒苍茫铸史诗,揽怀日月写人间”;“华夏当今世,星辰日月辉”;“登立故乡桃花岭,层林云海至天涯”;“珞珈风骨铸神韵,层染人类命运魂”;“白头游子故心牵,碧水青山非旧年”;“乡关何处寻旧梦,映川落日几处圆”;“竭尽所能报乡亲,赤子心求享大同”;“一年节气二十四,最是小满含深旨”,这样的诗句俯首皆是。在余仲廉看来,这些天地贯通的诗能将人封闭狭隘的心灵引向无穷变幻的宇宙,使生命的根更牢、生长的空间更大。
锚是精神的依靠、寄托,就是父母、兄弟、老师、亲朋,就是同事、同学、战友、校友。关于锚他往往写得最长。他感念母亲的诗作《慈母诗传》,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写出了母亲强大的内在生命力,长达七十余节五千六百字,翻遍当今诗卷罕有其匹。很多亲朋好友、知名校友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有的一不小心其灵魂就被余仲廉悄悄收藏在诗里。“心系慈母手里线,情牵故乡茅草屋”;“同窗情义深似海,恩师教诲重如山”;“两眼相凝望,心有灵犀明”;“珞珈人中杰,屹立天地间”;“若想朋友登高处,四海义薄满云天”;“儒怀雅情赏枝俏,傲雪腊梅为君香”;“开疆拓域捍国土,玉壶冰心映千秋”;“砥砺前行铸人生,定让青史飘墨香”,这些诗句饱含情感、情谊和情怀。
生命的温度
生命的温度是能,体现在余仲廉诗中是真、善、美的统一。哲学家冯契教授认为:“人们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这也许对余仲廉的诗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注解。余仲廉的诗的“真”表现在言说存在、在场,能从在场的有限性更深广地洞察到事物的真实性;描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意,守本真心;体现在贴近生活,把诗歌情绪、韵律融入日常生活,既有云端的仙气,也有人间的烟火气。余仲廉的诗写梦的较多,但那也是一种真实的梦的再现,“我梦故我在”。他与张贤根师兄梦中畅饮对话的诗,在张贤根墓地吟诵时,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们都来了》写到:“带着珞珈的记忆和情怀!周游着世界,追寻着理想!探索着真理!追求着人生!”“每一个珞珈人,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不断地盛开出,时代更鲜艳的花朵!”我们能感受到,人们常说的人生四种境界,欲求的境界、求实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在余仲廉的诗中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一点来说,有一种梦也是真的。
余仲廉诗的“善”表现在自强弘毅、担当尽责、扬善除恶,超越在场的功利追求。余仲廉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信孟子人性本善、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世界的合一、人与存在的契合,主张超越自身,把小我融入大我,把有限融入无限,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感恩是一首歌,越唱越优美动听”;“用从零到一的信念追求,永远鼓舞着我们珞珈”;“滕六庄亚布力的雪,原来你就是天地的心灵”;“中珈资本铸春秋,一展国立武大风”;“珞珈诗派在这里影响世界,铸就着珞珈诗人的灿烂与辉煌”;“等待着和你们一起,共同绘制博昊的梦想蓝图”;“用帮助他人的形式在帮助着自己,这就是帮助的旋律”,这些诗句诠释了武大教育、中珈资本、珞珈诗社等的使命情怀,也述说了阿拉善行善、亚布力论道、创建博昊济学基金帮扶2000多贫困学子等传奇故事。从这点来说,有一种冲动也是善的。
余仲廉诗的“美”表现在自然美与人性美、内在美与外在美。余仲廉以诗借景抒情,他写山描湖,名山名水泰山、洞庭湖,家乡桃花山、上津湖,母校珞珈山、东湖都是他诗中的主角。麋鹿、江豚、白鹭、知春鸭,白藕、红榴、杨柳、芦苇霜,都在他诗中展现生命的美。做医生以生命拯救生命、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引资建言建设家乡、为玉树灾区儿童吟诗同样是生命的壮美。如诗所写,“美景让人沉醉/美人令人倾慕”;“旗袍让真善美的阳光灿烂”;“豁然为何美得令人感动/是诗意中饱含着诗人心灵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让人感知的时间和空间交融的哲思”;“望月能体悟天人合一的美妙”;“喜怒哀乐的美就是人生精彩辉煌的乐章”;“行至云端彩虹间/才知人生如何美”。在这里,美在于事物的根源、万物的和谐、理性的感性显现、生命的力量,在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这点来说,有一种空气也是美的。
生命的向度
生命的向度是向,体现在余仲廉的诗中是道、欲、技的统一,是大爱、大巧、大慧的完美结合。欲,就是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人与天地和同类的关系最直接的显现。思想家李泽厚认为中华民族有重实用轻思辨、重理性反盲从、重平衡轻欲望的心理结构,强调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来获取物质及精神需求。余仲廉的博士生导师彭富春的硕士导师正是李泽厚,也许受到李先生的思想的启迪和影响,余仲廉重感性也重理性,主张以积极的进取心追求美好的生活,强调“我们的人生,就是实现梦想追求真理”。这种“欲”在诗中处处可见,有小欲小爱,但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和大爱,从对身边人的关爱到对社会、对人类的博爱。《我有三位敬爱的母亲》《珞珈山永恒的爱》《游子的爱》等一首首长诗道尽了对祖国、母亲和家乡的挚爱。
技,是人欲望实现的帮助者,是手段、工具、技术、技艺。余仲廉除了是诗人之外,还是企业家、书法、作家、慈善家等,经历丰富,研究盛广。传统的“六艺”、现代的政治经济他都有涉猎,对生活中的酒艺、茶道、厨技亦津津乐道。这些都在余仲廉的诗中有所体现,如“从不朽的灵魂里闻到千年普洱酵香暗生”;“赤水美酒甲天下/赤水人性甲美酒”;“用眼神的光波传递心意/在量子交汇相遇的瞬间/展现灵魂融为一体的斑斓”;“以人为本都体现在人的需要上/则应从需要之处做起”;“坚持着相互的麻烦/构建和谐的命运体”;“天空中闪亮的每一颗星星都是人安身立命的边”;“修得天人合一体/自然快乐无穷尽”。这些诗教你观景辨物,识树认花,赏楚辞鉴古贴;告诉你如何读书品诗,何为网络、量子,什么是叫辩证、适度;展示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彰显的是大巧、大艺。
道,是存在的道路、规律、规则,就是人生的智慧、大道。余仲廉长期钻研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禅,学研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心灵之道;他把对自然、社会、心灵的识观悟,都融入到了日常创作中。他的很多诗是哲理诗、禅诗,涉及很多哲学的范畴,如主体与客体、存在与虚无、因与果、过程与结果、变与不变、名与利、知与行、灵与肉、生与死、得与失、内我与外我、梦想与现实等。“无时无物无不在变,只有变才是不变的保证”;“变有不变中的变,和变中的不变生和死一命所系”;“南极北极,同在一点而始终”;“无绝便无存,存在即合理”,这些诗句克服了李泽厚说的轻思辨的传统,充满了辩证法,启示读者,“格物穷理觅真味,只求一世未虚度”,“生命只有转换离别的形式没有死亡,/它和它永远永恒地行走在,/涅槃新生不息的大道上……”
生命的厚度是根本、基因,决定了生命的性质、色彩;生命的温度是动能、力量,决定了生命能行多久、多远;生命的向度是生命的方向、指针,决定了生命发展的道路是否正确,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在余仲廉的诗中,这三者和谐统一于生命运动的征程中。
德国思想家、作家歌德说,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才能享受生命,懂得了自由的可贵可配享有自由。在余仲廉诗的世界里,繁星满天,万花满园,百鸟和鸣,天人共生,万物自由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他的诗有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沉思的理性,如“密涅瓦的猫头鹰”;更有着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的思想武装,就像“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更多的是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立足现实、热爱生命,关注哲学、追求诗意,做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余仲廉的诗兴诗意也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性纯真到理性纯真再到实践纯真,走向了自由归一的道路。
试以一首《余之心》概说余仲廉的生命特质:
余本洞庭一暖鸭,
欲学而仕兴中华,
遇春新生铸大嘉,
玉蕴石辉映珞珈;
予初心善行春夏,
育英才资学万家,
渔器技艺绘擘画,
语观悟道法天下。
稿源:荆楚网
作者:龚文德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学博士)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