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已经五十多天了。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俄罗斯空天军的动态一直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
从战争进程来看,俄空天军大部分时间的存在感与参与度都不是太高,外界所接收到的信息大多都是又摔了几架某型号的飞机。事实上,在开战伊始,俄罗斯就对外宣布乌空军的军事设施已经瘫痪,防空力量已被完全压制。
然而仗打到现在,依然时不时还会有乌克兰的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出现在战场上空,欧美等国援助的物资也还在源源不断的通过空运抵达乌克兰。
那么,俄罗斯方面到底有没有真正夺取制空权呢,俄方的宣传是否有水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先来看看俄空天军究竟打得怎样,以及什么是制空权。
从俄乌两国空军的规模来看,俄空天军所装备的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总数分别为832架、132架和358架,而乌克兰空军相对应的装备数量分别是86架、0架和63架。
俄空天军在乌克兰投入的兵力主要来自西部军区的第6防空集团军,该部队配备有苏-30SM与苏-35S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等机型,总计150架,远超乌克兰空军作战飞机的总数。
而从俄乌双方的装备性能来看,俄军的苏-35S和苏-30SM战斗机在面对乌克兰空军早期型苏-27战机时拥有压倒性优势,这一点从俄军苏-35S对乌军苏-27取得“双杀”的成绩中也能看的出来。
俄空天军的表现几乎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
战争打响后,俄军连续出动苏-25攻击机、苏-24战斗轰炸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对乌克兰重点军事目标发起了猛烈进攻,摧毁了多处雷达站与S-300P防空导弹连。
此时,尚未完全进入状态的乌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如果俄军能够利用好这个窗口期,再接再厉,完全有可能让乌克兰所有的空中力量与防空体系彻底瘫痪。
然而从第二天起,俄军的空地打击力度明显开始减弱,出动架次也有所减少。于是,一些大胆的乌军飞行员开始驾驶机升空作战,只是由于战机数量与性能与对手有相当的差距,最终没能掀起太大的波澜。
俄空天军的出动强度不大,但装备损失却一点都不低,尤其是在3月5日这一天,俄空天军在乌克兰上空共损失了10架左右的战机,堪称该军种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总体来看,俄空天军居高不下的损失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机载精确制导武器所致。
截止目前,俄空天军在此次战争中所动用的精确制导武器非常有限,大多数对地攻击武器均为无制导武器。
无制导武器在使用时必须降低高度才能提高命中率,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增大被击落的风险。
长期以来,俄空天军一直有重视载机而轻视机载武器的传统。虽然俄罗斯也开发出了Kh-101巡航导弹、Kh-59、Kh-29空对地导弹,以及“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之类的武器,但这些装备技术复杂,造价高昂,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俄罗斯来说,想要大规模装备并不现实。
此外,俄军一直没有彻底摧毁和压制乌克兰的防空导弹系统也是导致损失过大的原因。
截止目前,乌克兰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山毛榉”、S-300等中高空防空导弹,以及数以千计的“针”、“箭”、“毒刺”、“星光”等便携式防空导弹。
这些武器对俄罗斯的战机,尤其是执行低空任务的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造成了严重威胁,俄空天军几乎所有的损失均来自于乌克兰的地面防空力量。
在现代战役中,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对战役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制空权理论是随着军用航空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相关装备与军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制空权按规模大小,可分为战略制空权、战役制空权和战术制空权。战略制空权又称全面制空权,是指在战争的全过程或某个战略阶段占有制空权。
战役、战术制空权又称局部制空权,指的是在战役全过程或重要阶段与区域取得制空权。
从现状来看,俄罗斯还未能完全夺取乌克兰战场的全面制空权,只能说勉强拿下了乌东地区,也就是交战区域的局部制空权。
事实上,即便在夺取战略制空权的情况下,也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漏网之鱼”。毕竟乌克兰幅员辽阔,总有俄军鞭长莫及的地方。
俄罗斯未能完全掌控战场的制空权主要原因还是战机数量有限。尽管从表面上看,俄罗斯空军战机数量远多于对手,但出于对北约的防范,实际能投入到战场中的并不是很多。
与西方那种空地一体的打法相比,俄空天军在大多数时间里除了有一些零星的对地攻击外,几乎看不到像样的近距离支援与攻式制空(OCA)。
俄军地面部队始终只能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向前推进,从而给了乌军TB-2等察打一体无人机发挥的空间。如果不是乌克兰空军战机几乎损失殆尽,俄方肯定还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俄空天军在乌克兰战场中的尴尬表现,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空军来说算是一次非常及时的提醒。
从飞机装备数量、性能与妥善率上看,中国空军除战略轰炸机与大型运输机外已远超目前的俄空天军。
俄空天军飞机数量不足,主要还是资金问题,这个短期内无法改变。除了数量上的短板外,俄空天军在人员素质,战术战法、装备结构等方面也有不少缺陷。
目前俄空天军飞行员年训练时长还不足100小时,空中行动也大多以单机、双机或四机编队为主,严重缺乏在高危环境下的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在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上也缺乏相关经验。
相比之下,我军飞行员的年飞行时间已经达到230小时,已经和美国空军王牌部队的飞行时间不相上下,更是碾压了欧洲国家空军的平均水平。
在训练内容方面,虽然俄罗斯也会举办“航空飞镖”之类的比赛,但主要以竞赛飞行,投掷无制导炸弹和发射机载火箭为主,缺乏实战环境下的高强度对抗,对于适应现代化战争环境帮助不大。
反观中国空军,不仅拥有为航空兵和防空部队专门打造的鼎新试验训练基地,还会定期举办以战斗机制空、突防和防空压制为主要内容的“红剑”演习。
在该演习中,战机可以携带“空战训练数据吊舱”进行模拟导弹发射,所有数据都会实时传到地面指挥所,经过大型计算机处理后生成对抗结果。
近年来,参加“红剑”演习的战机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架的规模,中国空军也由此积累了大规模空中战役的丰富经验。
此外,俄罗斯空天军在装备结构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作战飞机比重过大,缺乏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之类的特种飞机。
俄乌冲突开始后,北约频繁出动预警机、侦察机等特种飞机,在波兰等邻近乌克兰的区域为乌军提供情报与引导。面对这些位于俄乌战场以外的飞机,俄罗斯方面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
试想如果俄罗斯手头拥有诸如“高新11”、歼-16D这样的电子战飞机,不仅可以对这些飞机进行电磁压制,还能够对乌军的地面防空系统进行干扰,大大降低己方的装备损失。
如果俄罗斯手头拥有足够数量的预警机,也不会出现米-24超低空突入俄罗斯境内摧毁石油厂,而俄方还茫然不知的荒唐事情。
据传,被乌方岸舰导弹击沉的俄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之所以出现在敖德萨附近,很可能也是为了在缺乏预警机的情况下充当“雷达哨”。
其三,俄军缺少先进的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只能用先进的战机冒着被击落的风险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结果导致损失惨重。
俄军目前在乌克兰战场上大量使用的“海鹰-10”无人机只能用于战场侦查,缺乏察打一体的能力。这种无人机在锁定目标后,还要交给远方的弹道导弹来处理。
虽然俄罗斯也有诸如“猎户座”这样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但装备数量实在太少,实际战果也是少得可怜。
在这一点上,中国空军就十分有先见之明。在我军唯一的专用对地攻击机强-5行将退役之时,中国空军没有急着发展下一代强击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无人机上,实现了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某些出口型号已经得到了实战经验,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除了察打一体无人机,中国还发展出了攻击-11和无侦-8两款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无人机。
其中,攻击-11可以凭借超强的隐身能力对敌方浅近纵深目标实施打击,而无侦-8则可以凭借超高的飞行速度与极佳的隐蔽性,为己方提供实时的战场信息。
据悉,中国电科集团还于前些年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该系统由地面车辆发射车和一个4X12单元的倾斜无人机发射箱组成。待无人机全部升空后,发射车可以迅速转移阵地,真正实现了“打了就跑”。
中国空军在各型无人机的加持下可以大大减轻有人作战飞机的压力,并将宝贵的制空战斗机从繁重而危险的对地打击任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争夺制空权的作战行动中去。
最后,从俄乌战争以及近年其它局部战争的空对地打击行动来看,精确制导武器或许会成为今后我空军主抓的重点。
从历史上来看,在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与使用方面,俄罗斯空军还算是中国空军的祖师爷。中国第二代激光制导炸弹中的代表型号“雷霆2”就是仿自俄罗斯的KAB-500L。
在2005年8月举行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俄方苏-27SM和苏-24M2战斗轰炸机所使用Kh-29空对地导弹和KAB-500精确制导炸弹给中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在这次演习后,中国空军开始尝试在歼轰-7A上搭载国产精确制导炸弹与空对面导弹。
目前,解放军执行远程打击的主力是各种规格的“东风快递”。不过,这种适合打击高价值目标的导弹在效率上远远不如巡航导弹,更不如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精确制导炸弹。
虽然中国已经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飞腾”系列精确制导炸弹,囊括了包括激光制导、卫星制导、复合制导和增程滑翔在内的各种型号。
但中国空军实际装备的精确制导炸弹数量依然太少。据传,在前些年中印边境冲突最紧张的时候,空军甚至还从外贸武器中紧急调拨了一批用来应急。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中,类似“东风-17”、“长剑-10”这样的弹道导弹固然重要,但武器数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大规模战争中,谁的火力更强、更精确、更能持续,谁就有可能在战场上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