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做个梦,三五同学坐草中。
闲云野鹤多自在,醒来却是一场空。
又到毕业季,往事可追忆。
时光偏瘦,指缝太宽,不知不觉毕业已二十余载,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情深义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我们,改革开放,承上启下,是独特的一代,不可复制的一代。
尤为难忘的是,在九十年代初的那个金秋,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很荣幸被乡中录取,我们有缘走在了一起,来到了施庵乡中。遇见有因果,共同来生活,从此开启了三年的求学生涯。
当时的施庵乡中,是施庵乡的重点中学,能来到本校的大部分也是尖子生,该校成立于解放前的一九四六年,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校风正,氛围浓,奖罚明,管教硬,乡中升学率较高,乃在全县名列前茅,因此把周边的乡镇学生也吸引了不少,像县城、沙堰、溧河、油田等周边乡镇,这些说明施庵老乡中,声誉振四方。
古老的乡中,学生众多,饭堂较少。一千多名学生只有两个小饭堂,下课吃饭时排起长长的队伍,这是基本规矩。为防部分同学插队,有校长等专门看管。如果单打独斗打饭很慢,最是白白耽误时间,所以我们同学之间就要互相合作,你去买馍,我去打菜,他去打饭,从而为抓紧学习功课等节约一点时间。
偶尔也去老师饭堂打饭菜吃,那感觉不亚于今天的大餐,由于价钱较贵,父母给的资金非常有限,很少去。特别是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寄宿学来说,吃饭的条件谈不上好,可以这样说,大地是我们的饭桌,露天下一个个地蹲在地上用餐,睛天却没有多大关系,耽心下雨、雪天气,棚子蹲不下。虽然是条件所限,但是大家总是喜欢积在一起边吃边聊,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我们每天吃饭时,是在广播站优美的音乐中拉开了序幕,《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家耳熟能详,都能唱出来。有时候我们边吃边听每个班级广播员的甜美播音,或新闻或流行歌曲,高音喇叭能振撼整座校园。
虽然是大锅饭,条件很有限,但我们都能接受,乐观从容对待,我们的快乐很简单。有时候师傅们把馒头蒸的很硬,可以打伤人,碱味太大,吃到嘴里很想呕吐,为了添饱肚子也只能勉强吃下去。一毛钱一份菜,四两票一个馍。甚至有时候钱不充足,就买五分钱的菜,虽然简单,但吃得也香,更无可挑剔。
自来水经常停,我们就到学校门前的池塘里洗碗、筷子!特别是冬天黑的早,看不清外面的路,有时候没有水,就用雪来洗洗算了,热水不够用,就用冰冷的水来洗脸。洗澡的话,也只能是老和尚娶媳妇——说说算了。喝茶,一两分钱就给一杯,我们没有专门的茶杯,就用吃饭的瓷碗装,或者用罐头瓶子装,简单实用。
安全第一,我们男生比女生还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要看教室和寝室,就是睡在教室里以防盗贼进入偷东西等。
教室里没有床,只能睡在水泥地上,虽说艰苦无聊,但很清静。星期天和放麦假期间也不例外,也要轮流看管,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回家去,下午又匆匆赶到学校。这就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我们。
我们都住在狭小的寝室里,是古朴的普通砖瓦房,两个班级住在一起,至少两人一张床。这里是放松的地方,紧张地晚自习过后,大家回到寝室都彼此调侃,互诉衷肠,往往难以入睡。要等到老师来检查时,才熄灯熄声。学校查寝制度很好,保证了睡眠。有时候老师走了,又偷偷窃窃丝语起来了,笑声不绝于耳。
冬天,北风呼啸,寝室里窗户密封不严,我们只有一床面被,把衣服也盖在身上,包得像粽子一样,但是早上还是容易冻醒,后来,我就跟一位老同学挤在一块儿睡,抱团取暖,幸福永远。学习寝室毕竟吵闹,人员众多,休息不太好,很羡慕住在街上和家里的同学。
那时候很精神,冬天虽然很冷,我也只穿一件毛线衣和外套,但是从来也不觉得冷,哪想现在不穿袄不行。
夏天,炎热难耐,没有风扇,就搬到寝室外面睡,地当床,天当被,大家积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别有一番滋味。
施庵乡中离我们家有十来里路,我们都是徒步去的。星期天帮父母干完活,收拾好东西,彼此等待几个小伙伴一起,带上伙食一瓶芝麻盐、豆豉或辣椒酱,匆匆忙忙向学校走去。星期天放学了,也是同村或隔壁村的相约一起走回家,路上有说有笑,一点不觉得累,很快就到家了。
当年一星期上六天课,每天十一节课。早上五点半铃声响,起床收拾好被子,接着洗脸。由于水笼头很少,就排队洗脸刷牙,然后飞速集合跑早操,学生多,操场小,一般是到外面四分干渠跑一圈,然后进教室上早自习,最后吃早餐。上午第二节下课后,还有课间操等,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
各位老师严肃认真,呕心沥血,母亲般的温暖,父亲般的慈祥,终生难忘。
刚到乡中时,有些同学不会叠被子,或者说叠得不好,我们一四班的班主任张群香老师发现后,就拿了自家的被子放到讲台上,亲自现场教同学们叠被子。想我们的母亲一样,给了我们温暖。其用心良苦,铭记于心。张老师方法独特,经验丰富。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的成绩都名列级段前茅。
新到乡中的一四班副班主任罗红庆老师,怕自己教不好,就让同学们提意见或建议,写在纸条上面,其中有位同学写到:“罗老师不务正业”;还有一位同学写到“罗老师,一半心在中国,一半心在日本。”我倒有些纳闷了,这两位同学写的不知道是不是真心话,可能是一二班的老师有事请假,让罗老师过去带了一下课而已。
我们二一班的班主任曾随彦老师,管教有方,奖罚严明,实行了独特的“一日表扬,和“一日批评”政策,实时公布于教室北边的墙上,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励了大家拼搏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最有特色的是我们二一班的张恩仓老师,他教语文,知识渊博,风趣幽默,能掐会算,认真敬业。当时我不太重视字迹,写得很快,但很缭草难辩。张老师看到后,就给我“开小灶。”让我专门准备个作文本,每天写一页字,然后教给他检查。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我的书写水平。
张老师经常抽空给我们讲故事,有《傻子的故事》等,使我们忘记了下课;抽空带我们步行去油田公寓旅游,乐在其中。
有了这些优秀老师,使得当时我们二一班的各向指标名列级段前茅,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好班级,二年级也是我最快乐、学习成绩最优的时期。
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张老师,再后来听到的消息是:有同学说,我最敬佩的张恩仓老师永远跟我们分别了。
听到消息后,心情很沉重。春节我回到家乡后,迫不及待,辗转打听到张老师的安息之地。略备薄礼,跟几位同学代表算是去看望了他,并看望了师母……
到了三三班,班主任兼语文王新民老师,中规中矩,他有一句话很经典: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三班化学,是高红玲老师教的。年轻漂亮,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知识渊博,中短发,一甩一甩的,这给单调紧张的毕业班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各位优秀老师有很多,一言难尽,不再多说。
学校西侧的四分干渠,当年是我们跑早操的场所之一
最有特色的是,学校管理严谨,奖罚严明,以能拿到流动红旗为荣。做的好有奖分,做的不好要扣分。为了多挣分,多挣荣誉,同学们都热心做好事,我曾经抽空跟同学们拉过不少煤渣,就是用架子车去饭堂的煤灶下面装煤渣,然后拉出去清理,也挣了不少分。
当年,学校门前通往施庵街上的路还是泥巴路,到下雨天,很难通行,去街上拉面粉是一大难题,帮助饭堂师傅拉面粉也是我们男生的职责之一。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拉面粉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和赞扬,挣得了荣誉。
同学们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温暖倍增,也了却了想家之苦。
最难忘的是,老师们组织我们去油田公寓,去葫芦套等地旅游活动。那时都是徒步过去的,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定期组织看电影,当时看的有《三大战役》、《毛主席和他的儿子》、《金刚葫芦娃》等记忆犹新;学校还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统一请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过来给我们打预防针等,让我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给三点一线,单凋枯燥的我们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最惊人的是,学校惟一的一次演唱会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至今不少歌曲,还能唱出来有,《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等。
最精彩的是,正月十五自制灯笼、谜语比赛。汇聚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灯笼,灯笼比赛持续一星期的时间。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条件所限,只能靠点点滴滴的回忆。
最开心的是,体育课、音乐及美术课了。那是我们比较放松的时间,音乐兼美术老师孙伟,诙谐幽默,多才多艺,自编教材。孙老师教的歌曲有《只要妈妈露笑脸》、《花纸伞》、《去远方》、《领路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星星点灯》、《水手》……直今耳熟能祥,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每天在文艺委员的带领下,唱首歌,快乐多,鼓舞激励着我们。比如说,歌名忘了,但是现在还基本能唱出来:“我们多年轻,刚刚开始人生,像一只离港的航船就要去远征,像一只腾飞的小鸟,盘旋在晴朗的夜空……”
最紧张的是,到了三年级。由于是毕业班,留级生又比较多,学业繁重,压力山大,奔波在三点一线,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基本取消了,比较单调紧张。星期天也几乎没有了,最多过一个晚上,回家趁机会拿点饭票和钱,以备基本的生活费,像我离家十来里,基本都是走路回去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又走路回到学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压力山大,竞争激烈,但很用功,颇乐观,我明白,像我们普通农村来的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上成学基本是惟一出路,也是惟一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上学不易,惟有努力!学校里也到处都有大家苦读的身影。尤其是临近考试时,大家都拿着课本,埋头复习,互相切磋,深更半夜马路边还有不少同学读书的身影。
在当年比较保守的年代,男女同学一般互不说话,更别提交往了。如果发现有谈恋爱者,是要被开除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咱虽然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没有背景和天赋,但是咱明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在老乡中短暂的三年,如饥似渴,竭尽全力地拼搏苦读,所以学到了不少东西,学习成绩总体还是较好的。
施庵乡中,不但留下了青葱岁月的朝气蓬勃,清纯无瑕,天真烂漫,热情扬溢,而且我们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同甘共苦过,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朋友,你的难我懂得,我的苦你明白。也有淡淡的多愁善感,丝丝的忧伤失落。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各有命,世事难料。毕业前夕,怱匆忙忙,在当时比较保守的年代,还来不及打招呼,连毕业合影照也没有,就这样毕业基本等于分别。从此,为了生活,努力拼搏,各奔东西,再无相聚。但是同学之友谊始终没忘,时时萦绕心头,刻刻挂记心间,每每故事方佛在眼前。时光如梭,如今我们已到不惑之年,天各一方,分别已二十多年了,在缺少通讯工具的年代,缺乏联络,只能在梦中相见。
事过境迁,沧海桑田。施庵乡在一九九五年底,成功撤乡换镇,施庵乡中,随后就称施庵镇中,在后来,由于学生的增加老乡中不堪重负,又成立一个初中,乡中随即改名——施庵镇一中。不管名字如何转变,时代如何更替,对乡中的深情永远不变!
光阴荏苒,覆地翻天。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手机,有了网络,有了微信。可是心里始终有一个念想,我们当年的老同学都在哪里,你们都过的怎么样了?终于通过业务关系和网络等,以前的部分老同学联络上了,星火燎原,有少到多。种种原因,至今还有部分同学还是没有联络上。
我时刻在想,大家要再一起共同分享,互相帮忙,那才好呢。所以在2015 年的初秋,我成立了聚贤阁乡中同学群,群成立后,大家都反响热烈,情绪激动,甚至潸然泪下,都有相见恨晚之感,热情配合,积极寻找失联的老同学,队伍在不断壮大,都找到了当年的同学,同桌,甚至初恋。我们相聚在群里, 聊现在,聊过去,聊人生的点滴。
合作共享,快乐难忘。在这里没有好坏学生之分,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纯真的友谊。相见有缘,传递温暖,合作共赢,幸福美满,是我们的宗旨和使命,时刻铭记于心!
同学群名称
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最难得的是重逢。整整二十多年了,由于人各有志,时代所迫,大部分同学都四海为家,各奔东西,未曾谋面,都多么渴望再次相逢,重温友情。
幸甚,根据同学们的一致心声和建议,我特筹备了春节聚会一事,各位老同学也积极配合,踊跃献策,用心良苦,废寝忘食,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我也排除万难,风雨无阻,辞去工作,千里迢迢,回到家乡,终于赶在春节前夕和各位师生欢聚一堂。众师生热清高涨,共诉衷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兴奋心情一言难尽。部分同学,感慨万千,一醉方休,醉是情深。大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深深感受到了,同学情深,恩师难忘,了却其相思之苦,思念之情。
春节聚会期间,大家互相聊天,加深了印象,彼此又结识了一些新的校友,有的也借机成立了其它微信群。群聊遍地开花,起了较好的引领作用,意义非凡。师生聚会圆满完成,基本达到预期目的,随喜赞叹。
聚会虽结束,关爱没停步。我特地抽空跟同学们拜访了恩师,看望了一些同学和家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和好评。同学们小规模的聚餐、喝茶等也是常来常往,势不可挡,暖意融融,其乐无穷。虽然短暂相聚,又各奔东西,但是深厚情谊,地久天长,绵延不绝……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爱施庵我的家,繁荣富强靠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人间正道是苍桑。任重而道远,传播正能量,人生有希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合作共赢,一起前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有更多的老同学回到我们这个大家庭,希望我们的人生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一路高歌,快乐永远。同学们互相帮忙,大爱无疆,共同分享,无欲则刚的善心,永远继续进行着……
人生很贵,不能浪费,善待生命中每一个出现的人,且行且珍惜。一生不变的师生情缘,美好永恒的珍贵留念!
笔者有曰:
梦醒时刻黑洞洞,稍后起床要做工。
美好光阴留心中,面对现实向前冲。
又曰:
相见有缘,快乐永远。
同窗友谊,铭记心间。
互相帮忙,勇往直前。
共同分享,幸福美满。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南阳新野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
择一事,终一身,不为繁华易匠心。
干一行,专一技,不忘初心勤学习。
工作在深圳,吾笔写吾心。心存美和爱,快乐每一人。结识善缘,坦诚相见。 宁静致远,随遇而安。 情义无限,纯真自然。 勇往直前,快乐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