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不能在网上买药了?今天,一则消息引爆舆论!
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听闻此事,网友们义愤填膺,连具体内容也不看就一通抨击,说“管得太宽了”,甚至担心“以后去哪儿买药”?
大可不必!国家公开征求了意见,而且即便规定落地,对普通消费者买药影响也不大,将被限制的是第三方平台自营药品,而不是药品网络销售。
这样做目的很简单:平台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换句话说,阿里、京东这些平台自己不能卖药,只能让有资质的药房卖药。
受此消息影响,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股价大跌。截至今日收盘,阿里健康跌超13%,京东健康跌超14%。
有人忧愁有人喜,医药零售股集体爆发,药易购涨幅高达20%,第一医药涨停,大参林、老百姓、百洋医药等涨幅均超过6%。
之所以误解条例,并对“国家可能会禁止药品网络销售”反应这么大,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在线下买药的体验实在太差了。价格贵暂且不说,业务员往往会推销一些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保健品,“线下买药就等于冤大头”的观念成为共识。
线下药店的这番操作,将消费者推到了线上,而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也早早盯上了这块蛋糕,自营店里的药品大受欢迎。
这次就有人说,很信任这两个平台的自营药房,其他的小店反而觉得不放心,配送速度也慢。不过也有人担心,哪个大平台不是先砸钱占市场,等到竞争对手没了,想怎么涨怎么涨,当其他小药房被挤死,谁能保证这两家不搞垄断呢?
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利益拉扯再度展开,线上平台自营药房收获着信任与订单,这直接威胁到线下药店的发展。
目前,相关条例仍在修订中,最终能否落实还不确定。业内人士分析称,政策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如果只是简单报备影响不大,如果对资质有要求则另当别论。
虽然政策还没落地,但对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打击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要知道,这两家公司网上销售药品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很大。
资料显示,京东健康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6.82亿元,其中以京东大药房为载体的自营业务营收为26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85.3%;阿里健康2022财年的总收入为205.8亿元,自营业务收入达到179.1亿元,其中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占比达到64%。
显而易见,自营药房是这些互联网医疗巨头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块诱人的蛋糕,平台必定不愿放弃,接下来,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变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