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年之后,遍地机器人?」
85后理工男融资近20亿,生命科学自动化这事有的搞
成立于2016年的镁伽机器人,由黄瑜清、张琰和乔志新这三位老同事联手创立。三人曾在一家电子制造企业共同工作8年,在判断机器人自动化将成为“新基础设施”后,果断投身创业,杀入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赛道。
2008年,22岁的黄瑜清从西安交大毕业,来到一家北京的电子制造企业工作。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的两位创业伙伴——张琰、乔志新。
三人分属不同产品线,却共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2010年前后,劳动力成本增长得非常快,制造成本占比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的重塑下,很多传统的劳动力被机器所替代,包括软件和硬件。
在黄瑜清看来,机器对人的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器人将成为“新基础设施”。他大胆预测:十年之后,遍地都将是机器人。同时,他认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动化程度远远低于汽车制造业、3C制造业,这块应该有不小的市场,因为生命科学已经成为大厂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虽然这些行业人才济济,但是80%的时间都在做重复性工作,而且还没有革新者进入。
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研之后,黄瑜清决定带领团队独立创业,在2016年正式成立了镁伽科技,公司名来自于英文“Mega”,本身是“百万、兆”的意思,用来形容巨量,进而延伸到自动化、机器人、超级进化等方面。
2016年镁伽创办,只有黄瑜清与张琰、乔志新三人,现在研发团队已经发展到了上千人,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超级前瞻的视野、超级大的风口,才是机器人行业,尤其垂直领域机器人行业崛起必须的要素。
基因测序的突破也靠芯片?安序源融资近亿美元
近日「安序源」宣布完成近亿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和云锋基金共同领投。
安序源成立于2016年,其在美国、中国和欧洲设有研发团队,是一家基因测序仪及诊断设备研发商。团队专业领域覆盖了生物芯片开发、纳米技术、微流体、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了应用于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各领域的智能生物芯片及平台,并提供可结合循环肿瘤细胞和游离循环基因检测等服务。
基因测序行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大规模商用从这两年才开始,随着生命科学及创新药领域井喷式地发展,测序的需求越来越多。基因测序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行为合理。基因测序技术能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
靶向治疗是对抗癌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治疗的前提是了解发病的根本机理,也需要对基因进行测序,先确定是哪种类型。
所以预防、诊断、治疗都有用到基因测序的地方,那这么多年为啥没有大规模使用呢,一个原因就是底层芯片的效率低,导致测序的成本很高。
安序源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流控技术设计了纳米级别的Bio-CMOS芯片,适应了高通量产品要求,单次加载DNA读数通量变大。基于这款生物芯片,安序源研发了第四代测序仪,拥有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同时也将应用扩展到多种病毒联检等领域,基因测序的成本将获得肉眼可见的下降。
一周融资汇总
上周,国内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总共发生了24起投融资事件,人工智能9起融资总金额27亿元,生物医药15起融资总金额22亿元。
A轮融资的项目最多共7个,IPO上市的没有,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项目不多,但是相比上周有所增长,而且融资金额上超过了生物医药,比较少见。
上周的融资冠军是镁伽机器人,获得了泰和资本及高盛的投资,拿到了3亿美元,这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协作机器人及其配套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青睐。
一周融资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