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今对于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国产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在某些领域仍然受限制于国外的相关技术,但是我国如今的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国产品牌正在不断崛起。
富士康是一家饱受外界非议的企业,在我国大陆地区,经常传出富士康厂区有员工受不了“高压”的工作环境而跳楼自杀的新闻。但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说,富士康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
2017年7月,郭台铭提出要在美国斥资670亿建造工厂。在美国人欢迎的同时,也让中国社会有了一些担忧:郭台铭这是要跑了?5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富士康在美的投资怎么样呢?他的美梦是否如期实现?
一、富士康的前世今生
1974年,台商郭台铭在台湾创办了富士康(鸿海精密)科技集团,从最初的一个小作坊开始,借助着上个世纪80年代PC电脑的发展浪潮很快积累起了巨额的资本,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富士康找到了新的财富密码:廉价的大陆劳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富士康也将工厂搬到了大陆地区,庞大的中国劳动力共同铸造了富士康的商业神话,一举将富士康推到了全球最大电子专业制造商荣誉地位。2021年,富士康的全面营收约1.37万亿,同期我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全年营收为7172.89亿,腾讯全年营收为5601.18亿,和富士康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这样一家成功的公司,为什么外界普遍认为它是“血泪工厂”呢?
郭台铭初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提出的发展战略为“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客户才是富士康最看重的资源,人力资源是最被忽视的。所以,为了提高工厂的产能和效率,进行持续的人力压榨也就说得通了。
除此之外,富士康最让国人接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美的巨额投资,甚至一段时间内,网络上关于要“跑”的消息传的甚嚣尘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670亿大手笔投资
2017年7月份,郭台铭宣布将在美投资100亿美元,合人民币670亿元建工厂。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果预期成真的话,将意味着中国的富士康产能中,相当比重的流水线都要搬迁到美国,这将会给我国就业问题带来显著的压力。
郭台铭为什么要大手笔投资美国?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企业规模的拓展,富士康已经不满足于中低端的产业链价值地位,开始谋求转型,向着研发等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冲击。而美国的科研和资本力量正是郭台铭所看重的。
举例来看,郭台铭打造的MIH纯电电动车平台已颇具影响力,他甚至提出,至2025年,MIH平台电动车产量要达到全球产量的10%,由此就可以看出郭台铭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然而,5年过去了,富士康的美国工厂现状如何呢?
理想是丰满的,现状却是骨感的,郭台铭的美国工厂目前仍然没有投产,厂区内一片狼藉,前期的资金投入可能要打水漂了。仔细思考下来,美国的众多科技巨头们怎么会容忍一个新竞的强大对手入场分蛋糕呢?郭台铭的美梦终于醒了,开始将重心重新投入到大陆,但是失去了5年时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三、国产崛起
郭台铭要“跑”的消息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陆市场的恐慌,“自力更生”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产“代工厂”开始崛起,并迅速对富士康形成巨大的挑战。
立迅精密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江西吉安和江苏昆山的17条生产线,AirPods的年产能已经可以达到4500万台,并且还走出了国门,将生产线设到了越南。比亚迪的代工业务发展同样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
郭台铭决定在美进行670亿的巨额投资,没有让市场的恐慌持续太久,相反,促进了国产的崛起。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富士康仍然是国内最大的电子代工厂,正如郭台铭所说,富士康为大陆提供着过百万的就业岗位。对于这个企业,我们现阶段仍然要保持着包容的心态进行接纳。
总结
在美投资670亿元,5年过去终究是“一地鸡毛”,郭台铭的美梦终于醒了,只有中国大陆才是公司生存的根本依靠。但是,国产的崛起已经让富士康没有了曾经不可撼动的重要性。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