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考,三分报。可见填报志愿很重要!
俗话说,高考考学生,志愿考家长。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考生与家长,在这个时期的焦灼与不易。
我的职业是指导高考生填报志愿。每年会跟上百位考生及家人接触。我们的工作流程是先给考生做综合性测试,了解其性格,兴趣,潜能,价值观等,然后结合他的单科成绩及家庭因素,合理规划,精准选校,梯度做出专业,尽力做到档案进校不被调剂,考生在大学里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专业,那么他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潜力也容易爆发,以后的路走的会顺畅的多。
我个人经验,也是经常给考生的建议:高分学生,上大学的三要素(城市,学校,专业)都可以考虑。中分学生,考虑两个要素,城市与专业,城市与学校,或专业与学校。低分生,只需考虑一个要素,或专业,或学校,或城市。中分我建议优先考虑专业,再城市,或学校。低分建议以保专业为主,学个热门,或技能,既是以后考不上研,学个就业率高的专业,养家糊口也是没问题的。
选择热门专业易就业,或起薪高,大家管这个叫好专业。
有兴趣与爱好的专业,可以把事情的结果提升一个高度。
大的城市,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格局。
有实力的学校,师资力量强,学习氛围好,升研率也相对高。
无论学什么专业,结果是要就业,挣钱,养家糊口,这是王道。如果不考虑就业,那你家庭要有实力,本人有这种情怀才行。
总之,报考三要素,各有优势,均不相同。那么,假如有个低分考生的志愿,让你指导,你将给出什么建议?
说实在话,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相当折磨人的事情,当孩子考出了高考成绩,当招生部门公布了,一本、二本分数线,填报高考志愿的事情就开始了,煎熬也就开始。这种煎熬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难调和,虽然说,学要孩子上,事情要孩子定 ,但家长心里的责任感,以及自以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优越感,使得家长与孩子意见有分歧,包括学校地域城市、行业选择、专业选择等,得不到统一,形成高考志愿终结方案不能立即形成,形成心理的折磨。二,高考分数与学校的难调和,上大学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是分数说了算,考下了分数,才有资格选学校,但家长与孩子总有想法,就是总不想让自己考的分数吃亏,要恰如其分地利用分数,造成自己纠结,这真的不容易办到。三,家长、孩子与报考志愿专家的矛盾,好多时候家长很难确定时,就容易相信社会宣传,借靠某些专家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意见,想来专家研究学校多,填报志愿录取机会大,滑档就少,但好些专家就是模棱两可,讲的听起来高大上,却似是而非,最终还得家长孩子定,专家意见只是多了一条干扰因素。但是不管多麻烦,高考生志愿都要填,直到学生录取结果出来,这种煎熬也就结束了。家有考生的人们,还是需要提前备备课哦,不要到时手忙脚乱,也受其煎熬!
填高考志愿:
让你学会选择,体会到无可奈何的滋味。
每个人的理想都是要好大学,好专业,好地点,简称“三好”,进“三好”的大学唯一标准就是优异的成绩,有时一分之差就美梦破碎!
所以填报志愿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成绩,兴趣爱好,家庭条件,选择好可接受,可能录取的大学!
还记得高考填志愿到现在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回想一下好长啊,可是感觉一转眼就过来了,今天借着这个题目回想一下,仿佛高考时的场景以及知道成绩还有填志愿的过程还历历在目。
高中三年我自己都感觉学习比较刻苦,考试成绩比较好,可是高考前一周开始失眠,每天晚上睡不着,早上五点半又起来上早读,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七天的混沌状态导致高考时仿佛在梦里一样,平时很简单的题目都突然间记不起来,总之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一点感觉答完了,那个时候就觉得考的不好,因为状态太差了。
那一天老师说可以查成绩了,果然我的分数只过了二本线,放下话机的那一刻心里好难受,尽管早有预感,可是还是难以接受。接下来的几天不经意间就流泪,万念俱灰,五味杂陈,这种感觉到了大一下学期才有所缓解。现在回想,考试不仅考知识,对心态也是很好的检验,没有好心态一切都白搭。
因为考的并不理想,所以一直闷闷不乐,然后对志愿更是心不在焉,知道成绩后的几天爸爸一直在看填志愿的书,他和妈妈想让我当老师,所以选了了好几个师范的志愿。
真正填志愿的那天,我爸爸也和我一起去了学校,我依然有种爱怎么样怎么样心态,然后爸爸和我说怎么填我就怎么填,上午我听我爸爸在我边上说我就点头,中午我们去了我叔叔家,又在一起讨论,因为我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第一个大学生,所以都挺在乎,就在谈话的时候说这个学校不错,于是把第一志愿的师范学校改了,就这样完成了填报自愿。可是四年大学读完又重新考了教师资格证,做了老师,真是世事弄人。
现在回想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傲首阔步向前走,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人生!
总的来说是一种倍受煎熬,艰难抉择的过程。
高考分数公布后,本省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布后,就要开始填报志愿了。
首先找到孩子的本省的排名情况,知道孩子的大致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接着就要研读填报志愿的各种政策,根据相应的政策,看有没有照顾,降分录取的情况。
紧接着最艰难的就是选择学校和专业了。依据孩子的分数,及报考指南书上的往年数据挑选学校和专业。因为各省平行志愿的就多,学校间的梯度又要区分开。这期间选择应谨慎,如果梯度把握不好容易造成本批次滑档,不被录取。这个选择学校的过程是最折磨人的,三天左右能定下来。有时间还要找孩子班主任或有经验的报考人士咨询一下。快到提交志愿时由孩子填上提交。
总之,是一个能让你着急上火,又要帮助孩子把握方向,还要做出最后决定的艰难抉择的过程。
谢谢邀请。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要填写高考志愿这件事确实是头一回,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人生当中的唯一一回,所以大学怎么选,专业怎么定,都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因为慎重,所以难免会焦虑和紧张。成绩好一点的话,可以选的大学和专业比较多,相对情绪就会平稳一点,按照既定的逻辑进行测算和填写就好。成绩差一点的话,选择的空间小,求生欲比较强,基本就是冲着保本科去的。最痛苦的就是中间段成绩的同学,如果成绩稍微离自己的目标大学和意向专业差了一些,取舍的过程就会非常纠结,纠结是舍弃专业保大学,还是退一步稳一稳专业切线,这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
我想你的成绩大概属于中等的那部分,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接下来我就跟你探讨下,帮你把填报的全过程简单地梳理一遍,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帮助。
1、根据分差和位次法筛选出可选大学区间
这是我原来给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做的一个分析表,资料来自过往四年各高校在某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最低录取位次。结合这个学生当年的高考成绩和省排名,进行线差和位次的推算。线差即是切线差,是学校最低录取分和批次分数之间的差距;位次就是某一所大学在全省的录取最低位次。通过线差和位次进行测算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线差法”和“位次法”。如果你今年考试的线差和位次,和目标院校过往几年的差距不大,但至少要高于过往几年的线差和位次,那么你录取的成功率就相对较高。但如果要进一步测算的话,还要参考目标院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根据招生计划规定的招生人数,结合一分一段表,算出可能的比例,再合理运用线差和位次进行冲、稳、保的排次。
2、根据分差和位次筛选和确定可选的专业
当我们把可选的大学确定了之后,就要开始考虑专业了。如果你确定了重庆大学作为可选目标范围内的大学,你就应该要把重庆大学里面的专业都挑选出来,看看都有哪些专业的专业线差和最低录取位次是你能够够得着的。不过也有人会把专业优先考虑,比如我就喜欢计算机专业,这时候,我们就要把有计算机招生的大学都筛选一遍,然后看下哪个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是你够得着的。这就是所谓的是专业优先,还是大学优先,所以其实第一步和第二步,是相互交叉,重点在于目标筛查。当然,在大学和专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入城市维度的考虑,比如一定要考哪个城市的大学或者去这个城市读书,然后就可以在这个城市里面挑选大学。大学、专业和城市这三个要素都非常重要。
3、如果只能选到200名以后的大学,建议优先考虑专业
能上985,不选211,能选211,不选普通大学。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过去3%的顶尖大学拿走了75%以上的经费,所以这些大学下面的学科专业即便不是传统优势学科,也不会太差。现在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将985和211统筹进入双一流的建设,所以我们现在既要看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也要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今年是最后一届的文理分科,客观来说,文科的可选专业较少,更重要的是文科的专业都属于基础学科,除了教书之外与直接的生产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文史类考生,如果不能选到好大学的话,那么尽量去一所大的城市,大城市除了可以提高你的视野和格局外,毕业后能够获得的锻炼和就业的机会会更多。理科生的话,基本上200名以后的大学就不要去比较谁好谁坏了,选定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大学的时候掌握一门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未来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创业做事,帮助都会很大。
如果你有其它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欢迎在文末留言,或者私信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种反复纠结的过程,既担心上不了心仪的学校,又担心自己的分数浪费。既纠结学校的高低,又担心专业的好坏,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有发展前景。一些学生看重的是学校,一些学生看重是专业。还有许多学生茫然失措,不置可否。不知道要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完全听家长、老师的摆布。也有个别学生对专业一知半解,盲目填报。这些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觉得在高中阶段,甚至是从初中三年级,就要进行职业取向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和个人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职业定位,这个非常重要。不至于高考分数出来之后,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以然。
当然,分数越高的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机会更多。分数越低,机会越少,不是选学校和专业,而是别无他途,只能被选择。
感谢诚邀,我来说说当年跟孩子一起报志愿那几天的心路历程:
煎熬,三天没下楼!
我家孩子是艺术类考生,O8年高考术科来了五个证:1央美预科2西安美院3天津美院4四川美院5南昌大学!
考分当年是416分!可孩子估分是360左右,我们想文化课应该是没问题的。央美差了0.68分没入围,预科就不考虑啦;但天美在语文和英语方面有小分要求,就是语文要求90分,英语70分。
我们家长希望他报西安,因为术科排名入小围,把握;他们老师说其实川美也不错,就是当时地震有影响;孩子偏向天美,认为离北京也近,从地域考虑自己喜欢,但当时很冒险,因为英语,我说你能得70分?他说能!
我们改了两次,最后还是听从他自己的意见报了天津美院,结果总分416,录取分数线是340.可英语是71分,好险!
总之,报志愿这事,还是以孩子为主,家长适当参考就可,不能参与过度!
高考志愿填写,首先要根据自己高考成绩,查出自己在本省的当年高考的排名位次。接着查出这个排名位次的高等院校,本省的大学有哪些?或者自己想去的南方或者是北方或者是什么区域的大学有哪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所学习科目的偏向,选择好自己想学的专业。
然后把所选择的这些大学按照从高到低的位置排列一下。其中有两三个大学,自己的考分位次按照往年差几分就能考上了;或者是自己分数的位次考这个大学,有的年份能考上,有的年份不能考上,也就是说这个大学需要自己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一个大学。
然后再选择两三个大学,查一查,按照历年的考试规律,自己考试的位次在这个大学,有一半的专业能够很容易的录取,有一半专业不能录取。那么在这样的大学当中,好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许自己就有可能进入这样的大学。也就是这个大学是自己能够考进去的。
最后再选择几个大学,按照历年考试规律,自己考试的位次,在这个大学所有的专业都能录取,也就是说这样的大学作为保底的大学。
谢谢邀请!
七分考,三分报!行业内大家都这样认为的。
过程上主要体现在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上。
1、学生方面。
学生的成绩决定了能上的大学的层次。高分学生,城市,学校,专业都要考虑。中低分段学生以专业为主导,其次考虑城市和学校。
另外,学生最好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有了解,这样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
2、家长方面。
家长要明白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济情况。要和学生、老师沟通。
家长如有时间,也要了解一些关于学校、专业方面的知识。
3、老师方面。
填报志愿的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对学校、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对招生规则有深入认识掌握一定的填报技巧,能和学生家长有效的沟通。
总之,填报志愿是学生、家长、家长三方协作沟通的过程,需要三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