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售3个月后,再谈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

发售3个月后,再谈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

今天是M2版MacBook Pro开启预售的日子,但我想跟你们聊聊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

受不可抗因素影响,我们收到这两款产品是在半个月前。这段时间,我一边使用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一边在想,网络上关于它们的各种测试与体验早已铺天盖地,还有什么是大家感兴趣或者值得分享的?

毫无疑问,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现在已经不叫“新品”,我们很难从媒体的角度,做出太多之前未曾被人提及的内容。但是,除了媒体人之外,我还有一个身份——Mac用户

过去两周,我深入使用了这两款产品(当然肯定不及第一时间入手的朋友深入),并且邀请了公司做图片和视频后期的同事一起进行体验,目的并不是为了测试各种数据,而是作为同样以Mac为生产力工具的人,他们会如何评价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

所以,本文不是一篇评测,而是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于这两款产品的一些真实使用感受。不管你是个人创作者还是小型工作室,希望都能通过本次分享,得到些许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要给大家说明的是,我这套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的情况,因为前者根据配置的不同,价格从14999-59999元不等,性能也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文所有数据与体验仅代表M1 Max(10 核中央处理器、32核图形处理器)+64GB统一内存+2TB固态硬盘版本,这套配置的售价为23999元。

此外,我的Studio Display为Nano-texture纳米纹理玻璃版本,售价为13499元。这里多说一句,如果你的使用环境并非长期暴露在高光下(比如半开放式户外),就没有必要选择Nano-texture纳米纹理玻璃版本,具体原因我后面会讲到。

关于“性能过剩”的思考

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做Mac Studio的性能测试,我考虑了很久,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由于该机已经上市了一段时间,无论媒体还是用户,都早已对它的性能做了各种各样的测试。另一方面,Mac Studio可以有多达16种的选配组合,每一种搭配都会带来不同的性能表现,其中一个配置似乎没什么参考价值。

同时我注意到,过去几个月,很多人都在网络上发布了入门版(14999元)和顶配版(59999元)Mac Studio的相关测试数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作为了解它基础和峰值性能的参考。

我这台Mac Studio的配置,刚好与M1 Max版的16英寸MacBook Pro(64GB)相同,这可能是它唯一值得一测的地方,起码能代表目前苹果最强笔记本的性能,对于正在考虑要不要买16英寸MacBook Pro的用户,还是具备一定的意义。

在图片和视频后期同事的帮助下,我选取了100张此前使用索尼Alpha 7R IV拍摄的RAW格式文件,测试Mac Studio运行Lightroom Classic导入和生成1:1预览图像所需的时间,结果它的成绩为2分28秒。作为对比,我们视觉组同事的M1版Mac mini(16GB)用了3分53秒。

接着,我用Lightroom Classic的自定义预设选项,将这100张RAW格式的文件导出为全尺寸、100%质量的JPEG格式文件。Mac Studio耗时6分48秒,Mac mini则达到了15分59秒,时长超过了一倍。

之所以导出比导入的性能差距更大,可能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Lightroom Classic的导入和生成预览图像的效率主要取决于CPU性能,并不会受太多RAM大小或GPU核心数量的影响。但在导出时,RAM的大小和速度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我测试的Mac Studio和Mac mini在CPU核心数量差距不大,RAM大小相对明显的情况下,就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如果你的日常工作对系统的RAM大小要求较高,显然Mac Studio是当下更合适的选择。M1 Ultra版本最高可以选配128GB的统一内存,RAM的理论性能是16GB Mac mini的8倍。

随后,我又使用由索尼Alpha 1拍摄的8K测试视频,进行了渲染、导出主文件、导出H.264文件和导出HEVC/H.265文件的测试,Mac Studio的成绩分别为2分47秒、48秒、2分24秒、1分08秒。作为对比,Mac mini分别耗时4分50秒、1分24秒、4分22秒、1分56秒。两者的性能差距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Mac Studio进行的一组简单的,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对于从事图片和视频相关工作的朋友,应该多少还是有些参考价值。反之,如果你从事的是音乐、设计、程序开发等工作,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博主的测试。

作为一个Mac老用户,从Intel平台的MacBook Air,到M1平台的Mac Studio,我用过很多年,很多款Mac。不过坦白说,除了测试,我日常的主要工作不要说“榨干”,恐怕很难发挥出设备的峰值性能。

特别是苹果全面转向M1系列芯片后,Mac平台的性能便迅速“过剩”,几万块的Mac Studio瞬间秒杀了几十万的Mac Pro。这是Mac用户的幸福,也是一种“负担”。

我认为:

  • 自从M1芯片发布后,就有人说苹果“割韭菜”,特别是刚买了Intel平台16英寸MacBook Pro的用户,难免有一种“49年入国军”的感觉。其实,作为用户,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但是,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这也是在非常不过的了。无论是Intel平台的Mac用户,还是M1平台的用户,苹果对于M系列芯片的更新肯定就是一年一代了,不必纠结,早买早享受。
  • 前面提到,我用过很多年Mac,几乎就没觉得性能不够用过。我认为自己的使用场景,还是具备一定的代表性的,对于多数用户而言,同样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尤其是现在Mac切换到M1平台之后。尽管M1 Pro/Max/ Ultra,包括M2都已经发布,但我仍然建议大家,如果你的日常工作并没有高强度的工作流,那么M1足矣。

  • 虽然M1系列芯片的性能的确炸裂,但也大可不必“迷信”,因为它的强,一是基于单位体积内的高能效比,二是只有当你的工作流运行在Mac生态内时,M1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反之,如果常用的app都是不是为Mac而生,或者没有针对M1做优化,那也未必就比同价位Win阵营强多少。
  • 跨平台谈优劣意义不大。Win和Mac从诞生之初就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后者过渡到M1平台后更是如此。用同价位的Win PC和Mac作对比,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怎么选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喜欢玩游戏,需要经常使用Win平台的专业软件,那么Win PC就更合适。反之,日常工作并无特殊app使用需求,从事的是影视、设计、创意等行业,Mac就是最优解。

效能、体积、安静,桌面电脑永恒的追求

关于Mac Studio的设计,现在其实没什么好讲的了,毕竟已经发售了3个月,一句话总结就是:两个Mac mini叠在一起,多了一些接口,典型的苹果设计。

在Mac Studio上市之初,很多媒体和博主都说它是致敬,或者复刻Power Mac G4 Cube。这是一款当时还叫做“苹果电脑公司”22年前推出的一部Mackintosh个人电脑,因为没有风扇,它运行起来非常安静,外观与结构也很紧致。不过,Power Mac G4 Cube的市场表现并不算成功,上市仅一年之后就宣布停售。

为什么Mac Studio会让大家联想到Power Mac G4 Cube?这主要是因为两者设计理念上的相似。同样的小方盒造型,同样的静谧安静(Mac Studio有风扇),同样的出色性能……不同的是,22年前的Power Mac G4 Cube为了紧凑的机身与安静的运行,牺牲了一部分性能,而这种牺牲在当时无疑过于理想主义。

Power Mac G4 Cube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个人电脑的性能早已今非昔比,苹果也基本完成了从X86到ARM平台的迁移。Mac Studio和Power Mac G4 Cube在苹果内部有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知道,毕竟当年我还是个学生(你不要不识抬举),接触并开始使用Mac也就是小10年前的事儿。

所以我并不关心,也从不怀旧。任何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产品,无论多么经典,最终也只是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仅此而已,没有哪款设备会永远伴随我们左右。

纵观目前的Mac产品线,除了Mac Pro,已全部过渡到M1平台,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秋季,苹果应该会发布M2 Ultra(M2已经在WWDC22上推出),并在全新的Mac Pro上搭载。毫无疑问,新的Mac Pro不会再像现在那样硕大,而是可以轻松摆放在任何一张桌面,就像现在的Mac Studio一样。

从Mac mini到Mac Studio,它在我的桌面占地面积几乎没变,只是垂直高度增加了一倍。虽然有风扇,但淹没在办公室正常的环境音中,完全听不到。并且前面也提到,我的大部分日常工作,很难让Mac Studio满负荷运行,只有在进行各种压力测试时才有可能。即便如此,也要将耳朵贴着机身,才能听到风扇的转动。坦白说这点噪音真的不如自带散热风扇的游戏手机。

性能强悍、体积小巧,运行安静,这是一款优秀办公设备的必备条件,市面上做到其中一点的产品很多,做到两点的就已经很少了,而3点全都做到的,恐怕就只有Mac Studio。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个人工作室和小型团队,都有多屏输出的需求。Mac Studio的性能与接口配置,使它可以支持最多4台苹果显示器+一台4K电视的输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节省了一部分计算平台的采购开支。

说到苹果显示器,和Mac Studio一起推出的Studio Display也值得好好聊一聊。

一台并不纯粹的显示器

Studio Display是苹果最新推出的显示器,上一款则是Pro Display XDR,那么再上一款呢?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吧(其实我也想了很久)。

由于对显示品质的苛刻要求,苹果不但自己仅有两款显示器在售,就连Apple Store上的第三方产品,也只有LG UltraFine一款。相比4万块起售的Pro Display XDR和第三方的LG UltraFine,很多用户都想要一款售价相对更亲民的苹果显示器。

Studio Display的推出无疑是众望所归。

但相信很多果粉和我一样,看到这款显示器的参数时,首先是有遗憾的,因为作为一款苹果显示器,它的最高亮度只有600尼特,要知道这个亮度是无法支持HDR内容的显示的,但苹果生态的软硬件,目前都已经全线支持杜比视界的拍摄与剪辑,这就有点尴尬了。

我认为,Studio Display面向的主要还是那些以图形图像创作,或者不涉及HDR视频制作的用户。如果你的工作经常需要剪辑与播放HDR视频,那么还是直接上Pro Display XDR吧。

Studio Display最有趣的是,它居然搭载了一颗iPhone 11系列同款A13芯片,显示器难道不就是用来显示内容的,又不需要做什么计算工作,放颗芯片,还这么强,干嘛?

和Pro Display XDR不同,Studio Display配备了摄像头和扬声器的,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显示设备,而是和它的命名一样,可以直接和Mac Studio组成一套“工作室”,不用再单独搭配摄像头和音箱。

A13芯片、摄像头、音箱,让Studio Display具备了人物居中、空间音频、Siri等功能。至于它的参数与显示品质,相信大家都已经看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主要想分享几点:

  • 如果你购买显示器的预算在大几千,又没有处理HDR视频的需求,那么就没必要考虑其他显示器,因为无论颜值、显示品质还是兼容性,Studio Display都是Mac的最佳拍档,何况它还自带高品质的摄像头和扬声器。

视频加载中…

  • Studio Display的扬声器采用了4个振动抵消低音单元和两个高性能高音单元,这套系统无疑是目前Mac家族中最好的。再加上A13芯片让它支持了空间音频功能,在播放杜比全景声的音乐和影片时,可以模拟出具有空间感的音场效果。声音这种体验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大家可以点击上方的视频感受一下。
  • 从下图可以看到,左边是24英寸M1 iMac,右边是带Nano-texture纳米纹理玻璃的Studio Display,你们觉得反光上的差异大么?我觉得可以接受,并且这是我为了测试在室内打了很强的光,再用一根灯管直接怼上去,你确定日常的工作环境长期这么光彩照人?买标准玻璃版本就可以了。

  • 关于支架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调整显示器的高度,就大可不必选配可调高度支架。垫几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多花3000,真的没必要。实在不行,买一张电动升降桌不香么?当然,这都是我这种贫苦人家的想法,土豪请随意。

以Studio之名

2020年11月,苹果M1芯片正式发布,随即苹果开启了从X86到ARM平台的架构迁移。不到两年,这个让业界普遍认为困难重重的计划,似乎却进行得格外顺利,M系列芯片,也已经来到了第二代。

从性能提升幅度来说,从M1到M1 Max,再到M1 Ultra,无疑是巨大的,苹果即使用M1、M2、M3来命名它们,也不会有丝毫违和感。苹果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在我看来,是从芯片层面开始,对Mac产品线进行定位的划分,而不是芯片的代数。

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也不是苹果首次用“Studio”命名产品。但当我看到这两款设备发布后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时隔多年,苹果会为它们赋予Studio之名。

WWDC22前夕,调研机构安诺析思国际咨询公司对外发布了一份App Store相关的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小型开发团队的收入在国区两年内增长了113%,涨幅比大型团队高出了一倍多。其中特别提到国内的小型开发团队在2019年至今,收入增幅高达94%。

在这份名为《聚焦App Store上的小型企业和App开发者》的报告中,安诺析思国际咨询公司将年收入不超过100万美元,且App年下载量低于100万的团队归为“小型开发团队”,而他们其中,很多都是个人开发者或者工作室。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们特立独行,不拘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他们心怀梦想,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他们天马行空,相信自己的产品与创意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有趣而多元。

Studio虽然很小,但梦想却可以很大。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6月19日 18:08
下一篇 2022年6月19日 18:0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