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台使用预装胶卷的柯达相机到如今智能手机的相机模块,摄影在近200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技术变化。从更强大的镜头,到更便携、更坚固的相机机身,今天的科技已经使摄影变得大众化,高质量照片的拍摄和分享更加简单、快速。“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
航拍无人机
这个从航模和监控行业设备发展而来的影像获取设备,在性能上已经远超出了摄影所需,除了因为公众安全的顾虑,而无法像使用相机和手机那样随意拍摄外,其便携性、摄影功能、拍摄质量,均已经在民用级产品中达到了过往专业级的设备水平。
无人机的发展十分迅速,从进入普通摄影爱好者视线,引起业界关注的大疆“精灵”无人机,到掀起一阵全民航拍风潮,几乎就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那时的大疆还只是一家在消费级市场“默默无闻”的企业(推出精灵无人机之前,大疆就在专业影视航拍无人机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市场地位)。“今日头条号: 漫影一路”也就是在那5年里,大疆几乎与航拍无人机一道,完成了从“被认识”到“好口碑”的过程。现如今,大疆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而道通等后起之秀,也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用户口碑越来越好,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
这个过程中,科技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直接将航拍无人机的操控难度降到了很低的位置,再后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把一些高难度的操控和拍摄手法,变成了其中一个简单的程序。“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用户只需要按下一个按钮,或切换一个模式,就能完成过去只有专业飞手才能完成的“刷锅”“跟拍”“避障”“穿越”等一系列操作。
随着互联网的移动化,影像内容的视频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无人机完成航拍真的就是购买一台设备那么简单。
无人机的科技发展在成像系统的功能、性能和成像质量上也有很直接的体现,我们能看到航拍无人机所内置的相机系统,其镜头设计越来越专业化,与哈苏、蔡司和徕卡等传统光学镜头企业合作,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影像传感器的尺寸也越来越大,除便携式无人机仍然受机体大小限制而还没有使用常见的M4/3、APS-C和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外,1英寸大小的产品已不再新鲜。
这种科技的高速发展,也给摄影人的创作行为方式带来了变化,许多照片摄影师开始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航拍操控技巧,创作也变得更加“随时随地”和“多种多样”,影像展现的方式也从单纯的照片拍摄,向照片和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移动创作方式转变。
智能相机
与配备摄像头的航拍无人机一样,智能相机最初是作为昂贵且技术含量很高的监控设备开发的,然后以更便宜且易于使用的形式向公众普及。“今日头条号:漫影 一路”从最开始民用化的运动相机发展到今天,已经包含了运动相机、云台相机、全景相机等在内的多种产品类型,但全面深耕这一领域并取得很好成绩的,反而不是我们熟悉的传统相机厂商(佳能、尼康等),而是一些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兴数码科技品牌,如Insta360、GoPro、智云、ZCAM、大疆等。这些企业的创新思维方式,打破了源自于“传统相机”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应用环境、拍摄方式,且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成果的大量应用,产品功能和性能也更符合年轻群体的摄影创作行为。事实上,与其说是摄影创作行为,不如说它们为年轻群体提供了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影像拍摄设备。
从这些被统统归入“智能相机”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追捧后,传统摄影爱好者及大众的拍摄行为和影像拍摄方式都有了明显变化。
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有两个,其一是VR、AR等技术概念均被360全景相机等快速实现,从地图软件的街景功能,再到虚拟世界的架设和构建,都离不开这些智能相机的支持。VR等虚拟现实技术,也得益于这些设备的技术升级而快速获得民用化、商业化的发展。“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摄影师开始拍摄全景图素材向这类公司出售,普通爱好者也尝试了新的全景互动影像制作,在一些支持此类技术的VR和AR社交应用平台上进行交流。
另一个是人们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画面中,画面视角独特、动态惊险刺激的第一人称视角影像拍摄手法变得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一些极限运动、户外直播、竞速比赛的影像内容拍摄中,使用智能相机拍摄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超高分辨率
柯达于1975年开发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其输出的分辨率仅为0.01兆像素。将其与现在的数码单反 (DSLR)和无反相机放在一起,那就像是一个来自远古的“文物”。“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说起像素数量的发展,离不开自2008年开始,到2013年前后结束的那场“疯狂的像素数量竞赛”。
在2008年之前,“千万像素”是各家产品的主流,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紧接着就全面进入了“2000万像素”的比拼和竞争中,随后更是出现了4000万像素、5000万像素的超高像素机型。
那时的市场和用户几乎都以像素数量为主要评价参数标准,对相机性能进行评判,简单地认为像素数量越多,相机的成像质量就越好。直到2013年后,这一认知和评价方式才有所改变,人们开始认识到像素数量只代表着影像输出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相机性能的高地,不能单看这一个参数就下判断。
随着市场和用户的理性,相机像素数量疯涨的阶段也随之冷静下来,厂商开始向更大尺寸的影像传感器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技术都在那之后有很大的进步。如背照式CMOS影像传感器、堆栈式影像传感器、高性能影像处理器、高动态范围功能、像素合并技术等纷纷被加入到相机系统中。“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如今,不管是手机,还是相机,2400万像素已成为了主流标杆,而4000万像素、5000万像素和1亿像素,则更像是厂商展示自身技术实力的一面旗帜。当然,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2021年开始,像素数量的主流标杆也有向更高的3000万像素和4000万像素提升的趋势,尤其是智能手机,这种升级变得越来越快。与“疯狂的像素数量竞赛”不同,如今的像素数量升级更加符合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客观现状,也完全是由相关技术的升级进步带来的“合理提升”。
这种像素数量的升级,给摄影人创作行为带来的主要变化是创作变得更加“天马行空”。 当然,像素数量的升级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并非全部。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而不是直接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
超高像素带来了超高分辨率的超高清晰度影像素材,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都能有更大的后期处理操作空间。使用后期编辑软件对照片进行深度处理,已经成为了普罗大众的摄影创作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无PS不发朋友圈”和“照骗”的说法,虽说是大众对一些“糖水片”和少数摄影作品造假现象的一种调侃,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期创作在如今的摄影创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高感画质与感光度
随着相机像素数量和分辨率的提高,相机对光的敏感度也成为另一个技术发展的关键。感光度虽说在数码相机时代可以做得非常高,但如何确保其高感画质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在更暗的光线环境中,拍摄到更清晰的环境细节,输出更高质量(颗粒更小、噪点更少)的影像,成为了相机厂商在经历了“疯狂的像素数量竞争”后,回归初心的其中一个关键升级指标。
同样是在2008年,当时的数码单反相机,专业级机型都能在ISO1600至ISO3200的高感光度之间拍摄出较高成像质量的照片。但随着像素数量竞争的白热化,为了在有限的影像传感器表面上容纳更多的像素点,厂商开始使用更高集成度的CMOS芯片设计,这就必然会减少单个像素的尺寸,以增加像素密度。然而,像素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像素间隙缩小,在感光时就越容易受到电流串扰的影响,进而增加影像的伪色、噪点和粗颗粒。这一问题在当时的一些超过4000万像素的机型中体现得很突出。“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为此,厂商也专门研发了相关的软件,更新了相机固件,以对高感画质进行改善,但收效甚微。
正因如此,在厂商和市场在盲目追求超高像素机型的热潮冷却之后,便针对高感光度画质的提升展开了研发,像素合并功能、像素位移功能、全画幅影像传感器的升级,也大多都在这段时间出现。对应的,相机的感光度范围也随着高感画质的提升而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相机都具备了ISO100至ISO54000的超广原生感光度范围,而ISO1600、ISO3200的成像质量,也变得相当高。
需要说明的是,像素位移功能实际上是针对一些主流像素数量机型(如1400万像素到2400万像素)的超高像素应用需求而研发,属于高感画质提升带了的一种“逆向研发设计思路”。如今,这一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在普及型和准专业级全画幅无反相机中,而像素合并功能则是被普遍应用在4000万像素以上的智能手机中。
随着相机高感画质和感光度范围的扩大,人们的拍摄行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些相机让用户在弱光环境中拍摄出高质量照片的技术难度越来越低,对环境光线或者光源亮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低。常亮光源相比传统专业摄影中使用的闪光灯,有着所见即所得和亮度、光比控制简单的特点,还能同时满足照片和视频的拍摄需求。“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普通用户只需要进行简单学习就能“照猫画虎”般完成多灯布光的操作,这就让使用LED等常亮光源进行布光的人造环境光拍摄变得更加普及。尤其是在最近5年,使用LED光源进行多灯布光拍摄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主流,高性能的专业级LED灯光设备也随之诞生,用户的选择更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对技术的要求却越来越低。
智能对焦系统
曾几何时,如何准确、快速地完成一系列的对焦操作,是每位职业摄影师的看家本领之一。但迅速发展的科技直接将这一“技术”变成了几个功能按钮。
最早从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技术的出现,到3D对焦模式的开发,再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实时跟踪自动对焦系统成为无反相机的标配功能,短短30年间,所有常用拍摄设备的自动对焦系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比上一个新技术来得更快,给产品带来的改变更大。就拿实时跟踪自动对焦系统来说吧,它从对象检测识别自动对焦系统发展而来,在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完全发展并普及开来,甚至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熟悉摄影器材和爱好摄影年头比较长的摄影人,对这一系统的变化应该有很深的体会。“今日头条号:漫影一路”从为了加快对焦速度,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对焦方法和镜头、相机操作,到如今是随手拿起一台新款相机,半按快门,看到焦点框紧贴在人物的面部或眼部不断变绿(合焦提示)就完全按下快门,快速抓拍到焦点准确的画面。这种获得近乎“无顾虑”的抓拍体验,让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在不知不觉中拍摄了更多照片,焦点、曝光准确的照片也是越来越容易获得,而人们对“好照片”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