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是一个自带传播流量的词汇,它意味着一种用货币流动性堆砌起来的肌肉感,输出了一种利维坦式的庞然。比亚迪的逆势冲线是自“宁王”崛起后,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在中美新能源博弈的棋盘上,给中国队增添了几分筹码。此次比亚迪大涨,据传是因为向特斯拉提供电池。这侧面巩固了一个论断——中美新能源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真正的产业链竞争和合作,而不是“美国向我们输送了马斯克,我们向美国输送了贾跃亭”这么简单。马斯克曾经极为看不起比亚迪,曾经在采访中直接喷道:“比亚迪是一家没有技术,且车价对于产品而言太高的公司。”并数次露出嘲讽的笑容。但就像国与国一样,昔日看不顺眼的敌人,可能转眼间就成了勾肩搭背的朋友。
美国国内的新能源政治议题也一样,它没有绝对的立场,只有永恒的利益。
比如2019年还在嘲讽电动车续航差的特朗普,曾经一度想要取消掉美国的新能源购车补贴。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就改了口,不但在推特上盛赞马斯克是个天才,还亲自在白宫展示了一辆来自俄亥俄州生产的电动皮卡。
田纳西州共和党参议院布莱克,在2021年8月还投票反对1740亿的电动车刺激法案,到了9月就改口。这当中主要的变化,是福特和SKI将在田纳西投资56亿,生产电动皮卡和动力电池,直接创造近6000个工作岗位。
变色幅度更快的是共和党大佬、参议院议长麦康奈尔。2021年7月,他带头谴责民主党“对化石燃料发动战争”。两个月后,当福特宣布在他的家乡肯塔基洲建设新的电池工厂时,他立刻发表了一份声明:“我为福特喝彩”。
麦康奈尔的夫人赵小兰也不遑多让。这位特朗普任命的交通部长,从政府辞职后,转身加入了一家电动车充电公司。
因为电动车采用的零部件比燃油车少,因此产业链短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带来的工作岗位更少。美国汽车的电气化转型,势必会带来汽车制造工人的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是把电动车产业链的在上游也引进美国,但上游的电池生产和锂钴矿开采,则又会引发新的环保担忧。
不难想象,每一个环节,都是新一轮的政治博弈。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线性的。这当中一定会有纠缠、有反复、有“创造性破坏”后的阵痛与修复。
而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无论是石油产业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还是选票体系下被政治化的能源议题,都没有杀死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美国虽然在新能源车的消费市场裹足不前,但并不妨碍特斯拉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
即便面临种种掣肘,美国在这场汽车工业的新一轮竞赛上并没有掉队,反而仍然在引领行业的创新。马斯克被拖住的可能是100条后腿,但只要「创新」这条前腿仍然粗壮,就能始终保持一夜之间颠覆对手优势的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长路未尽,我们切勿总是沉浸在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的快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