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为直辖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需要。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沦陷,不得已蒋介石将政府迁到重庆。当时重庆号称陪都,成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指挥抗战的神经中枢。
著名的现代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发生地当然是在重庆了。也就是上世纪的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于当月连续发电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是,商谈统一建设国家的问题,并于当年的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至后的结果大家都明白,经历了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建国以后,重庆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重庆市的工业基础比较完善,尤其是机械加工业更是可圈可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特别是轻武器的研发、生产更是独树一帜,既有传承,还有创新。小说《红岩》里有一细节,讲的是一位革命先烈,被捕前是重庆兵工厂的厂长。可见,重庆在国防工业建设方面还是有传统的。
重庆被划为中央直辖市,目的就是为了建筑三峡大坝。人们只清楚三峡大坝建立在湖北省的宜昌市三斗坪镇,却不知受淹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重庆市的。中央为了建筑三峡大坝这一宏伟的、跨世纪的巨大工程,考虑到百万移民安置这一棘手问题,将重庆直辖,便于中央的决策直接下达和落地,也有利于重庆市在动员移民搬迁这一事关千家万户的问题上,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便是重庆成为直辖市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提湖北省真是一块福地。人们现在都知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大坝确实是建筑在湖北的丹江口市,而水淹地绝大部分是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县,淅川县的老县城就淹没在水库之中。
重庆成为直辖市,对重庆及西南云、贵、川诸省的经济发展都有带动和幅射效应。也为今后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20/09/02)
话得从1996年说起,当年发生了一件百姓生活中不起眼的大事,但却震动了高层。美帝为了配合吵吵嚷嚷的台独势力,竟然将航母战斗群径直开进台湾海峡,完全无视中美签署的三个联合公报,更是小看中国大陆的海军力量,这对高层刺激太大了,但当时我们的对抗和制约能力真的很弱,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多数在沿海,战略弱点突显出来。此后中央应该开了一些会议,对国家的发展作了重大调整,多年以后从一些宏观上也能看出来,比如,那些年重庆GDP开始上10的时候,官方报纸头版上说可以保持十年以上的持续发展,这可不只是房地产项目,一定是有大产业的支撑,97年后首先调任重庆的是分管交通的部级干部,现在重庆“米”字结构的铁路网已基本成型。我国近些年的军工成就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起步的。重庆成为直辖市,表面是为发展中国西部、三峡开发的上游支撑城市和老工业城市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另有一个核心内函,其它城市来争这第四个直辖市都显得苍白无力。重庆成为直辖市完全是具有一些独特的战略优势:地理优势,内陆盆地,几面环山,本身也多是丘陵山地,可深挖洞广积粮,不竭的两江水源和丰富的地下泉水;交通优势:江河的运力非常之大,不易被阻断,公路交通是弱项,但可实施弥补;能源优势,本地产煤,周边还有丰富的天燃气(近期公布的页岩气储藏量宏大);产业优势,门类较齐全,尤其是机械加工、机电产业、化工等,军工体系庞大;人才优势,各类高校聚集,劳力资源充沛,勤劳聪慧。总体上社会比较稳定,群体比较活跃,容易接收改变。至于历史因素,留给文人去说吧。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由此从四川省划分出来成为直辖市,同时将四川东部地区的涪陵市、黔江地区以及原万县地区的九县一市划归重庆,所以重庆相比其它三个直辖市而言:是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直辖市,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省。我以前在重庆上大学时就见到有些不了解重庆当地情况的外地同学直接在重庆主城搭出租去重庆市下辖的合川区、永川区、涪陵区、万州区这些地方。事实上在重庆这个我国地域面积最广阔的直辖市境内区县和主城的距离基本相当于一个省当中不同城市之间的距离。
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较为直观的例子:从重庆主城到东部与湖北省交界处的万州区的距离几乎与万州区到下游的湖北省宜昌市的距离是相当的,所以你可以想象从重庆主城坐出租车到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的区县是个什么概念吗?即使是在如今重庆主城与万州区之间已通行高铁的状态下也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抵达。十多年前我愣是见到有外地同学坐出租车跑这么远的距离。所以重庆其实有大重庆和小重庆之分:所谓大重庆是指重庆直辖市,而小重庆则是重庆主城。大重庆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4.32万人。
重庆为什么会从四川划分出来成为直辖市呢?在1997年直辖以前重庆是否一直归属于四川呢?其实重庆和四川好比一对兄弟,在历史上两地的关系正应了《三国演义》的说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属于蜀国,重庆属于巴国,所以重庆、四川两地又合称巴蜀地区。秦惠文王时期秦军灭了巴、蜀两国,在今天的成都设蜀郡,在重庆设巴郡。当时秦国实行的是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秦的县由郡管辖,而郡则由中央直辖,可以说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直辖,此时的四川和重庆是互不统属的平级关系。
汉武帝时期在郡之上又设了一级行政单位——州。蜀郡和巴郡都被纳入益州的管辖之下,而益州的州府设在蜀郡,也就是今天的成都,这就是后世重庆归属四川的由来。重庆自古就是成都的东面门户:一旦巴郡失守则意味着成都门户洞开。汉光武帝刘秀的将领岑彭消灭割据巴蜀地区的公孙述、东汉末年刘备灭刘璋以及东晋时的桓温灭成汉、刘裕灭谯纵都是在攻下巴郡后造成成都无险可守的局面。重庆这种战略地位使其在两汉三国时期的益州实际上成为仅次于州府成都的第二大城市。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李严镇守川东,巴郡(今重庆)作为川东地区的门户要塞得到大力开发。
和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希望像诸葛亮一样执掌一方州郡。然而当时天下三分,蜀汉只占据益州,而益州牧又由诸葛亮担任,于是李严提出划分川东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李严在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落马后设置巴州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反倒是西晋统一后将包括重庆在内的川东地区从益州划出成立梁州。西晋王朝在历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走向了覆灭,中国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在经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对立之后中国的行政区划被划分得乱七八糟:世家大族、各路割据势力群雄并起,朝廷为换取这些人的支持随意划分政区,授予地方官职。
南北朝后期重庆由巴郡改为楚州。按说州的地位高于郡:当时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就相当于今天的省、地、市,所以改为楚州的重庆在名义上已相当于省级行政区。不过由于当时的州实在太多,所以其实和地级也没太大区别。到隋唐一统后就开始重新合并已被拆分得乱七八糟的政区。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重庆由楚州更名为渝州,从此重庆便以渝为简称。隋朝对自汉武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先废除了郡,后来又将州改称郡,从而恢复了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在这一过程中重庆由州改郡。
尽管重新成为了一个郡,然而由于隋朝取消了州的建制,所以作为郡的重庆实际上是由中央直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朝将隋朝的郡又改回州,重庆在这一过程中恢复了“渝州”的称谓。不过由于这时州之上出现了“道”这一行政区,所以这时道才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而州只相当于地级行政区。具体到巴蜀地区而言: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此设立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渝州则成为剑南道治下的城市。这种状态在安史之乱又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本来只承担军事职能,并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然而安史之乱后势力日渐强大的各地节度使把当地的军事、财政、民政等一应事务全部包揽,于是藩镇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的行政区划已由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划分的十个道演变为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巴蜀地区也在这一过程中被拆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两大辖区: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区大致包括今三台、中江、安岳、遂宁、重庆等地;剑南西川节度使大致就是今天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带。
到了宋代又将唐代的道改为路,由此形成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当时被称为渝州的重庆先后短暂隶属西川路、峡西路(治奉节)管辖,大部分时间则属于夔州路(治奉节)管辖。公元1102年宋徽宗将渝州更名为恭州。公元1189年南宋光宗赵惇继位。赵惇当皇子时的封地就在恭州。赵惇继位后把恭州升级为重庆府,“重庆”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朝的府在地位上高于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所以从南宋起重庆就已是副省级的级别。元朝灭宋后将重庆并入四川行省。不过此时重庆的地位已经崛起,似乎具备了与省城成都分庭抗礼的实力。
元朝末年作为割据势力的大夏国定都重庆。尽管大夏国没几年就被朱元璋灭了,但曾作为国都的重庆在政治地位上又有所提升。巴蜀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分合合的同时在人文交流互动上也在不断发展:1929年一位普通的四川农民燕道诚偶然间发现了一坑玉石器,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偶然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意味着什么,后来经过发掘与考证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古遗址终于得见天日。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远古时期的事实上在远古时代的四川地区一直存在与中原的夏、商、周文明并存的古巴蜀文明。
这一文明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当时巴国和蜀国作为和战国七雄并存的国家却一直远离诸侯争霸的舞台中心,以致于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对这个文明的了解越来越模糊。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外来移民浪潮:迁入四川的秦人与土生土长的蜀人、巴人日渐融合,不过他们并不是如今绝大多数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在血缘上的直系祖先,因为在此之后巴蜀地区历经的多次移民高潮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到了东汉末年益州作为远离中原战乱之地的大州吸引了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焉、刘璋父子率部入蜀。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刘备部下的十万士民也随之进入蜀中。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三次变乱均引起了中原百姓为躲避战祸而大规模南迁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巴蜀也和江南地区一样成为接纳中原移民的一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避难蜀中,此后巴蜀渐成晚唐时期的经济中心之一,以致于当时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谚语:江南的扬州和四川的益州(成都)成为了当时天下公认的繁华之地。南宋末年巴蜀成为抗蒙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蒙古大汗蒙哥就死于今天重庆市合川区的钓鱼城下。
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在这一过程中巴蜀人口锐减。元末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县)人明玉珍占据巴蜀,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明玉珍建立大夏国后陆续从江汉、岭南迁入人口,才使巴蜀人烟得到补充。明太祖朱元璋灭大夏国后仍继续执行大夏国时期的移民填川政策。据统计南宋时的四川人口已近一千万,自1234年蒙古入侵后四川人口开始锐减,截至1282年全川只剩60万人。经过明玉珍和朱元璋的大力移民之后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已上升到146万。
经过整个有明一代的持续发展之后明末的四川人口已达400万左右。元末明初的人口迁徙后来一般被总结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一时期进入四川的移民主要来自当时的湖广行省(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而湖广地区的人口则主要从江西地区得到补充。《人民日报》就曾撰文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祖籍在江西吉安卢陵。其一世祖邓鹤轩于明洪武13年(1380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迁入四川,一直定居广安。”然而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在此经历了一场浩劫:1639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入川,1644年张献忠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
据《平寇志》、《蜀难叙略》、《时变纪略》、《荒书》、《蜀乱》、《纪事略》、、《蜀碧》、《明史》、《圣教入川记》、《滟预囊》、《四川通志》、《成都史志》等相关史料记载:张献忠入蜀后大肆屠杀当地民众,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张献忠屠蜀”是后来满清王朝的栽赃,不过目前史学界更倾向于认为: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势力、明朝政府军以及后来的清军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屠杀平民的现象。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明末清初大肆屠杀四川百姓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但明末清初的持续战乱以及由此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导致四川的人口数量锐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根据清政府在1668年的统计: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人丁7万人,而一些州县的户口只剩战前的10%或20%,四川全省剩余人口约为60万人。有鉴于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这一时期进入四川的外来移民仍以湖广行省最多,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湖广行省已和明代的湖广行省不一样了——这时的湖广行省不再管辖广东、广西,而只管辖今天的湖南、湖北,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设湖南布政使司,至此湖广行省分化成为如今的湖北、湖南两省。尽管清初填四川的人口以来自湖广行省的最多,但湖广并不是这一时期四川外来移民的唯一源头。
以成都为例:清末的《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这其中各地移民的比例约为: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明清时代四川和重庆一直未分家,但重庆的地位一直在提升:这时重庆已是四川省内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省会成都。光绪十六年(1890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重庆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到了民国时期重庆已完全具有和四川分庭抗礼的实力:1929年重庆建市。抗战爆发后今天已归属重庆地区的万州、云阳、梁平、开县、合川、永川、铜梁等地的热血青年也纷纷加入川军团的行列出川抗日。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此重庆的地位出现显著提升:1938年9 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重庆在作为四川省辖市的同时,照特别市(直辖市)组织,其行政地位开始超过省会城市和其他大城市。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将重庆升格为直隶行政院之“特别市”(直辖市)。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陪都”。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重庆以“特别市 陪都”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中心,为中华民族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即使在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依然是直辖市。大西南解放后重庆成为西南委的驻地。西南委是大省概念:管辖着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四个省。当时全国设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地区工作委员会。这时重庆的身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由西南委代管。作为由西南委代管的直辖市实际上比今天的省会还要高一级。随着全国形势日渐稳定之后中央与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六大工作委员会被取消。
在这一过程中重庆的直辖市地位也在1954年7月撤销了。撤销直辖市地位后的重庆并入四川省,但仍是一个副省级城市。60年代的重庆虽已不再是直辖市,但仍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当时重庆人口有400多万,而成都还不到200万。 1983年2月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试点城市。所谓计划单列市是指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同时赋予这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当时有人形容称:重庆在行政上是地级,在经济上是副省级。1994年计划单列市正式调整成为如今的副省级城市后重庆依然榜上有名。
最终三峡工程成为了重庆直辖的直接诱因:三峡移民有70%属于四川管辖,而属于四川管辖的库区中80%都属于贫困县。然而四川面积太大,省会成都又相对偏西,所以对川东地区的辐射力有点远。事实上中央最初的设想还不是设重庆直辖市,而是设立省会在湖北宜昌的三峡省。三峡省的构想范围包括湖北宜昌以及四川的万县、涪陵、黔江(皆为地级),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当时三峡省的筹备组都成立了,但考虑到三峡工程作为国家级的百年大工程不宜操之过急,所以中央在经过认真权衡之后于1986年5月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
在三峡省筹备组被撤销后重庆直辖这一方案开始吸引中央的目光。当时全国十大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只有大连、青岛和重庆。重庆是四川第二大城市,在经济上又是计划单列市,各项经济、财务指标容易与四川省划开,不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将重庆设为直辖市可以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从而带动川东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重庆市和万县市、涪陵市的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2/3以上。设立重庆直辖市,将移民工作统一管起来,有利于国家对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政策的落实、资金的统筹安排和管理。
原来的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交接处的数十个县大部分都是贫困县。重庆与西南各省和长江上游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以重庆市为中心,川、黔、滇三省部分地、市参加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多年来的工作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设立重庆直辖市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直辖后通过重庆的总体招商、采购的扩大和路网的建设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四川省由于所辖人口过多、行政区域过大给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汉末三国、中晚唐等历史时期东川地区和西川地区就曾多次分立。
重庆直辖后可以作为中心城市带动原川东地区的发展,而四川也可以在重庆直辖后集中精力抓好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在重庆正式直辖之前国务院已于1996年9月批准:四川省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委托重庆市代管。当时重庆为解决管理农村人口多、面积大、移民任务重的问题陆续增设了移民、扶贫、农业和农村工作机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重庆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管理原川东地区的万县、涪陵、黔江等地的移民、农村等工作的经验,从而得以在正式直辖后尽可能少走弯路。重庆直辖的条件就此变得日益成熟。
最后重庆直辖还有国防安全上的考虑:我国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一旦在爆发战争的状态下这些地区恰恰是最先受到威胁的,所以我国需要在国防布局中在西部大后方打造一个战略支点。重庆地处内陆盆地,多面环山。这里曾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使其在交通上的优势得天独厚。重庆作为当时西部最大的城市有着门类齐全的机械加工、机电产业等产业体系,重庆周边地区还有着丰富的煤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所以将重庆升格为省级行政区既有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又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在国防上打造西部战略支点。
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的重庆直辖市只包括今天重庆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不包括今天的涪陵、黔江、万县等地。然而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原因之一就是推动三峡工程建设,而当时的川东地区恰恰正是三峡工程所涉及的重要地区,所以涪陵、黔江、万县等地也就被划归重庆管辖。这实际上使重庆相当于拥有了一个中等大小省份的规模,所以当时也有人主张将当时的重庆市与川东地区的涪陵市、万县市等地从四川划出来合并为一个省。中央认真权衡后认为:设省后重庆作为省会城市与省机构重叠,也不利于发挥它在长江上游和我国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所以最终决定设为直辖市。
纵观两千余年四川、重庆的合与分其实都是建立在国家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央之所以设立重庆直辖市主要是基于推动三峡工程建设、促进川渝经济发展以及国防战略上的考虑。如今的四川和重庆虽然从行政区划上分了家,但说着同样的方言,地方剧种和菜系也几乎一模一样。川、渝两地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曾共同经历过安史之乱、宋蒙战争、湖广填四川、出川抗日等重大历史事件。两地的分分合合是历史发展趋势所致:在行政区划上分家不代表需要切断历史上的人文地缘联系,两地人民应该携起手来为国家的发展和更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开玩笑了,重庆能成为直辖市,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我来简单谈谈重庆为什么能够成为直辖市?欢迎大家补充!
1、重庆经济基础良好
重庆的GDP全国排名前五,其实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大家要知道,重庆曾经是战时陪都,当时为了保护中国的民族工业,中东部沿海的很多大型工厂、企业、人才都曾经西迁入重庆,这也为重庆的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重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交通极为便利,这也是工业发展必备的重要条件。
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
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差异大。改革开放后,东中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率先发达起来,进一步拉大了中西部的差距。
为了让西部的经济尽快迎头赶上,缩短地区之间的差异,需要有一个大城市带动。而重庆,有幸地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点,被选为直辖市,也得到了政策上的诸多倾斜。
3、解决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问题
我们知道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工程,占用的土地面积自然非常的大。这就导致了上100万的人口需要搬出三峡库区,这么多的移民,如何安置呢?
这就需要一个超大的城市来安置!恰好,重庆作为该区域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上佳之选。
因此,重庆能够成为直辖市,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啊!你觉得呢?
重庆直辖的两个根本要素:重庆本身是发展不错的大城市,四川体量巨大,且有成熟的省会成都!重庆直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扶贫!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做着直辖梦,想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直辖市,省级城市,就是中国城市的最高级别,也就成了众多城市的追求。而重庆市,是近几十年来唯一成功设立的直辖市,也就成为了各城市纷纷研究的标杆,重庆为什么能直辖?
首先,重庆本就是中国几大城市之一,民国时期,抗战需要,甚至短暂担任过国都。建国后也被确立为直辖市,只是后来区划调整,划入四川,但仍为副省级城市。和省会成都级别相同。这是重庆本身就具有直辖的实力。
其次,四川省体量巨大,重庆直辖前,整个四川省人口过亿,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面积也超大。为了管理的需要,四川省有分出一部分区域设立省级管理单位的需求。
第三,四川省会成都足以担当省会责任,重庆和成都待在一省之内反而主次不分,对于强省会的发展并不利。
第四,重庆的直辖具有明确的任务:扶贫。重庆直辖时,划归了重庆巨大的地盘,重庆虽是一市,实际上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却是省级的体量。重庆市内除重庆主城区外,经济发展并不太好。划归重庆,具有给重庆明确的带动片区发展的扶贫重任。重庆事实上也是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
因此,重庆的直辖是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他城市要想升级直辖,不仿对照上述四条,看是否可走重庆道路!
主要原因,还是促进重庆这个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重庆成为直辖市,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重庆曾两次直辖:国民政府时期,重庆为陪都,也是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院辖市),同时也称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4年,重庆先为中央直辖市,后改为西南行政大区直辖市。20世纪60年代的重庆,虽然不再是直辖市,但仍然是四川省甚至整个西部地区最好、最大的一个城市。
20世纪90年代,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又是军工企业比较多的城市,进入改革的困难磨合期,一下子出现几十万下岗职工。与沿海地区甚至成都相比,重庆落后了。当时重庆很困难,经济发展上不去,老百姓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稳定。
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中心成都,一个中心重庆
1985年1月19日,小平同志在参加了广东大亚湾核电厂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李鹏同志,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当李鹏说“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同志提出,“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中央正式酝酿设立重庆直辖市是1994年。1995年中央派人到四川进行调研工作。1996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了重庆市改为直辖市的方案。
天时地利人和。
1.修三峡工程产生的移民100多万90%都在现在重庆辖区内,需要一个同意的协调机构来完成。
2.开发西部需要一个支点,重庆是西部唯一具有水陆空通道的大城市。
3.重庆本身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4.原四川省人口太多,平衡发展压力大。重庆直辖后,虽然四川减少了财政收入,同时也把落后的原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和黔江地区的负担剥离了。
总之,目前看来重庆直辖是一步好棋。
1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2安置三峡库区移民3四川人口太多面积太大,省会城市影响力有限无法兼顾各方面
重庆最近的一次直辖,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的四川太大,二是三峡工程的需要。
重庆最早被设为直辖市的源头来源于邓小平同志,1985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后,提出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以解决“面积太大、人口太多、不便管理、不便发展”的问题。
其中一个省以成都为中心,另外一个省以重庆市为中心。当时的四川拥有56万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这几个地区。
人口众多,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在97年之时,四川将近8000万人口,重庆两千多万人口,管理人口超过一个亿,比中原的河南,南方的广东人口还多。
拥有大小县城200多个,其实非常的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理由,开始逐步想把四川分成两个省。
二就是三峡工程的原因,当时因为三峡工程,要移民上百万人口,搬迁多少企业,学校,医院等等,很多工作,一级一级的下发,很耽搁事情。
本来是准备想成立一个三峡省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考虑还是层级过多的问题。最后就是为了减少层级,让中央的政策更好到达地方,只成立市,这个市就是高级别的直辖市。
等到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重庆市的直辖工作就正式展开了,到97年3月14号人大同意,6月18号重庆市挂牌成立。
总结起来就是四川太大,成都一家不好带动,分成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各自带。然后又因为三峡工程的原因,为了减少层级,成立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