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三年了,也许是进入知天命之年,很容易回想起往事,也许是子女逐渐成人,切身体会到了做父母不易,也许是身边内卷躺平已司空见惯,内心更加怀念过去的岁月,总之,这两年,每每想起父亲,父亲生前的一幕幕就不由自主浮现眼前。 父亲是一个刚正不阿,乐善好施的人,父亲出生农村,在农村经历了大集体、大包干、土地流转等不同时代,在我们老家当过生产队和大队干部。父亲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我们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经常来串门聊天,记得最清楚的便是一个村民小组里的老刘,老刘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我家串门,他的时间把握的很准,总是第一个到来,和父亲聊聊东家长西家短,在聊天的过程中一根接一根抽烟,小时候老家是大通大炕,有时我爬在炕上看热闹,他们聊天的时间一长,屋子里仿佛已人间仙境,烟雾缭绕什么也看不见了,记忆中最清楚的是冬天父亲起床后第一件事是把炉子的火弄旺,然后开始熬砖茶,他们边聊边喝着老砖茶,有时老刘会帮着老父亲干点杂活,在我的印象里,一年四季只有在他外出生病的时候,来我家基本是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还有邻社的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姓徐,他黑瘦弱小的脸庞永远戴着一顶耷拉着帽沿的脏兮兮的黄军帽,每天都是拄着拐杖从八百米开外的家里一瘸一拐蹒跚来到我家,几乎从不缺勤。一个大队里还有几个在当地比较知名的匠人和老者,总里隔三差五的来和父亲聊天,他们说着最接地气的话,拉着最切实际的家常,有时直到晌午才会依依不舍的回家,当然,大人们习惯了和父亲的这种交流方式,那时候一个居民点上,父亲在的日子里,我们家里是最热闹的。
父亲农村生活的时候是我的童年少年时光,儿时的游戏终生难忘
父亲有着一头浓密的头发,高大的个子,走路带风速度很快,平时总是烟不离手,喝着浓茶抽烟看报或看电视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有记忆的时候,父亲20多岁,那时大集体时代,他是生产队长,想起那时候的时光,不由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孟效的一句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父亲年轻时给我的印象是意气风发,雷厉风行,在我心中是非常能干,那时候,我所在的生产队在父亲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在全县都很有名气,我们那个生产队经常有人来参观,那时生产队里有养猪场、豆腐坊、饲养场、鸽场、磨面坊、小酒坊,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曾经来到了我们生产队,并在一个简易的大礼堂里进行了乒乓球表演比赛,礼堂里围的水泄不通,但高超的乒乓球技艺激发了全场人的热情,我是第一次看打乒乓球,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深深喜欢上了乒乓球这项运动,现场会之后,父亲就用木板给我做了个简易的乒乓球拍子,在我上小学的几年里,这只拍子和我形影不离,只是小时候打乒乓球没有正规的案子,我们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可以说把资源用到了极致,哪怕是一个茶几、一堵墙、一条木板,都能将这项运动搞起来。父亲年轻时候也是我们那个大队第一个去北京、去大寨的农民,记得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了一个有插图的笔记本,在当时是无比珍贵的礼物,插图是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让我爱不释手,和笔记本一起带来的,还有一瓶白兰地酒,我们小时候吃个水果糖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所以父亲把白兰地倒上让我们偿的时候,感觉尽管有点辣,但也甜,竟然喝了好几杯,那种幸福感也是从未有过的,父亲看着我们脸上油然而生的满足的笑容非常灿烂。有几张珍贵的照片,从相框到相册再翻拍成电子版本,一直保存着,那时候我上小学三年级,生产队来了个记者,父亲陪上采访,中午在我们家里吃饭,饭后,记者提出给我们照几张照片,当时我是高兴坏了,那可是70年代,我们换上了相对而言最新的衣服,精精神神的配合记者照相,记者没过几天就把洗好的照片送来了,从那时起,我有了第一张单人照片,我们家有了父母亲、我妹和我的全家福照片。
父亲给我带来的不只是人生,还有对人生的品味
俗话说严父慈母,重棒出孝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既有亲和的一面,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时候,父亲年轻时,对我最严厉的一件事,也让我懂得了敬业和责任,那时候我上小学,除了作业本,草稿子纸都是用了又用,一张纸正反两面写到没一点空闲为至,有一次,我看到家里有一沓沓本子,心想一面尽管有字,但反面空白,当作草稿纸正好,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拿到学校,还给同学们分着用,过了两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院子里围了很多人,父亲脸色很难看,问我拿没拿队里的工分册,我才知道我犯了天大的错,当时父亲把我狠狠地揍了一顿,直到生产队好多人劝阻才停下,那时候生产队的会经常在我家里开,晚上跟大人一起开会是常事,听到大人们经常会为工分的事讨论争论,因此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后来自己工作上了,也真正体会到父亲年轻时的那种事业心责任感,公家事情至上的情怀。
父亲有竹子的气节,在少年时也让我有了奋斗的方向
父亲一生当中思想总是能紧跟形势,七十年代末当了几年大队长,把大队的文体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每年都要请县文工团给群众唱几天大戏,大队里排练的秧歌走家串户,每到春节就热闹非凡,耍狮子、踩高跷、舞汉船深深的留在了童年记忆之中,也给那个时代我们几代人的童年少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你看不惯的事,也有看不惯你的人。父亲性格刚直,公道正派,在工作中敢说敢做,又不喜欢奉承做假,时间长了,难免会得罪人,对看不惯的事和人直言不讳,在我后来乡镇工作的经历中也深有体会,在你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做好,呕心沥血取得了成效,看到希望的时候,事情往往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变数,一旦面对这种变数,人的心态就有好多种表现,看得开或许能别开生面,看不开就会进入死胡同,记得有这么一段话,茶不过两个姿态:沉或浮,饮茶人不过两种动作: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父亲就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改革开放之初,父亲因为不喜欢明争暗斗辞去了大队长职务,回到家的父亲先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家里置办了钢磨,后来农村钢磨多了,又和别人开了一个煤场,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头脑特别灵活,80年代,在农村,我们家最早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买了一辆幸福250摩托车,买上了洗衣机,双卡录音机,这些在当时的农村都是富裕的标志,父亲很喜欢热闹,自从有了电视,家里就门庭若市,每天下午吃过饭,院子里就围满了从各生产队来看电视的人,父亲总是把天线调好,一直到最后一个节目结束,屏幕出现黑白雪花,最后几个人不舍的离去,才关掉电视电源,打扫卫生就成了母亲和妹妹的事,那几年几乎天天如此,后来,居民点上多了几台电视,来家里看电视的人才少下来。我小学毕业后就到县一中上初高中了,住校生为了省钱,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个村上的同学轮流回家,然后从老家把一周的馍馍带到学校,我每次回家,家里总是想方设法做一些好吃的,每次回校要到村头公交车停靠点乘车,父亲总是亲自把我送上车,年复一年,直到高中毕业。人的一生,眼泪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选择,只有回不了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高中毕业后,我面临着很多种选择,父亲非常尊重我的决定,在兰州气象学校上学的两年,父亲会写信和我交流,那个时候,对父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了父爱如山,厚重而深远,家里日子再紧,都要省下供我上学,父亲对子女的爱总是埋的很深,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对父亲的怀念就越来越深,经常听到一句话,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不同。从成家立业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在那个时代父亲是成功的,从生产队干部到大队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家乡、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在农村群众去县城的少,去省城的更少,能到首都北京就是很荣耀的那个年代,父亲在老家是很有见识的了,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家庭儿女都在他的教育下走出了农村,改变了家族命运,从那个时候起,家乡走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回到老家,尽管居民点依旧,面貌依旧,隐约涌上心头的浓厚乡愁外,已经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父亲一生都在不止步的努力,现在生活在城里的人三代内都曾在农村
父亲年富力强的时候,性格非常刚毅,为人正直,因此,上面来的干部都愿意和父亲打交道,工作上也爱找父亲交流,父亲为了公家的事情可以说做到了无私奉献,经常是公而忘私,记得小时候,常常有工作队到农村开展各种专项工作,家里经常有各级干部来吃饭,这给我母亲增加了不少负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时候物质条件差,母亲总是埋怨父亲,但父亲还是经常带人到家里来,埋怨归埋怨,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装足父亲的面子,让一波又一波吃饭的干部对我家里的家常饭留下念想,多年以后,我参加工作遇上一些"老前辈",一问父亲是谁,都会说起那时候在我家蹭饭的情景,也说出了一些真心话,尽管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多,但都喜欢和父亲打交道,这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七十年代后期,当时的县委副书记薛建章到我的老家蹲点,在我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后来,他调任甘肃省环境监测站站长,还邀请父母亲去兰州和西安游玩,提供了很多方便,老一辈干部对群众深厚的真情实感在薛书记身上我感受颇多,也油然而生敬意,在他的回忆录中还全面叙述了在农村生活的那一段生活,在他的一生中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回忆终究只是回忆,它只代表一段过去,一段历史,回忆再美也只是曾经,告别过去,期待未来。1997年,我也当了父亲,儿子小时候在老家由父母亲带,3岁时要上幼儿园,家里的事情全都落在了父亲身上,当时父亲坚持让母亲到县城帮我们带小孩,那几年父亲在家养猪,承包地还要种,每天还得自己做饭照顾自己,现在每当想起这些事情,心里还是很难受,父爱如山,再大的压力,父亲都默默的承担着,2005年,组织安排我到乡下工作,妻子又在种子公司工作,一年四季经常下乡,当时,儿子要上小学,家庭压力大,父亲毫不犹豫的和母亲彻底处理了家里的房屋,到县城来打消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安心上班,从那时开始,我在乡镇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一步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07年父亲意外的查出了阻塞性肺病,经多方医治,坚持了两年多,09年还是离我们而去了,直到现在,我都感到父亲还在我们身边,熟悉的音容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兰州陆军总院住院的日子,我经常在黄河边沉思,不由得思绪万千,一幕幕往事不由自主浮现眼前,在那些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一个生产队乃至一个大队的同龄人都享受着其乐融融的童年,玩着玩着闹了,但很快又好了,一大群孩子一起在渠里河里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几个人头挨头看连环画、小人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父亲的身影,父亲爱逗小孩玩,看到我们一群小孩玩,总是挂着让人难忘的笑容,那时候冬天雪很大,每当下雪的时候,父亲就在院子里扫出一片空地,洒上一把玉米,用一个木棍支起一个筛子,然后用一根绳子拴住木棍,绳子另一头通过窗户拉到屋子里,窗户正好在炕的一头,我们几个孩子就聚到一起,目不转睛的盯着院子,等麻雀落网,在我的记忆中,每次都没有落空,抓到的麻雀几个小孩用细线拴好追赶着玩,大多数时候,抓的麻雀都被放飞了。父亲也会做饭,大集体时候,父母亲都要早早上工,我小小就学会了架火煮粥,一般都是小米或黄米,很少吃到大米粥,有一次,父亲给我们做了-顿米饭,做的蒜苗炒肉,留下了童年味道,久久难忘。父亲早早就明白了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上小学时我有过一次逃学经历,父亲知道后,他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把我送到了学校,并且给老师交待要严格管理,抓紧我的学习,自那时起,老师对我管的更严,也是从那时起,我再没有过放弃学习的念头。父亲是个毅力很强的人,只要认准的事从不回头,他总是能紧跟形势,做成一件又一件事,在家乡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但有一个不良习惯也是伴随了他一生,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烟不离手,有时半夜醒来还能看到他抽烟的背影,小时候,看着大人抽烟的姿势很酷,很羡慕,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那样,后来明白了那是一个不良习惯,坐在黄河边,想着想着,泪水已经是流到了嘴边,嘴里咸咸的,心里苦苦的,脚步已经非常沉重。细细品味人生,父亲离开我的十三年里,我尽管尽力而为,不断提高进取,但还是没有悟透很多道理,也没有得到高人指点,总是在默默努力,只想着把每件事情都干好,追求完美,对前方的路没认真去思考,有时直来直去不知拐弯,明事的知道是正直,不明事的就有了各种想法,现在明白了,但有些机会也错过了,其实人海茫茫,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好心态拥有好身体,三年五年看不透,三十年五十年放眼观望,笑看人生浮华,不过匆匆过客。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父亲都称得上是一个好人,帮过不少人的忙,但都忘了
逝者已逝,父亲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是留给后辈的永恒财富,眼泪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选择。只有回不了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生在物质丰盛的今天,生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生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今天,我们和我们的后辈一定要继承好家族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精神家园,不怕山高路远,一定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怕事难情急,一定要谋定而后动,不随波逐流;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我们的人生必须励志,不励志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一样;人的一生,有各种各样的结果,不论在哪个阶段,任何地方,人必须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只有主动去适应各种环境,学会在不同环境中立足,才有机会求得发展;把人生拉长,就人的一生而言,如何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尤为重要,做事可能有一定规律和规矩,有内因和外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些结果也是相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人最根本的是德性,每个人都有喜欢不喜欢的人,每个人也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只有为实现目标奋斗不止,一步一步提高自己才是硬道理,只有成功的人生,才会是见自己想见的人,做自己爱做的事,走自己坚持的路。
父亲的一生告诉我们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