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岁月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如同蓝天尽头的一片云,沧海远望的一叶舟,睡眼朦胧的一个梦。
没有耀眼的光辉,没有绚丽的色彩,更没有振聋发聩的惊世骇俗。尽管如此,却给我留下了历久弥新的记忆,心驰神往的恬然与温馨。故乡,那皎洁的月亮;童年,那祥和的烛光。
那是一段清贫的岁月,那是一段冰乍融春初萌的岁月,那是一段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孕育出了满腔热情,不务虚名,不谋私利,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梦想,默默奉献的一代优秀炎黄子孙。
在这一代优秀的人群中,使我魂牵梦萦,倍感亲切和崇敬的是我的那些小学老师。岁月已经非常遥远,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暖人身心。
我已年逾古稀,他们又是我的前辈。遐思,展开飞翔的翅膀。遥望着故乡的月亮,追赶着心中的烛光。洗刷去年轮的印痕,穿越过岁月的云遮雾障。眼前浮现着那些朴实文静,又朝气蓬勃的身影。
您是郭爱文老师,是我学子生涯的第一位师尊。您教我们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整整带了我们三年。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您是朴实无华,和蔼可亲的。但是,作为一名有文化的知识女性,您在大家心目中,又是新奇的,可敬的,与众不同的。
当时,拥有数千人口,偌大的一个八公桥镇,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在旧社会读过私塾的老学究之外,很难再找到识文断字的人了。您作为一个女性,能识文断字,还可以当老师。难免令人惊叹,赞赏!
还有您的发型,齐颈,浓密乌亮,梳理得一丝不乱,两鬓别着亮晶晶的发卡。今天看,是最普通的妇女发型了。在当时的八公桥镇,可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于是,大家把您的发型,称之为漂亮洋气的“剪发头”。
那时镇子里的小女孩,头上都是蚂蜂翅小辫。未出阁的青年女子,额前有刘海儿,脑后梳着一根长长的大辫子。女子出嫁,便把那根辫子盘在脑后,梳成发髻,再用一只黑丝线做的发网,把发髻网起来。到了老年,头发稀少了。脑后乌亮的,烧饼大的发髻,变成了灰白的,鸡蛋大小的小纽纽。发网失去意义,弃之不用。老太太的发髻不再称之为发髻,而称作“唐紐儿”。
您那秀美,飘逸,又简洁,洒脱的发型,令大家赞许,也让少妇长女们竞相效仿。还不到半年时间,除了那些“蚂蜂翅”依然精神抖擞地在小女孩头上支棱着,那些鸡蛋大小的“唐紐儿”依然顽固地在老太太脑后揪揪着之外,那些青春少女的大辫子,中青妇女带网子的发髻,渐渐地淡出八公桥镇,被您那洒脱飘逸的剪发头取而代之。
令大家感到新奇的还有您的服装,与当时流行的农村妇女的衣服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春夏秋冬,棉衣单衣,农村妇女的上衣一律是偏襟的,人工缝制的。衣料,也是手工的老土布。显得粗糙而笨拙,更谈不上形状和线条了。而您的服装是对襟的,布料和缝制都是机制的。款式新颖,剪裁合体,简洁明快,质地精致细腻,把浑身的线条勾勒得优雅袅娜。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更是如此。有了美好的样板,便会学习模仿。
当然,您更让大家敬佩仰慕的是温文的气质,宽厚仁慈的教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性格,以及爱清洁爱美丽的良好习惯。您的气韵,发型,衣着的确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您和大家的感情却是亲密无间的。对于您的学生,我们这些农村少年儿童,您是老师,也是长辈。因为您的女儿郭素星,就是我们的同班同学。对于村民,我们的父母,您是他们敬慕的文化人,也是他们贴心知心的好姐妹,好朋友。您向学生传授着文化知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行,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村民传播和熏陶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神圣使命和优秀品质,在您身上,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难忘啊,我平生以来的第一堂语文课。您让我们打开课本,第一页,是一面鲜亮的五星红旗。您向我们讲“五爱”精神,讲如何做一个好学生。第二页,是毛主席的彩色画像。您向我们讲毛主席的故事,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难忘啊,您教我们学习的语文第一课课文,“开学了”;第二课课文,“我们上学”;第三课课文,“学校里同学很多”;第四课课文,“老师教我们,我们用心学”……就这样一课又一课,引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
难忘啊,您那慈祥甜润的嗓音,您那熟悉亲切的身影。课堂上,您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板书娟秀,朗读抑扬顿挫,讲解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下课后,您喜欢抚摸着我们的头发问长问短。问我们的学习,问我们的家庭,还要检查我们的个人卫生。尤其对我们男生检查得特别仔细,不仅看脸蛋儿,还要看指甲和脖颈。放学后,星期天,我们在镇子的街头巷尾,经常看到您轻捷端庄的身影。您就像春天里一只辛勤的燕子,依然在忙碌着,操劳着。您在走访学生家长,也在和村民交朋友。您把社会的文明进步带给村民,村民向您呈现的是一颗淳朴善良热忱的心。在我的记忆里,您的音容笑貌,已经和故乡三月的熏风,朦胧的月光融和在一起,和刻骨铭心的乡音乡情乡愁融和在一起。
难忘啊,十年后的那一天。那时,我已经在安阳市一中读高二了。放暑假,我在回家乡的路途上遇到了您。您依然那样端庄秀雅,依然那样精神抖擞,依然那样慈祥和蔼。只是您乌黑的鬓发,间杂了几茎银丝,在您眼角旁,增添了几根柔细的鱼尾纹。您已是年逾不惑,往半百奔的人了。得知我在省重点高中读书,您高兴地鼓励我,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您说您依然在八公桥完小教着一到三年级的语文,依然担任着班主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如同春蚕,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农村的小学教育事业。您好像蜡烛,耗尽青春和生命,去温暖农民的心,去点燃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去照亮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烛光比不得明星皓月,显得微弱,低调,甚至默默无闻。但是,众多的烛光汇集在一起,堪比辉耀大地的太阳。一个人,由小学到大学,需要多少支烛光啊!再卓越,再灿烂的人生,没有那一支支烛光的辉映,也会变得黯然无光。
那遥远温馨的烛光,那众多的可亲可敬的笑貌音容。
您是王富荣老师,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您教我们的算术和音乐。您中上等个头,身材匀称,相貌英俊,举止洒脱,是全校公认的美男子。你不仅向我们传授知识,还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笑声。
每当看到您,我们就感到心情欢愉,精神振奋。因为您总是满面笑容,一副充满自信的样子。
您的教学,很有个性和特色。您特别喜欢用歌声代替枯燥的说教,即便给我们上算术课,也让我们先唱一首歌:“大家都快坐好,看谁做得最好!啦啦啦,我们上课了!”您用歌声教育我们爱学习爱劳动:“红公鸡叫咯咯,抓抓脸蛋儿笑话我。笑我不学习,笑我不干活。只知道伸手要馍馍,羞也羞死啰!”
您特别崇拜周总理,给我们讲周总理的故事。讲周总理在对敌斗争中和外交场合的机敏和睿智,讲爱国主义精神,讲领袖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您教我们的这首儿歌,已经六十余年过去了,依然耳熟能详:“花喜鹊,叫喳喳,周总理访问到我家。娘做饭,爹沏茶,我把板凳儿拿!”
您语言幽默,说话风趣,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记得我们由四年级升五年级,亦即由初小升高小考试,您监考算术。正值盛夏,同学史凤宝伸了个懒腰,打了哈欠,有些犯困。您给他含了十粒仁丹,使他倦意顿消。您笑着说:“十粒仁丹,送你上高级班。”后来,这件事在同学中成为趣谈。
升入小学五年级,进入高小,我们感到自己突然长大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功课增多了,除了语文,算术,珠算,美术,音乐,体育外,还增加了自然,地理,历史等课程。那些奶声奶气的儿童歌曲,渐渐远离,那些韵律悠扬,感情真挚热烈,令人心潮澎湃的歌曲,使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风靡全国的《我的祖国》《我们新疆好地方》两首歌,曾让我们如醉如痴。向我们教唱这两首歌曲的就是您,我们五年级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和音乐课的李菊英老师。
当时您芳龄十九,走出师范学校的大门才一年时间。学校领导凭什么把班主任的重担,压在您这位全校最年轻的女老师身上?凭的是您对小教工作的无比热爱,凭的是您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凭的是您对工作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凭的是您天资聪颖,作风细腻。您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回报了学校领导的慧眼。
那年,学校尝试对小学生实行“四集体”管理,即集体学习,集体劳动,集体吃,集体住。前两个“集体”是没问题的,后两个“集体”动机和愿望是美好的,实行起来,显然脱离了农村实际,也不符合学校人力财力和管理能力情况。所以,勉勉强强支撑了一年,便中止了。
这一年,学校领导是紧紧张张的一年;李老师您,则是最劳心费神的一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们倒无忧无虑,是充满新奇和快乐的一年。
您要给我们上语文和音乐课,要组织班务活动,还要继续走访学生家庭,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白天,您依然聚精会神地给我们授课。夜晚,您备完课,拟妥教案,还要去察看宿舍。
我们男孩子,爱动爱热闹。晚自习后回到宿舍,又说又笑,闹个没完没了。到了九点半钟,您会准时来到宿舍,看着我们一个个钻进被窝,然后帮我们把灯熄灭。那时镇子里还没通电,用的可是煤油灯啊!
到了夜深人静,您拿着手电筒,还要再来我们宿舍一次。帮睡觉不老实的同学盖被子,轻轻唤醒有尿床毛病的同学及时起来小解。无论风雨交加,还是大雪纷飞,您每晚准时来我们宿舍两次,是雷打不动的。
多年后,当我们小学同学聚会,忆起往事,念叨起您时,有同学说当时的您如同慈爱的母亲。心情可以理解,比喻似乎不妥。因为那时您还是一位刚走出师范学校大门不久,尚未出阁的大姑娘呢!
您那飘逸的秀发,弯弯的黑黑的眉毛,大大的,温柔美丽的眼睛,红润的满月一样的脸庞,匆匆走路时快捷袅娜的身影,银铃一样的笑声,悠扬动听的歌声,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我读初中进了县城,读高中去了安阳市,接着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再也没机会见到您。所以,在我记忆里,您永远是一位年轻漂亮,满腔热忱,朝气蓬勃,可亲可敬可爱的乡村女教师!
我小学的最后一个班主任,是您,陈澄清老师。您教我们语文,是您亲手把我们送进初中的。您个子高高的,匀称而健美,是学校篮球队的骨干。您是山东人,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八公桥镇附近的一个小型村庄任教。后来,成立八公桥镇完小,才调到镇里来的。还不到而立之年,您对乡村小学教育,已经积淀了相当深厚的实践经验。这大概也是学校领导让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原因之一吧!
篮球场上,您斗志昂扬,龙腾虎跃。日常生活中,您文静沉稳,不苟言笑。有的老师说,班主任应有一张婆婆嘴。可您不是,您对学生观察得很细,但嘴却不碎。您基本上不太当众大声训斥学生,对有过错的同学,您喜欢用温和睿智的目光去询问和触摸他的心灵。直到他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悔之意。您方亲切一笑,说,马上就是初中生了,可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幼稚不懂事了。
您酷爱文学,尤喜小说与诗歌。课余时间,您和我们聊天,聊得最多的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学大师。在诗人中,您最推崇的是李白。谈起李白的诗,您就津津乐道。说起李白的故事,素常不苟言笑的您,也会谈笑风生。对古典小说,您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您向我们聊写作,也聊人生。教育我们向唐僧师徒学习,走正路,修正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准了奋斗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像孙悟空那样,一身正气,浑身是胆。既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又善于动脑筋,充满聪明和智慧。您还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告诫我们,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碌碌无为而羞愧”。今天,当我以古稀之年,回首您的谆谆教诲时,更感悟到“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深切涵义。
六年小学结束了,那一支支温馨明亮的烛光,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伴随着我的人生,净化滋润着我的灵魂。老师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他人,也照亮着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讲文明,素质高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所谓社会的灵魂,其实就是构成这个社会人群的总体灵魂。文明美好的灵魂,构成文明美好的社会;野蛮丑陋的灵魂,构成野蛮丑陋的社会;没有灵魂的群体,便构成行尸走肉的社会。小学教师,在众多的灵魂工程师中,担负着启蒙打基础的神圣使命。万丈高楼平地起啊,基础如何至关重要。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蜡烛之所以能照亮他人,照亮社会,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由光明构成的。光明耗尽了,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就拿我的小学老师而言,他们高尚的情操,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就常引发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慨!他们当中,不少是外地人。是千里迢迢,远离自己的家乡,甚至离开繁华的闹市,来到我的家乡,这个豫北偏远村镇,献身乡村小教事业的。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悄然间,朝霞化为夕阳。尽管已是鸡皮皓首,遥望故乡,遐思悠悠,仿佛又回到童年。那一支支闪着深情泪花的烛光,虽然迷蒙遥远,那一位位启蒙恩师温馨慈祥的目光,却依然令我惶恐不安。因为总感到,手中还有一张未写完的考卷。
2017年5月17日草拟于上海长征大厦
2017年12月30日修改于西安融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