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国家的大学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提升排名,扩大影响力。
不少学院都希望变成大学。
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学院变成大学基本上都升了一级,两级甚至三级。
大学可以有二级学院,整个规模上去了,整个档次上去了,整个级别上去了。
因此,几乎所有的学院,都希望自己变成大学。
学院变成了大学,领导自豪了,老师也自豪了,学生自我感觉也会良好一些,好像身份立即不一样了,马上会高人一等一样。
学院变成大学,既有名又有利是个好事情,对现在的学院可以说几乎都想变成大学,都想升级,都想扩大规模,都想得到经费,都想成功成名,都想培养出来一大批精英人才,都想提拔出来一大批干部,都想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大学,这个梦想是好的,这个追求也没有错,但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够一哄而上,不能够随大流,去劳民劳力劳钱。不能够随大流,不择手段的去捞名,捞利捞钱。
大学原则上都比学院好,学院要升格为大学,一般是要达到一定的学生人数,同时也要配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还有设有的专业要比较齐全,这样才能申请,由学院改为大学。当然,有个别特殊性质的,也叫学院,但他并不比大学差。
为啥改名字为大学?一是可以招更多学生,更优质的生源;二者可以拿到更多的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支持;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否改学院为大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师资、在校生人数、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也应该取决于学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作用。比如襄阳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居然只有一所二本学院。这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但也是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扶持不够的问题。湖北省举全省之力建设武汉,高校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武汉。湖北省提出“一主两副多极”的发展战略,但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将影响经济发展。在教育布局上,应该提升武汉高校的水平,发展副中心城市教育力量,支持多极化地区职业教育能力。经济布局和教育战略的层次化才能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看到标题,我就猜应该会说到麻省理工,查不其然。
而我也想不厌其烦的再来多说一句:美国人不讲中文。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并不是美国人这么叫的,而是中国人这么翻译的。
麻省理工的学院英文是“Institute”,而我们所称的学院大多是“College”,你所举的北京电影学院的学院则称为“Academy”。
要说Academy,你可以看一下中科院的英文: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这么一来,你应该知道Academy的分量了。
而说到Institute,哈工大,北理工,都是大学,还都是985,但他们的英文都是Institute。
而至于College,哪怕是在美国,通常也是指主要提供本科教育的学校——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很有个性的Dartmouth College。实际上,美国的大学很多也是经历了从College到University的改名过程,比如NB闪闪的耶鲁,对,就是那个NB闪闪的Yale University,曾经也是叫Yale College。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主要提供本科教育并不意味着学校档次更低,因为专注也许更出色。
而对各国而言,实际上对应各个教育层级是有自己的习惯的,就如美国的College和英国的College通常就表示的层级不同(在特指时)。这里即有语言习惯的原因,也有教育体系的原因(比如法国)。
而在中国,对于高校的命名也是有一套规则的。而在这套规则下,我们可以大体认为“大学”比“学院”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叫“大学”还是“学院”实际是有多个维度来衡量的,比如某些高校很专业化的,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不够中国的“大学”标准,那么即使她在自己所在领域比较厉害,但也只能叫学院了,比如你举的北京电影学院。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类似北影这种专而精的学校并不多,那么“学院”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就是在教育层级上的了,比如是否拥有(或者有多少)硕士学士授予学科。而在中国这种教育体系下,仅有本科教育而能做到“出色的本科教育”这本身是不现实的,也因此,学院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档次比较低一些的学校了。
既然大家形成了对College的固有认知,那么摆脱这个通常象征教育层级更低的“学院”称号,自然就成了各高校追求的目标了,毕竟,这会直接影响到招生,而影响到了招生,那么,你懂得——我不仅仅是说钱,当然也包括是否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只有更好的生源,才更容易(而不是一定)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简单的说,除了少数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学院外,大多数情况下,叫“学院”的都比叫“大学”的差(如果我们从“大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因为如果你要拿大学生跟农民比种田,显然,上大学是远不如不上大学的)。
教育具体的规定。
根据教育部2006年9月28 日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和2006年9月26 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大学和学院的主要区别是。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1、大学之大不是大楼而应是“大师”。
2、大学制定人数标准,现在很多独立学院民办学院都超过这个数字。但设置研究生招生标准还是有必要。
3、现在国内普遍叫学院的似乎也不称呼为其院长,而是XX学院也叫校长,不知其来源?下设的二级学院也都称为为学院,难道是怕和二级学院长重名?以前的学院挺好下设系,可是系主任似乎都没有院长好听还是大吧?所以现在的系在大学二级学院中本来实为部、处、院级同级的,可是一些学校的系就是专业和教研室级别的更名。都是啥惹的祸?心里自知。
4、不管是大学还是学院,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和真正的人,才是真的大学。做学问需要的不是纠结这些虚无,而是踏踏实实回归本真的面对高等教育。
首先解释一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和我们和国内的学院是不一样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名字是翻译过来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院。(某种程度上,其实它类似于我们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另外,教育部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为大学,对于学院更名为大学,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对的。一方面规范管理,另外一方面也能避免学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误解。(大学命名以及原来的独立院校,很多高中生是真的吃亏上当误终身的)
第三、一些实力雄厚,在业内也很有名气的学院,不改名有的是保持传统,本身已经非常牛了,骤然改名,未必有利,也有的是因为学校走小而精的路线,人数达不到相关要求。(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协和医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少都有这方面的因素)
然后来说一说学院改名为大学,带来的好处:
从学院升格为大学,有三个最为显著的好处:1、学校层次和声誉会有很大的提高;便于学校扩大规模,引进人才。
2.相应的,各级主管部门将在资金、师资、学科、科研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级别不一样了(很多东西都要强调对等的,这就像什么级别的LD坐什么车是一个道理。)
3.学校级别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对于考生的吸引力也就增大了,那么就会意味着招生质量将提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以大学命名的都是本科院校,由于历史院校,也有部分以前的大专院校是以大学命名的。例如河南省内的开封大学、焦作大学,名字很高大上,办学条件也不错,但就是公办大专院校。
我看见别人拿麻省理工学院说事就觉得是弱智,人家原名是叫麻省理工学院吗?这还不是中国人这么翻译的,这作为例子没有任何意义,总有人喜欢拿这钻牛角尖,北影综合实力有多牛逼?一所学校能否评上大学看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某一个专业或某一类专业,只有综合实力达到了才能评为大学,如果一所高校只有一个专业或是一类专业牛逼,哪怕是这个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在中国它也只能是学院,因为一所大学下面会包括很多学院,每个学院根据命名可以知道它是对应的哪类专业,一所大学下分的学院由于专业大类的限制使得其综合实力一般,专业性强,所以叫 大学的 学院,比如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等,同理,当一所高校开设专业较少或是开设专业实力都很一般时,即使是一所独立的高校,即使有个别专业比较强,但是由于综合实力不强,依然只能称为学院,总之一句话:学院就是比大学的综合实力要差一些,说白了在国内,学院就是不如大学……
一般来说大学比学院好!从学院要升格成为大学是有很多条件的,比如 学生人数,师资上(教授100人以上,副教授300人以上,博士的人数,所占比例等等),硕士点,校企共建等等条件,全部达到要求后经过评估,通过后才能升格为大学!这样来看,大学一般比学院要好!
比如,学院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听起来是不是别扭呢!大学才顺口嘛,大学听起来都比学院更高大上嘛。
另外,一般一所大学里,下设的是二级学院,学院里,下设的是系,系里下设的是专业。如两所大学,一所叫“xx大学”,而一所叫“xx大学xx学院”,肯定前者更有大学气质吧……
所以,现在有很多当年学校成立之初取名为xx学院的大学现在想改名为xx大学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不是轻易说改就改的。毕竟还要看看这所学校的综合水平。一个人要改姓名都那么麻烦,更何况是一所大学更名了。
不好?为什么这么多人想改?这是迎合中国人的心理!上大学,而不是上学院!如果不好,你不批发就是呀?干嘛另一些人朝思暮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