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文学

以读研的方式为青春续杯,转眼间,杯中的时光又见底了。时间放下手里的镰刀,过去的一分一秒,一颦一蹙,都是它收割的庄稼。我清晰地记得加班加点做实验的场景,仿佛就在白天。在试验田里挥汗如雨侍弄稻麦,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与设备、仪器推心置腹。

原本以为做实验是最费力的事情,没想到是我低估了写文章的难度。第一次撰写要投稿的学术论文,内心难免有些紧张,生怕写不好,浪费了数据和心血。

从阅读文献开始,了解研究领域的进展,心中有数后,才开始动笔。花了一个星期写完初稿后,就在纠结和忐忑中把稿子发给了导师。忘了他是多久修改好发给我的了,只记得大到文字表述,小到一个标点、一个字符他都逐一做了批注。我在羞愧和紧张中改完后,又发给他,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没有问题才投出去。

因为是第一次投稿,导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操作、处理。半个月后,邮箱里收到杂志社的回复,审稿意见让增加一些数据。于是我又拖小伙伴下水,一起加班,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数据后,又连夜把内容改好发给导师。发过去时,已经是夜里一点多了,我心想着老师第二天能及时看到,也避免自己漏发。让我没想到的是,文档被接收的时间是夜里三点,改完发给我的时间是五点多。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眼睛看错了,后来又看了几遍才知道没错,确实是夜里三点。顿时,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的感觉让我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永不见天日。直到现在,我还在为当初的行为感到自责和不安。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太急于求成了,总想赶紧做完,却没考虑到导师已经上了年纪了,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后他需要的是休息。而我却凌晨发论文给他修改……

导师是传统的“慈父型”老教师,他对我们的管理也是“放养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不求上进。在我和小伙伴看来,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我们有更高的自律和自省要求。“无为而教”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培养模式。“无为”不是不作为,相对于言传,老师更喜欢“身教”,注重用行动告诉我们“师者何为”“弟子何为”“责任何为”。

论文如期见刊,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的辛苦教导和熬夜修改。

突然间想起当初本科实习选导师的时候,自己耍的那点“小聪明”,不禁笑出了声。是的,为了加大自己在双向选择中也被他选中的概率,我先是认真研读了他所有的研究论文,确定自己是否喜欢。然后,再“千方百计”搞来电话号码,在惴惴不安中编发了一条自我介绍的短信,最后用颤抖的手指发送出去。

等待中,我想起与导师为数不多的交集。那是大一下学期的农忙周,一个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六月天,我们班被分配到他的试验田里去插秧。老师也下田了,就站在我的右手边。他每次都刻意从靠近我的一边开始栽,但速度并不比我慢。这让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年幼时就上过手的我心生感慨,同时又羞愧不已。他并不为了赶进度而让同学们加快速度,过了一会儿他就会提醒累了的人就去田头休息一下,喝点水。或许同学们都不太好意思,毕竟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老师都没休息。我想这就是一种感召吧,大家反而干劲儿十足,提前完成了任务。

在走上田埂休息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闪现着布袋和尚的《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是的,我们从田里一直往后退。但是,每插一行,却都是一次前进,包括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休息,看似会影响速度,实则是一种驱动器。在大家纷纷走到田埂边时,他早已准备好了小酸奶和面包,让我们补充体力。还一个劲儿地说辛苦了。我从包里掏出劳动周的考核表递给老师,他在裤子上擦了擦手,然后在评分栏打了个95分,并写下“表现优异”几个字。

坚硬的土壤,长出柔情的庄稼;和蔼的老师,严肃的言传身教;细皮嫩肉的我们,渴望在劳作中锻炼出虎背熊腰……反差形成的美,在时间的酝酿下独具风味。我相信,对此记忆犹新的人,远不止我一个。

“欢迎你,我努力”。

这则回信一直留在旧手机里,它仍在时间的坛坛罐罐中持续发酵。

后来,我如愿以偿地进入刘老师的课题组实习,他给我分配的任务是关于双季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研究。试验地点位于江西省上高县,从早稻插秧开始,每个月老师都要带着我去一趟。我们通常都是晚上八点半从扬州火车站出发,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左右到达新余站,然后转大巴到泗溪镇上,最后搭乘一辆三轮,在颠簸中深入到一个叫曾家村的村庄腹地。

记忆中,老师睡得很晚却起得很早。我们的聊天,往往是从他问我饿不饿或者睡得好不好开始的。不管我的回答是什么,他都会打开那只二十寸左右的箱子,从中拿出水果或面包让我吃。每次都劝说旅途遥远,饭点会很晚。

老师并不健谈,或许他习惯了用行动去交流,而非语言。于是,我只能从不多的聊天内容和相处时的细枝末节中去了解他。也因此,我似乎读懂了他每一个举止背后的含义。比如下车前,他将床铺整理成上车时的样子,是在告诉我他对于素质的理解;比如邻座的陌生人借用充电线,他会毫不犹豫拔下自己的手机,将线递给对方,是在教我出门在外要热心肠,要急人之急;比如三轮车停下来后,司机露出狡黠的笑容,在原先谈妥的价格上多要十块钱时,他选择应允是在告诉我什么是体谅和度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年多的时间,我在老师身上重新温习并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因为,他用行动做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毕业在即,往事不可追,千言万语沉淀为一个谢字。但我深知,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落在纸上,一个“谢”字所能承载的少之又少。

责任编辑:龚蓉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上一篇 2022年6月3日 21:53
下一篇 2022年6月3日 21:53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