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百姓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当然,也关乎着经济发展水平。
如今走到街上,时尚界也可谓是“百家争鸣”,可观看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影视作品,却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总体上依旧有一种很难表达的共通性,其实,那叫做“的确良”。
那么,七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的确良”,为何突然消失了?因为它换了个名字。
“的确良”的开始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日子说起。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工业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吃穿用等各方面都赶不上几亿人改善生活的具体需求。
从一些老照片和老旧资料都能看出,那会的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生活的重心还是在于“吃”,能“养家糊口”的家庭,在当时都算非常不错了,纺织品也异常紧缺。
1954年9月,全国开始启动了棉布计划定量供应,各地也开始按照人头发放布料,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想要买什么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等等,都需要凭票去购买。
那会的国家,还缺乏对于天灾的也应对措施,就在一切看上去逐步步入正轨的时候,1956年我国遭遇了水灾,棉田也遭遇了减产,纺织品的供应越来越紧张,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强化“凭票买布”的措施。
那会规定:童装和五寸以下的布料按实收布票;蚊帐布料按两斤折收布票,蚊帐成品的顶布、边布和衣着都按实收布票。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布料不够,钱也不够宽裕,穿布衣得精打细算。
而且,棉布都会出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容易损坏。
“补丁”也就成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记,一般人家的孩子从年头到年尾都很难穿得新衣裳,爸爸妈妈穿旧了的衣服给孩子穿,而哥哥姐姐穿旧衣服就给弟弟妹妹穿。
百姓们穿的和吃的,都得依靠地里面长出来,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
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我们能不能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们穿衣服这么千辛万苦。”
“的确良”就是化纤的一种,早在50年代就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开来。
这种叫法听起来非常奇怪,可确实有它自己的由来。
这种面料,最先在广东地区流行开来,按照广东话的叫法,它有一个极为潇洒的名字:的确靓。
然后这种叫法被传到了北方,就成为了“的确凉”,大家却被这种叫法给误导了,因为穿上了“的确凉”之后并不会感觉到凉快,随后,人们就称呼它为“的确良”。
“的确良”穿在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良特点,不仅不吸汗不透气,可是它却非常好洗,干的也很快,比棉布更加结实,老百姓称呼它为:易洗又易晾,一件顶三件。
到了60年代,“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地区小批量生产,那会的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靠的也主要是进口。
北京生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等都是排队抢购的紧俏货。
有了市场和优点,国家才最终注意到了“的确良”,到了70年代,国家就开始花大手笔去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
在上海金山石化大厂陆续建成以后,曾是高档产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开来,正式走近了老百姓。
在1971年,毛主席来到南方视察。
途中,他利用起闲暇时间,和几位随行人员攀谈了起来,工作人员说,他们走访的时候,看到其中一位扎着小辫子的服务员说:
“我们昨天休息的时候到商店,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等了一个小时,才买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的确良’布,那种布做衣服还是做褥子都特别好,不仅质地轻薄,还有青春的味道,可惜就是太紧俏了。”
毛主席乐了,他知道百姓不仅有基本的穿衣要求,还有审美把控,他说:“百姓喜欢,那我们就多生产一些。”
这次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百姓的穿衣问题,他对周总理说道:“我从长沙回来的时候,了解到群众特别喜欢‘的确良’布,我们也要多搞一些才行。”
周总理考虑到现状,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生产化纤涤纶布的技术能力。”
毛主席接着说:“我们自己搞不了,就弄点国外的嘛。”
总理说:“好,主席说的,我们马上就招办。”
在1972年,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经过层层审定报送给了周总理,呈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的批示很简单:马上就办。
最后,各部门经过了多方论证,将四大化工化纤中最大的一套化纤项目建在了辽宁,辽宁方面马上提上日程,最终将项目建在了辽阳。
那会,走进辽化工地,随处都能听到紧张的广播声音: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
提出这个口号的,是辽化建设301部队26分队的副排长黄雪官。
他身上代表的,同样是一种建设精神:在1973年,黄雪官的胃病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出血的地步,由于病情恶化,连续动了三次手术,面对现实,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将要如何,而是如何战胜疾病,继续去工作。
时间走到了1975年年初,当部队的施工工作进入到了非常紧张的阶段时,他彻底在医院待不下去了,给医院方面打了一份申请报告,要求立马归队,医院无可奈何,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了,在出院证上写下了“全休治疗”。
1975年国庆节,在建厂指挥部组织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有同志大声朗诵: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
1979年1月,这里生产出第一批“的确良”纤维原料,再到1981年9月试车成功,总历时7年4个月,这里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
辽化每年能生产出7.4万吨化纤原料,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
这是非常惊人的,若是这里的化纤原料全部都被织成“的确良”,那么可以保障全国人均“七尺布”。
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无数个“黄雪官”奋斗下的结果。
“的确良”下的视觉冲击
“的确良”的出现,确实在“一瞬间”就改变了国人的审美。
遥想五六十年代,中国没有“时尚”的概念,颜色只有蓝、黑、灰三种,被外媒形容成“蓝蚂蚁”、“灰蚂蚁”。
“的确良”的出现,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竟然能有一种衣服,不会起“死褶”,还能如此鲜亮。
街头也逐渐产生了一种色彩,一时间,年轻人想要洋气一点,就一定会去省钱购置“的确良”布料。
70年代中后期,“的确良”就渐渐普及开来了,姑娘们穿上了碎花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男士们则更加喜欢“的确良”的衬衫,不少人还将下摆扎进了裤腰里。
在《北京日报》中,还能找到那个年代的回忆。
在1994年9月《北京日报》文章《回望那个年代》当中,就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条表姐舍不得穿的“的确良”长裤,一件妈妈的“的确良”上衣,让我凑足了行头,后来好多年,都是我炫耀和臭美的资本。
在广大农村地区,若是有人能够获赠一件“的确良”,往往也会珍藏起来,不到逢年过节,还舍不得穿。
最盛行的时候,“的确良”布料也非常抢手,很多商店刚刚进货,消息一旦出来,马上就会被抢购一空,为了买一块“的确良”的布匹,人们往往需要排队好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竟然还出现过柜台被挤碎的情况。
不过,在70年代,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企业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进行生产,而不是按照需求去生产。
进入80年代,一切就开始走向“焕然一新”。
这一时间段,棉花也走向了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的产量和60年代末相比,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
从1982年开始,国家也陆陆续续对一些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了供应。
原本无比金贵的布匹现在却“家家有余”,“的确良”也变得经济实惠。
1983年9月26日,《北京日报》也印发了《还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吗?》的内参。
记者在取得了大量市场一手材料之后,提出了取消布票的建议,到了这年的年底,商业部发了通告,宣布从这年的12月1日开始全国免收布票,到1984年也不再需要印发,通行了30年的布票终于走向了废止。
由于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绩,市场经济的背后也同样是生产水平的提高,当人们有了新的选择,那么一切就不一样了。
不过,“的确良”的记忆都停留在大家的脑海之中。
人们都觉得:“的确良”的衣服确实非常耐磨,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这种衣服很少被人穿破,穿到最后,也只是衣领的后面被磨破了一点点罢了。
可到了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种曾风靡一时的衣服种类渐渐走向了没落,成为了一段“短缺时尚”之中的特有记忆。
原因,也不难理解。
作为化纤面料,它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劣势。
和棉布相比,它最大的劣势就是其化工合成造成的弊端,在平日的穿着当中,“的确良”确实不会对人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一旦遇到干燥炎热的天气,那么这种面料就会产生静电,此外,它的透气性也很差,没有棉花制成的衣服舒适。
这就造成了,大家都渐渐感觉到,“的确良”冬凉夏闷,不保暖也不透气排汗,穿着非常难受。
到了下雨天或者炎热的夏天,这种面料的衣服又会贴在身上,不舒服也容易“走光”。
在从“布衣”的发展过程中,“的确良”确实具备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不可否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制衣面料技艺的不断提升,更多新型面料开始冲击原来的面料市场,“的确良”也在这种生产力发展下的市场冲击中渐渐暗淡了。
因此,很多“90后”、“00后”压根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材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他们一定听说过来自于母亲的叮嘱:记得买衣服,一定要买纯棉的。
那么,“的确良”消失了吗?
“的确良”并没有在市场上彻底销声匿迹,它们只是被换了一种名字,人们提到它的学名自然不会陌生,叫做“聚酯纤维”,也叫做“涤纶”。
这样一说,很多人就会瞬间明白“的确良”是什么了,即使在现在,还有很多企业的工作服装都会用到这种面料。
在时尚“百家争鸣”的21世纪,“的确良”确实被人忘却了,市场上更加追捧的也是“自然面料”,比如棉质面料就是其中的一种。
“纯棉”对于大家来说意味着安全和舒适,现在,大多数人买衣服的时候都会选择到“纯棉”,只不过在这背后的逻辑已经大有不同了。
此外,“合成面料”也同样成为了大家选择的类型之一,它兼具了纯棉的透气性优势以及聚酯纤维不易沾染毛发不起皱的优势,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的确良”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特有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国家的国情,对于时尚的巨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如今服饰的市场竞争当中,“聚酯纤维”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成为很多时尚设计师们广泛使用到的面料。
参考
时髦莫过“的确良” 北京日报《温故》编写组编著. 温故
张泶敏.中国第一块“的确良”诞生记[J].中国石油石化
的确良——农民的服装从此走向时尚 朱金海著. 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