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吕凤
美白产品是化妆品一大品类,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是美白产品最重要的一个目的。黑色素细胞是神经外胚层的树突状细胞,位于人体表皮基底层,其主要用途是产生黑色素,大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黑色素的分布经历四个阶段:黑素小体形成、黑素小体成熟、黑色素合成、含大量黑色素的黑素小体被转运。当黑色素细胞将黑素小体转运至邻近的皮肤角质细胞时,角质细胞会产生变化,这时黑色素在皮肤角质细胞内沉积,皮肤就会呈现出颜色。黑色素的形成主要涉及3种酶:酪氨酸酶、DHICA氧化酶和多巴色素异构酶。
美白产品可以通过2个主要途径达到美白目的:一是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或抑制内皮素对黑色素细胞分化和酪氨酸酶活性的激活作用,以此来防止黑色素生成;二是淡化已合成的黑色素,通过促进表皮更新,加快黑色素、脂褐素等向角质层转移并随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而排出体外,或通过促使色素在皮肤内分解、溶解、吸收后,在体内经血液循环系统排出体外。目前,针对化妆品的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大致有五种。
生物化学法
该方法主要是酶抑制法,根据黑色素形成机理,通过测定样品对细胞内黑色素形成关键酶的活性是否受到抑制而评价其美白功效,例如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法、抑制L-多巴氧化法和DPPH分析法等。其中,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法是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酪氨酸会形成多巴,进而形成多巴醌,最终形成黑色素;DPPH分析法是通过自由基的清除率来反映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间接评价活性成分的美白效果。
细胞生物学法
通过在体外培养特定的细胞模型(小鼠黑色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A375细胞-HaCaT细胞共培养、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共培养),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美白成分对黑色素细胞生长情况的抑制作用)或高科技细胞图像分析技术(光镜、电镜)等方法,在模型中进行细胞毒性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和黑色素含量测定等,对待测物质的美白功效进行评价。
物理化学法
对一些美白机制和量效关系较为明确的美白成分,可通过分析仪器对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间接证明其美白功效。对待测化妆品进行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检测仪器检测待测物中的特征成分,以此判断其美白效果。物理化学法仅适用于评价含有已知美白成分的化妆品,如熊果苷、烟酰胺、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等美白成分。
动物试验法
以棕色或黑色成年豚鼠为实验动物,其皮肤中含有黑素小体,且经UV光照射后会产生色素沉着。实验过程为UVB照射脱毛部位,使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连续涂敷实验物质,从肉眼或组织学方面来观察色素沉着的褪色过程。
斑马鱼的神经嵴有三种色素细胞,分别是通过中间祖细胞分化而成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细胞。斑马鱼体表具有色素,可作为动物模型进行美白功效评价。
人体试验法
人体试验是最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化妆品使用效果的方法,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仪器评价。主观评价法又可以分为视觉评价(皮肤科医生对比色卡)和志愿者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主观评价 视觉评价包括对受试者的肤色和色斑等皮肤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情况。其中,肤色评估通过将人的肤色与标准色卡相比较进行评价,肤色卡基于大量的样本采集并结合计算机软件制作而成,能够反映一定范围内的肤色情况。自我评价主要是通过分析志愿者填写的调查问卷情况来进行评估。
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是通过仪器对受试者使用化妆品前后的皮肤状态参数进行采集、样本分析或统计分析,进而对化妆品进行功效评价。
本文来自【中国医药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