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85%-95%的大肠癌都是肠息肉演化而来的。不过,幸运的是,从肠息肉到癌变的过程大概需要5-15年,如果我们能够在癌变之前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来发现并切除,将大幅度降低患上大肠癌的风险。
香港时代医疗表示,肠息肉不是“肉”,而是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的异常生长组织,通常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这些肠道赘生物统称为“肠息肉”。
根据癌变可能性,肠息肉大致分为两类:
● 腺瘤(肿瘤)性息肉
按病理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细分为:
— 管状腺瘤:最常见,但癌变率相对低
— 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但癌变率很高
—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表现,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香港时代医疗提醒,成人肠息肉大多为腺瘤,而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与其体积大小(直径>2cm)、组织学类型(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和不典型增生程度相关。
● 非腺瘤(非肿瘤)性息肉
按病理组织学结构,非腺瘤性息肉可细分为:
— 增生性息肉:结直肠中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且直径大多<5mm
— 炎性息肉:由炎症反应刺激肠上皮引起的,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或细菌性痢疾等),一般没有恶变倾向,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
— 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Peutz-Jeghers息肉,其中幼年性息肉常见于10岁以下幼儿,但并非先天性且成人亦可见。
虽然非腺瘤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但是如果这种息肉比较大或存在时间比较久,也可能变成肿瘤性息肉!
如何判断是不是长了肠息肉?肠息肉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
一般来说,从肠息肉到肠癌通常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10年左右,因此如果你符合以下几点,那就要小心可能已经被肠息肉盯上:
1. 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10%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此外,家族成员中如果有人患上腺瘤性息肉,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2. 高热量低纤维饮食者: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容易使肠道蠕动减慢,导致食物残渣或其他有害物质堆积于肠道,增加肠息肉的发生。
3. 50岁以上的人群: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据统计,35~49岁,肠息肉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
4.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运动不足、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发生肠息肉的概率也更高。
5. 其他:2型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患肠息肉风险高。
香港时代医疗提醒,对于上述提到的危险人群,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要怀疑自己是否长了肠息肉:
① 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
② 排便习惯改变,如多日腹泻或便秘等;
③ 腹痛、腹部肿块等;
④ 异常消瘦或贫血等。
然而,肠息肉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此想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肠息肉,最好的方式就是肠镜检查。不过,肠镜检查始终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所以被检者或多或少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出现肠道损伤、出血、穿孔等风险。
香港时代医疗提供的ColoTectTM是一项非入侵性且高灵敏度的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检查,被检者只需要提供粪便样本,专业团队便会通过检测大便中的大肠癌标记基因,以评估其发生风险,详情可浏览:https://www.medtimes.com.hk/crccore
肠息肉癌变概率高,因此要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就要在肠息肉还没有长大前,直接干掉。此外,肠息肉不适切除就万事大吉的,如果你不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同样有机会复发。
所以,懂得都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