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卫生报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文简称指南)重磅更新,并在线上举行指南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众多专家对指南的要点进行了分享,包括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危险分层、降压靶目标、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等重点内容。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
新指南推荐将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下调至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 (1B)。
也就是说,新的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30 mmHg 和/或舒张压≥80 mmHg(1B)。这一修改真正体现了心脑血管疾病防线前移,可以更早控制中青年血压升高。
血压控制目标
针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新版指南给出了新的推荐意见。
血压水平分级的调整
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
新版指南认为,将患者按130~139/80~89 mmHg和≥140/90 mmHg进行分级有助于简化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且满足制定启动降压治疗决策的需要。
1级
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
2级
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B)。
简化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新版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
高危患者
①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
②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非高危患者
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且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
非药物干预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降低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应贯穿高血压治疗的全过程,对于不同血压程度和心血管病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应个体化联合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推荐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患者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包括如下3种情况∶
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①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1B);
②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伴临床合并症,推荐启动降压药物治疗(1B);
③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伴靶器官损害(GPS)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以启动降压药物治疗(2C)。
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非高危即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的患者,伴0~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收缩压仍≥≥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2C)。
新指南就高血压领域
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等44个临床问题,
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在线发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新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梅斯心血管新前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