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们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默哀。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李逢春 摄影 陈羽啸
5月6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了北川县。
来自全国各地的都市媒体总编辑们站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时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很多人眼噙泪水,参加了公祭活动,缅怀地震中的遇难同胞。
南方都市报编委刘丽君: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在距离北川新县城23公里的地方,还保留着老县城的模样,沿当年的街道一路前行,满眼俱是残垣断壁、支离破碎——10年来,它们仍保留着震后的模样。与当初不同的是,起伏撕裂的路旁,建好了步行的游道,一些倾斜严重的楼房,安装了支撑加固的钢柱,或是用钢丝网拉起了防护墙……每一座建筑前,都树立着展示牌,默默述说着当年的事。
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已经长了青苔、冒出青草的残垣中缓缓走过,在一面面展示牌前驻足观看。不时也有人数较多的团队出现,除了边走边看,也边听讲解。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们参观北川老县城。
一路走一路看,南方都市报编委刘丽君说,自己特别感慨。“在自然灾害面前多么的无助。亲眼看到了老县城的遗址后,人更应该学会敬畏自然,珍惜当下,守护好自己的亲人孩子。”
北川新县城所处的地方叫永昌镇,寓意着永远繁荣昌盛。新北川是2011年全面建成交付的,由山东省援建,所以北川新县城最主要的大道就叫山东大道,这也表达了北川人民对山东人民的感激之情。由于北川老县城具备了地震中所有元素,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地震博物馆,能够为后人研究地震提供非常完备、丰富的资料,所以北川新县城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的区域中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
刘丽君告诉记者,政府异地而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留下一个遗址给后人凭吊,对于激发民族的凝聚力,激发感恩之心,激发奋斗意识非常重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难,都有伤痛的记忆。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伤悲中,重要的是要在缅怀中获得力量。希望新县城,希望这里走出来的孩子越来越好。”刘丽君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杜一娜:
愿新闻人记录更多时代印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传媒周刊》主编杜一娜说,十年前,自己在总编室夜班工作,作为媒体人,没能亲自来到灾区做自己的一点点贡献,一直是心中的遗憾。这次参加了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弥补了自己当年不能第一时间深入震区采访的遗憾。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们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参观。
先后到北川新县城和老县城进行采访后,杜一娜有很多的感慨。“十年换了人间,老北川地处峡谷,虽然如今的遗址是经过整理和加固的,但是当看到断壁残垣时,我还是被震惊了。十年前的情形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们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参观。
而说到新北川的时候,杜一娜感觉是仅仅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像“换了人间”。“一切欣欣然,一切都是崭新的、现代化的,美丽又美好,生机勃勃。代表着羌族的图腾又重新绘在了门头、墙壁,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荫。我在午饭时候还遇到了一对新人办婚礼。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人们已经渐渐从阴影中走出。生活在继续,美好的未来在等着大家。”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们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参观。
这一次参加大型采访活动,杜一娜将把她的采访重点放在媒体人身上。她说,当年的新闻已经成为历史,感谢当年的媒体同行,感谢他们的无畏与勇敢。向逝者寄托哀思的同时,向记者同行们致敬!“新闻永远在一线,无论前方多么崎岖不平,愿我们以及更多新闻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记录更多时代印记,谱写更多时代华章。新时代需要我们媒体人的新作为,新奉献。愿你我不辜负新时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