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一桌菜”“人人轻松当大厨”……
手抓牛大骨、孜然羊排,如今预制菜正逐渐占据消费者餐桌“C位”,成为餐饮业消费新亮点。
作为餐饮和传统农业升级迭代的组合拳,预制菜既是“新风口”,更是“新蓝海”。据悉,截至8月底,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达6.5万家。2022年以来,新增预制菜相关企业1400多家。更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左右,预制食品产业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
短短半个月内,国内多家企业先后宣布布局万亿级的预制菜市场。9月7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电器”)传出消息,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近日,格力电器又发起筹建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
事实上,6个月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开启广东预制菜产业。除了广东,山东、上海、福建、河南、江苏等省份也开始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
为什么预制菜如此受关注?
预制菜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百姓餐桌,从种养植到运输、加工和销售,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更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城市、农业工业、饮食文化、生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升产业经济价值。
要推进预制菜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要做好预制菜加工、农村电商物流、乡村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与产业消费一体化融合。纵向上,必须形成预制菜全产业链,推动预制菜产业向两端延伸,一方面走向上游,推动农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一方面,走向下游,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不断探索,加工出更多适合消费者口味的预制菜,被更多消费者所推崇所喜欢,满足城市市民对多样化餐饮日益增长的需求。
预制菜与农业农村农民融合,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是发展趋势。事实上,在一些沿海地区,预制菜产业链正在形成,通过公司、村委会、村民三方磋商,走出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这种共赢模式得到强化,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预制菜市场参与者多,但是企业实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仓储物流等方面与规模化企业差距较大,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标准化生产和冷链物流配送,无法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此前,农业农村部已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农商直供、预制菜肴、餐饮外卖、冷链配送等业态发展,开发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也进一步促进了配套专业化制造、储存、运输冷设备需求同步增长。相对于其他传统蔬菜,预制菜从产地运输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运输的各项冷链配套设备直接影响预制菜的品质和覆盖范围,冷链设备在保障预制菜产品的营养、风味、新鲜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格力电器在温度控制、仓储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技术领先,而肉类、水产、蔬菜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深加工链路,对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探索形成预制菜标准等具有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如果把预制菜做成乡村振兴的“硬菜”,相关制造端的产业链,尤其是各项冷链配套的设备不可或缺。从这一角度,与其说格力是为自己产业发展打开新的赛道,更不如说是为推进“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赋能,助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作为。
正如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所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预制菜,既是格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企的担当和使命,必将成为格力助力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