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引领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健康发展。
10年来,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绿色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境内绿色债券余额约1.3万亿元,在全球位居前列。
2020年9月,我国对外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绿色金融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和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预见:顶层设计之下的大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0年来,绿色金融在支持我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监管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4月,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2021年7月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施行;2022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进一步推动各项绿色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那么,从金融机构实践看,绿色金融如何发展?“双碳”目标如何实现?
以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的领先者和实践者兴业银行为例,该行十年磨一剑,以清晰的战略顶层设计,明确的绿色金融战略规划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兴业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集团战略核心业务;2016年,进一步明确“打造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的目标;2017年,制定《关于加快推动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定位、目标、措施;2021年,兴业银行全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绿色银行”名片,同年制定了绿色金融业务五年发展规划,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战略高度,计划“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翻一番,到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全口径融资余额不低于2万亿元,绿色金融企业客户数不低于5.5万户,各分行及子公司成为区域及子领域绿色金融的领头羊,使绿色金融成为连接客户的主纽带;2022年1月,兴业银行召开全行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将绿色金融融入各方面”“为各个领域增绿”的要求,并以全集团“全绿”转型为目标,推动部门架构改革调整,组建新的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并提出打造与绿色金融业务五年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绿色金融人才突破万人的目标。
10年来,兴业银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绿色金融业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绿色金融客户数分别由千亿、千户级,稳步增长至万亿、万户级。截至2022年8月末,该行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到1.53万亿元,绿色金融客户数达4.58万户,“绿色银行”名片更加“靓丽”。
笃行:全方位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
随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步完善,10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多点开花。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兴业银行在构建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在服务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方面,该行落地一系列首单、首创产品,包括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林权按揭贷、阳光贷、环保贷、节水贷、绿创贷、绿票通、蓝色债券等特色创新产品,承销了市场首批“碳中和债”;推出首款ESG理财产品;研究并发布了绿色租赁行业标准;发行境外蓝色金融债;承销境内首单蓝色债券、市场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
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面,该行持续推进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创新。先后落地全国首笔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碳汇贷、全国首批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权益出资碳中和债、首单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等,有力推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兴业银行与全国碳交易登记结算平台、碳交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同推进全国碳交易结算系统对接、联调测试。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绿色金融生态。
“一方面,绿色项目和绿色产品具有强外部性特征,金融机构面临着绿色项目期限长、投入大等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重要市场主体,应当按照市场化机制,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机制,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来,兴业银行将绿色金融专业能力优势和政府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相结合,推出了一批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如与各地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创新推出“环保贷”,与各地人行联手开展“绿票通”,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等;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形式,包括开展损失分担型业务、环境权益抵质押等业务创新,以较少财政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激发了绿色金融内生动力,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利用好各项政策红利,比如,依托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大对碳减排重点领域投放力度,引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截至6月末,该行风电光伏贷款余额575.77亿元,碳减排贷款余额达181.76亿元。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商业银行纷纷探索如何强化科技赋能,更好地推动业务发展。2017年7月,国内首套由金融机构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专业系统—— 兴业银行“点绿成金”系统(Green Finance Platform,简称GFP)正式上线运行,并不断迭代更新。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点绿成金’系统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业务需求相融合,通过在信用审核、业务属性认定、风险控制、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大提升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对企业的服务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适应了绿色金融业务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趋势。”
“碳”寻:破解低碳与发展平衡难题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迅速跻身全球前列,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比如,目前部分新兴绿色产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经营现金流不足以覆盖项目成本,需要在监管部门政策引导、绿色产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根据绿色金融细分市场特点出台政策指引,不断推进产品创新,打造出更为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绿色金融项目普遍涉及金额较大,回收期较长,目前绿色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政府与监管机构自上而下推动,需要进一步在财税、贴息等方面加强奖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绿色导向性”;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存在反复,对绿色金融业务推进造成了一定影响。
基于长期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兴业银行建议:一是拓宽支持绿色发展的资金来源,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促进资产负债匹配;二是建议优化完善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探索根据银行机构的绿色表现,在监管评价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等方面予以激励,在合适条件下给予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权重、对绿色金融进行定向降准等政策支持。
今年正值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对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来说,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未来,金融机构“碳”路情况如何?
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双碳”目标,该行将更加聚焦碳减排相关重点领域,结合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保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区域,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加强产品创新、授信政策支持,强化激励约束,加大风险资产、信贷规模等资源投入,确保绿色金融业务重点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
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兴业银行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立足国际和国内碳市场的参与经验,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全面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
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兴业银行将加强人才外部引进、内部转型,吸收更多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加入兴业银行,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绿金专业人才万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之际,兴业银行成立了兴业碳金融研究院,以成为中国银行业领先的国家绿色金融智库为目标,重点开展绿色金融、气候变化与环境经济学、能源与产业低碳转型方面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